《凉宫春日系列》的叙事魅力【SOS超解析#2】


文:YoGi
编:拂晓抵达、春日しゅぎ
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名为《异世界叔叔》的漫画?这部漫画沙雕程度力压美好世界,急人程度赶超辉夜小姐。以为点错了的观众请不要离开,推荐这部漫画并非我的目的,我真正想聊一聊的,是这部漫画单行本的宣传预告。
那是柳本光晴老师所画的,回忆中的故事。回溯到十年前,09版凉宫的出现,使同人界的凉宫春日正处于鼎盛时期,而靠着一般向的凉宫同人志登上顶点的,一个是柳本老师当时所处的社团“TTT”,另一位则是这部漫画的原作者,亦是柳本老师的朋友。老师在这段宣传中,便自嘲性的对着自己的朋友说到“我当年还是同人画家时的社团,可是凉宫圈里数一数二的哦!”
他的另一位朋友则表示“好啦好啦,都听过100遍了。”
没错,现在再谈及有关凉宫春日的东西,不得不有种老生常谈的感觉。这部作品早已被归于时泪的分类中,就像是相对年轻的一代人很难去接触高达EVA这类旧番一样,大多新接触这种文化的人只将其分类为“普通的校园日常喜剧”。但回溯到凉宫06版动画播出时,人们最先谈论到的往往是“现象级”这三个字
那么何谓现象级呢?凉宫在销量排行榜上的位置自不必提,制作组中的许多人也凭借实力接连成为业界大佬。但这些荣誉都只是优秀商业作品的预期,凉宫的现象级,体现在它改变了深夜动画只有“御宅族”才会观看的成见。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出了这种现象呢?
凉宫系列的一大特色是单元剧叙事风格。其中不乏推理、游戏、运动、音乐等诸多元素。如此跳脱的元素却并不影响它身为轻小说的销量,SOS团各种搞事的叙事风格反而让它的人气越来越高,这哪怕放到现在也是很难想象的。这好比一个公式,SOS团是基础,各种元素想怎么代入都可以。
这些或说有趣或说萌的角色,衍生出来的种种看上去像是同人般的故事,该如何解释呢?首先就是东浩纪围绕这些而提出的,数据库消费理念。
首先,假设场景是现实生活,面对一个陌生人时,我们最开始肯定要从外表的角度来分析对方,并在心里打下一个预期。之后再通过开**流等方式进行印证。我们可以先将这种认识方式划分为两个层面,即为“第一印象”和“人物核心”。
我们先来举一个例子
“我不禁凝望起来对面餐桌上的人,他和我一样独自一人来到这种店里,身高不高,很胖,手臂可能比一般人的大腿还要粗,桌上散发出来的热气弄得他满头大汗。他穿着最大尺号的T恤,头发很长,我幻想着他把头发拢起来,梳成日本传统的男性发型,这样的话,他会在这家店就一点都不足为奇了。”
以上便是有关“第一印象”的外貌描写。但这种相对现实的方式,放在仅有二十分钟的动画或是几小时的电影里显然是行不通的。甚至在如今的小说中,外貌描写也逐渐没落,很大一部分的外貌描写都用来表达一种叙述者想要给叙述对象的感觉,类似对这个角色的仰慕或鄙夷等,但我们如今需要一种更加快速有效的手段去认识这个角色。
“他长得像个相扑手。”
这样一来,别说他长得什么样了,就连叙述者所在的餐厅是相扑火锅店这点都很可能被猜出来。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类似结论:“我们对角色的第一印象,并不是根据作者的描绘,在脑中创造出一个人物。而是根据这个人物的特点,从脑海中提取类似的形象并加以组合。”而由此引发的关键词汇的结合体,可以说是数据库的一种雏形。
“数据库消费”的理念,可以简要归纳为表层故事并非依靠其背后严谨的“世界观”,其背后的世界观化为了许多碎片化,符号化的概念,产生一种更为直接的观感体验。
下面是凉宫春日系列中一些主要的“萌属性”
凉宫春日:傲娇 无铁炮 天才 短发 灭世
长门有希:三无 外星人 贫乳 短发 眼镜 文学少女 程序员
朝比奈实玖瑠:学姐 天然呆 未来人 巨乳 小天使
古泉一树:恶心帅 眯眯眼 超能力者 基友
这样就可以了吗?是不是创造出带有类似萌属性的角色即为成功了呢?并非如此,东浩纪在此又指出了“双层构造”一说,萌要素是打开角色这扇大门必不可少的钥匙。数据库中萌要素理念的逐步形成,使我们很快的就能建立对人物的“第一印象”。然后故事便可继续发展,在此之上通过矛盾冲突深化人物形象。我们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去印证自己的预期,很多角色都会通过成长或其他方式来展现一些与表面数据不同的内核,从而令我们产生一种“确实认识到这个角色”的感觉。简单说来,就是“真实感”。
所以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理解凉宫中的几名主要角色——
凉宫春日:表:傲娇 无铁炮 天才 短发
里:神
长门有希:表:三无 贫乳 短发 眼镜 文学少女 程序员
里:外星人
朝比奈实玖瑠:表:学姐 天然呆 巨乳 小天使
里:未来人
古泉一树:表:恶心帅 眯眯眼 基友
里:超能力者
忧郁篇中,直到长门主动向阿虚坦白前,故事发展都一直给人一种普通校园喜剧的错觉。而随着角色的接连告白,我们很容易就被建立了这种表里的错觉。不得不说,这是谷川很巧妙的一种隐藏手法。
但这还不是重点。我们容易发现,对于凉宫春日身边隐藏的三大组织,我们都不得而知。谷川流并未向我们铺设宇宙人的宏大发展史,未来人的科技力量,超能力者的能力设定。简单的介绍后,我们能知道的,只有长门强无敌,古泉大红球和朝比奈肉眼可见的身体成长。这在传统的树状图叙事中显然是说不通的方式。而凉宫系列也几乎没去遵循这种叙事标准,除了比较系统化的几篇外,其他大部分都是以短篇集的模式出现——
烦闷中的棒球元素、孤岛症候群中的推理元素、神秘信号、射手座之日、寻猫记、示爱怪客……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手段,包括揉入其中的各种单词,都昭示着一点,那就是建立在这些故事背后的,并非传统的“大叙事”,而是“大型非叙事”结构的数据库。我们完全可以用一种代方程的模式,从庞大的数据库中提取各种元素,并将其与SOS团相结合,看看会引发些什么样的故事。因此,这是可以衍生出无数同人创作的模板,而官方自然也按照这类理念创造了两部短篇,勇者春日和宇宙海盗。
大冢英志曾在《故事消费论》中指出,一战后世界的社会状态发生了剧变。大量的科幻,奇幻类小说兴起。人们认知世界的理念也出现了一定改变,即“相比于通过阅读现实主义的作品来理解世界,更倾向于通过消费大叙事来获得‘世界感’。”
而何谓“大叙事”呢?以大冢英志的说法,大叙事之于动画即为作品的“世界观”。不同于我们所观看到的故事,大叙事更倾向于那些隐藏于表面之下的东西。例如说高达系列的设定。故事中的科技水平,机器人型号,大事件年表,人物成长路线等都有着相对严谨的参考。我们并不会直接去了解这种东西,而是在一个个故事的发展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并逐步建立起高达世界的基本原理。Fate系列也是如此,其诸多的衍生作品都源于蘑菇庞大的月世界设定。这种“大叙事”的概念一旦成立,给人的刺激自然是非同小可的。
但不得不说的是,这样的大叙事模型拥有优点的同时,其劣势也十分明显。简单而论,就是我们要通过不断地吸收故事,去探寻其背后的大叙事。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建立世界观的过程。而如果不去考虑这点直接吸纳故事,很可能就会发生看不懂的状况,详情完全可以参考最近的魔禁三,一部你看动画看不懂,看小说后看动画依旧看不懂的作品。
没错,我们不得不去考虑一点,那就是大叙事的说法,实际上是数十年前的产物。放到如今快节奏的时代而言,实在过于笨重。同时,这种大叙事的观念也有着一定的现实影响。即为虚构与现实的混淆。在大量阅读这类作品后,那些人为捏造的现实便逐渐有取代由社会观念带来的现实的可能。当然,这属于极少数。更多情况下,作为社会动物的我们,还是会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认识自我。
深入人心的“昭和男儿”理念也在类如泡沫经济等一系列的冲击中,引发了一定程度的反思。再加上当时日本种种社会问题的引发,导致了民众心境产生的叙事变化,即为由“大叙事”逐渐内化,并在次文化中体现为由人物主导的,数据库消费理念——
之前提出了两种叙事方式的特征,那么,有没有第三种方法呢?凉宫春日系列的作品中,非短篇集的故事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一种正剧的模式。尤其是消失篇,相比长门,阿虚或许才是消失篇中真正饱满起来的角色。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可以去把自己代入这个名字都没有的主角,并带着一种galgame般的视角体验这种故事。纵观之前的三篇,阿虚几乎都是处于一种“被动的”旁观者视角,只在最后才做出选择来结束动乱。这种纯被动系的主角,在galgame中比比皆是。
但在消失篇后,阿虚的角色正式饱满了起来。他在消失中的地位由被动转为主动,并完成了对自己内心的拷问,他的选择多了起来,行动也多了起来。相比起忧郁篇中唯一的一次强吻,无论是做出回到原本世界的选择,还是下定决心用注射器瞄准长门,都完美地在矛盾中塑造了阿虚这个人物。阿虚这个形象变得丰富起来,不再是之前被随意带入的方程式了
可以说,消失这部剧将前三部的伏笔都收和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结构。而它也成功地塑造了阿虚的形象,在一剧之内便完成了人物的双层构造。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提出这样的结论,传统形式的“大叙事”与新兴模式的“数据库”并非相对立,而是可以经过调和,达到一种最佳模式呢?
凉宫春日系列,在消失和惊愕这几篇正剧中,都把其平时松散的数据库结合成一个完整的世界观,也就是之前所说的“大叙事”。可以说,凉宫春日系列已经达成了一种“数据库”与“大叙事”轮换的叙事体系。而回归起点的话,我们甚至可以发现,忧郁篇中阿虚的人物设定,也能联系起人们在大叙事凋亡时代的普遍思维:
“和我生活的这个普通世界相比,特摄、动画里头所描绘的世界,反而更有魅力。”
没错,如果要问为什么凉宫这部作品总能带来共鸣与既视感,阿虚一开始的那份言论无疑便是答案。在许多作者呕心沥血地让人物与读者建立认同关系时,谷川流仅用一篇序章,便完成了这项任务。
所以,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观看这部作品。初见凉宫时,它是一个拥有着庞大萌系数据库的,充满新奇观感的世界,这里有着宇宙人,未来人,超能力者,还都是二次元平面美少女。无铁炮,天然呆,三无等萌属性结合上推理,游戏,音乐等元素,让我们完全地沉溺其中。而放上一段时间后再回来观看,步入社会的你又能从这其中品出不同的韵味,视角从女主们的身上转移到阿虚,把自己的名字带入这个方程式之中,再通过消失篇的正剧被代出,解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观感。不由得让人产生对年轻往日的回忆,更是增添了一丝不忘初心的色彩。
也就是说,这部作品并非与通过体验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借以逃避现实的虚构剧类似,而是带着一丝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这样一部集大成的作品成为社会现象,自然不足为奇。

文:YoGi
编:拂晓抵达、春日しゅぎ
创作不易,喜欢的话就三连支持吧~
系列文章及同名视频长期更新,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