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共济会的音乐艺术(2006年)


共济会 (Freemason) 是18世纪遍及整个欧洲十分活跃、极具影响的一个组织。这个组织通过共济会的象征主义信仰引导人们追求生活的美德。这种思想在17世纪末流行起来, 在18世纪得到普及。共济会向前追溯到第一个人类亚当, 以及古代的埃及人和希腊人。这种“历史”表明了共济会与自然神论的密切关系, 把上帝看作宇宙的设计师的观点尤其体现出了共济会与自然神论两者的关系。1723年第一部共济会章程在英国伦敦出版, 既介绍了这个组织神化的历史, 又表明了共济会的宗教信仰。

追溯西方音乐史, 许多著名的作曲家, 从博伊斯 (Wiliam Boyce) 到20世纪末的人物, 有不少都是共济会成员, 这其中尤其是莫扎特, 他对共济会音乐曲目的丰富作出了重大贡献。18世纪的共济会被证明是中产阶级政治和社会自由主义的理想的表现形式, 像歌德、莱辛、伟大的弗雷德里希·唐篷德罗一世 (Frederick, DonPedro I, 巴西的皇帝) 、乔治·华盛顿和本杰明·富兰克林以及许多音乐家和作曲家等都是著名的共济会成员,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成员的参与, 这个组织通过教育活动和改革行动, 在传播启蒙运动思想的过程中起了自觉的决定性作用。
根据记载, 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分会中没有管风琴师, 也许是由于管风琴的相对稀缺, 这个岗位似乎是没有规定义务的唯一的一个。在19世纪, 英国的分会安装了几台管风琴 (但法国却没有) , 众多英国分会的工作人员中仅有一名管风琴师。在共济会分会实际使用的许多音乐中, 都不约而同地沿用了法国“卡维努” (Caveau) 风格的分节歌曲形式 (如街歌, 来自流行或喜歌剧的歌曲、舞蹈和赞歌等) 以及专门为共济会使用而创作的赞歌。
从出版的共济会赞美诗集的证据来看, 似乎许多乐谱是为了适应具体的流行赞歌而创作的。例如, 在英国和苏格兰, 共济会乐谱的常见拍子是6:6:4:6:6:6:4, 在出版的赞美诗集中最常标明的音调是“上帝救了我们的国王伟大的乔治”, 这一作品就显示出了这一拍子的实际应用。在法国, 一些流行歌曲和拉莫歌剧中的咏叹调也是广泛使用的来源。在欧洲大陆, 这些改编本是非常常见的, 尤其在18世纪。最早的共济会歌出现在斯佩诺蒂 (Sperontes) 的《给缪斯神的赞歌》 (Singende Muse an der Pleisse, 1736) , 随后出现了类似街歌的选集, 包括后来在明显的共济会选集印刷的“我们的命令”的等选集, 如《上帝拯救国王》和高德瑞 (Richard Gaudry) 的《共济会歌曲选集》 (A Collection of Masonic Songs, 1795) 等。临近20世纪, 为了分会仪式上使用以及为了证明对共济会音乐的宣传, 又出现了许多创作的作品和选集, 包括洛兹金 (Lortzing) 为莱比锡分会一百年创作的《庆祝康塔塔》 (1841) , 以及西贝柳斯的作品113号 (1927) 等。
莫扎特发现共济会的理想非常具有吸引力。尽管他是天主教教徒, 1784年12月11日在维也纳的“慈善”分会 (Zur Wohltatigkeit) 加入共济会的第一级“学徒” (Lehrling) 。然而, 在他入会前, 他与共济会就有联系:早在1773年, 他为盖布勒尔 (T. P. Gebler) 的共济会剧《泰莫斯——埃及之王》 (Thamos, Konigin Agypten) 创作了配乐 (K345/336a) ;在1778年, 他打算为杰明根 (Ottovon Gemmingen) 具有共济会意味的台本创作一部情节剧 (杰明根后来成了莫扎特所在的第一个分会的负责人) 。莫扎特在加入共济会早期阶段的进步是非常快的:到1785年4月, 他达到了第三级“大师”, 他对分会的贡献之一就包括音乐演出。莫扎特作品中的共济会意象的音乐反映在他的最著名的共济会作品《魔笛》。
海顿在1785年2月成为共济会的成员, 在埃斯特哈齐分会入会, 他的兴趣得到了他的密友P.万利兹基的更大刺激, P.万利兹基是埃斯特哈齐伯爵宫廷的音乐指导。海顿在入会后, 似乎没有参加任何共济会活动, 也没有为共济会创作任何音乐, 虽然有人认为其作品《创世纪》 (The Creation) 有某些种共济会象征主义的证据, 但无确论。1787年, 海顿的会员资格终止了。
贝多芬对共济会仪式的了解比熟悉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流行的思想要更深。有材料指出作曲家贝多芬“是共济会成员, 只是在他的晚年在共济会不再活跃”。他创作了几部显然受共济会启发的作品, 尤其是弦乐四重奏 (Op.59No.1) 的柔板, 《菲黛里奥》 (Fidelio) 中的一些乐句, 以及《第九交响乐》的终曲乐章等, 都是对共济会经文谱的曲。
19世纪作曲家中参加共济会的有很多, 李斯特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在1841年加入法兰克福的“Zur Einigkeit”分会, 1842年在柏林的“RoyalYork”分会被提升为工匠, 然后1870年在布加勒斯特的“ZurEinigkeit”分会被提升为大师。他对共济会的兴趣受到瓦格纳《帕西法尔》[Parsifal]的一些方面的影响, 这部作品被认为是瓦格纳有意在从入会和炼金角度创作的。在1872年前后他一到达柏林, 就要求加入这个城市的一个分会, 但谨慎的压力使他放弃这种想法。古诺, 虽然是位实践天主教徒, 对共济会象征主义非常感兴趣, 创作了一部“准共济会”歌剧。这部作品的乐谱非常类似于《魔笛》的韵律因素和管弦乐特征。音乐学家胡戈·里曼 (Hugo Riemann) 也是位著名的共济会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