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蒋楼:自由的真谛与不羁的灵魂

2022-09-13 00:30 作者:蒋楼老师  | 我要投稿

自由的真谛与不羁的灵魂

 蒋楼       陈飞

陈飞: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蒋楼:什么叫“自我主宰”?

陈飞:对自我的行为约束???

蒋楼:所谓“自我主宰”,通俗的意思就是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以及知道自己可以干什么和不可以干什么!

陈飞:面对俗世的事务,我要追求自由。

蒋楼:自由是什么?

陈飞:不羁的灵魂。

上面这段对话,是我与我的马原课学生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15级电气工程专业本科国防生陈飞同学的对话。在这段对话中,我们用最通俗和最简短的语言讨论了自由的真谛这一问题,并且将这一问题与不羁的灵魂联系起来。从这一对话可以看出,自由的追求,个人主体性和个性的张扬,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灵魂的充盈等问题,已经成为陈飞同学茶余饭后经常思索的人生哲学大问题。其实,这不仅是陈飞同学个人的思想困惑,而且更是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问题之一。因此,有必要对上述问题进行一个思想清理和理论反思,从而通过为大学生答疑解惑的方式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和“立德树人”功能。那么,自由的真谛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至少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作出解释。

首先,自由不是经院哲学家们建构的晦涩思想和抽象概念,而是处于人们的实际的活动过程中的现实的行动状态。这是因为自由的主体是处于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人,而并非孤立、抽象的概念。所以,关于自由的真谛的讨论,它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只有在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追寻到自由的真正内涵和重要意义。同时,人的真正的自由,也必然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生活条件相关联。因为自由是人的本质特性,也是人对自身发展的高层次要求,所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条件和水平,必然内在地制约着人的自由发展的水平和程度。比如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相对低下,不但决定了人对自然和人对人的依赖性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而且决定了人的自由发展的限度,甚至构成了人的自由发展的桎梏。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也不但决定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而且决定了人的自由发展的进步与物化特征。社会主义的发达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也必将在要求人们之间形成相应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同时,进一步要求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人的自由个性的真正实现。

其次,自由肯定不是随心所欲,也肯定不是自我约束,而是人对自我的本质、个性和价值的参悟和自知之明。随心所欲和自我约束都是对自由真谛的误解。自由蕴含一种解放的意味,但是这种解放,一定不能导致随心所欲和自我约束,而是对随心所欲和自我约束的共同扬弃和双重克服。随心所欲的自由,与其说是自由,不如说是通过破坏自由所生长的环境和规范的方式来追求自由而导致的秩序的失范和重新的不自由。这样的自由实际上是过犹不及。自我约束的自由,与其说是自由,不如说是过于强调了自由的前提和规范而必然造成作茧自缚的结局。这样的自由实际上并未领会和达致自由的解放意蕴。其实,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人们必将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和不应该干什么,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以及知道自己可以干什么和不可以干什么。这既表征出伦理学与价值论上的价值与事实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应然与实然的关系等道德和价值问题,也涉及到个人的素质和能力问题,还关联到社会的秩序、规范和法律的问题。中国古人所说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状态,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自由的观念、心态和境界。只有处于这种一种自由状态的人,才会实现充分的自由。这种充分的自由,不但可以使自我本身获得自由,而且也能够使得他人、社会和人类实现自由的氛围与和谐的状态。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未来社会,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转换成人的第一需要。旧式的分工制度也将消失。随之而来的将是这样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特长和喜好,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的社会也就是具有大同性质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形象的比喻正是对人的自由发展的理想状态的表征。其关键不在于人们都要做什么和在什么条件下做,而在于在实际的活动中,每个人都可以凭着自我的意愿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和主体性,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和自由个性。

第三,自由并不是人的生活的某一方面的单向度的状态,而是一种物质生活维度与精神生活维度双重维度辩证统一的整体性状态。在这种整体性状态中,人的自由内在地召唤精神的自由和不羁的灵魂。所谓“不羁的灵魂”,也就是建基于德才兼备原则下的高远的理想和价值诉求。这是因为自由不仅是人的肉体身躯的摆脱束缚和物质生活的脱贫致富,更是人的思想的解放、精神的充盈、心灵的沉静和灵魂的安顿。在这种双重维度中,人的肉体身躯的自由和物质生活的自由是前提和基础,人的思想的解放、精神的充盈、心灵的沉静和灵魂的安顿的自由则是更高要求的目标和归宿。同时,人的精神的自由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也就是说,在一些特殊的条件下,即使人的身躯的自由和物质生活的自由受到限制,一些人也可能实现精神的自由。比如颜回、庄子、司马迁、魏晋名士、苏格拉底、第欧根尼、葛兰西以及中国近代史上为革命事业而献身的先烈等人类历史上的无数案例,都证明了即使人的肉体身躯处于一种不自由的境地,即使人的物质生活处于相对的贫困状态,人的思想、精神、心灵和灵魂也照样可能是自由的状态。其实,与身躯的不自由和物质生活的贫困相比,人的思想、精神、心灵和灵魂遭受禁锢更让人难以忍受和痛苦不堪。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太阳光的照耀下每一颗清晨的露水珠都会散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那么人的精神怎么只能够是一种单一的灰色呢?可见,正如同人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和凝固的时空一样,人的思想的解放、精神的充盈、心灵的沉静和灵魂的安顿,对于人的生活而言,更显得弥足珍贵和重要。另外,这种精神维度的自由状态,它不但是个人的幸福感多少的标志,而且也是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高低的象征。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中国通过40年的改革开放终于实现了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富裕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高速发展,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价值观多元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精神家园缺失、信仰迷失等精神领域的问题和现象正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因此,在21世纪这个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富裕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充分地发展人的精神维度的自由状态。具体说来,我们应该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心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从而持续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实现个人的幸福、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富强,即个人、社会与国家三位一体的自由状态。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蒋楼:自由的真谛与不羁的灵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