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智能:关于智能的智能
物理世界通行证:作用量
作用量是物理世界的通行证。做相同的事,用更少的作用量,是物理世界微观粒子的统一行为,是生命现象的统一内在约束。最小作用量原则和方法,是我们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创造更加美好大自然所赖以自我评价的标尺。
行星围绕恒星运转为什么是一个接近正圆的椭圆呢?
光合作用中的电子,在叶绿素中的运动轨迹为什么是那样的?
资本在全球经济场景下的流动轨迹又为什么呈现大规模的规律?
tiktok到底发明了何种推荐算法,使得用户获得了高级的愉悦?
这其中都包含着作用量最小原理的实际运用。
复杂科学上的涌现现象,正是因为限定了一个特定的边界,简单的智能体单元就会按照最小作用量这个边界内进行自组织,从而涌现出各种各样奇妙的现象。生命现象受到最小作用量规则约束,所以我要试着从最小作用量规则理解智能。
比较
智能首先是比较。
石头是死的,树是活的,树比石头有智能。
猫可以跑,可以自己寻找食物,树不能跑,不能运动,树落在哪里就只能适应哪里的环境,适应不了就会死亡。猫比树有智能。
人可以研究自己,猫不能研究自己,人比猫有智能。
从量子力学来讲,我们只能应用量子力学,而不能理解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总体上是不可解释的。因为人的语言,是基于时间序列的递归,而量子力学是非递归的,非逻辑的,或者说是非确定性的。我们无法用自然对话的语言流畅描述它。
量子力学是现实物理世界的规则,而人还不能创造它,甚至不能理解它,只能应用它,所以现实世界和大自然比人有智能。
智能是一个比较的结果。比较行为是典型的智能运动方式。比较也是一个在数学上,比“辨识识别”更容易方程化公式化的概念。
有大量的数学工具用于比较。计算就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实现的高级递归方式。计算或者说数字化,就是比较的数学化。这是一个底层智能行为。
感知的底层是比较。
辨识识别的底层是感知。
比较是一个底层的智能行为。
运动
运动是指相对运动。
相对运动是智能的本质特征。
卷积核就在图像上运动,卷积核在图像上顺序运动,带走了图像的模式特征,把它呈现在更高的向量空间上。不断的重复卷积核的运动过程,我们实现了机器视觉上的辨识识别。
卷积核的移动,一定需要作用量。而大自然图像像素不是均衡分布的,大自然图像都具有某种结构,对这种结构的模式的抽取,是获取信息的过程。获取信息一定要耗费能量,所以图像模式识别,应该存在一个理论上的最小作用量。今天我们实现了吗?
现实世界的一切,从基本粒子到整个宇宙,从动物奔跑到卷积核抽取图像特征,一切都在作用量的原理规则下,永不停息的运动。
运动就是智能的底层法则。
运动是一个可以数学化的底层智能行为。
平衡
相对运动的基本特点是平衡。
平衡就是保持一个原始的运动状态,或者是自主的回到平衡状态的运动现象。动物的运动不是乱七八糟的翻来滚去。动物的运动就具有明显的维持自体平衡的特征。
不存在运动中没有平衡性的动物。不具备平衡性的物种往往是我们所讨厌的,比如说太岁。一个动物失去了平衡能力,往往也意味着他的生命走到了终点。
平衡在现实世界无处不在。它当然更是智能的基本特征。维持平衡需要作用量,也就是需要转动力矩。
智能行为的特征之一是,主动的回到平衡状态的,与环境相互能够起作用的过程中,保持自身回复平衡的相对运动状态。
自然语言对话之中一定有平衡,这基于我们对交流沟通的内在感受。
文学,美术,音乐艺术之中有平衡,这些艺术作品直接作用在我们的心灵。
智能机器人的自主移动动需要平衡,自动驾驶的汽车更需要平衡状态自维持。智能现象无不伴随着内在的平衡。
平衡可能是对称,也可能是不对称。平衡可能是陀螺仪,可能是我们脑脑中不知道什么部位的中枢神经功能,平衡是这部分皮质所感知到的地磁场或者是重力线。
平衡在智能现象中处于底层地位,我们必须用数学描述它。用方程写成公式,把它装进我们的人工智能中。
平衡是智能系统框架中必要的组件。
平衡也是一个可以数字化的底层智能行为。
组合
组合是几何的研究范畴。是拓扑学。
人类制造的第一个工具是这样的:它使用两种不同的物体,一块石头,一个棒子,组装成了具有新的三维形态和功能的工具:斧子。这种能力是在人以外的动物身上不具备的。
组合是一种高级智能。从做西装,到研制波音七四七,我们无处不在应用着组合这种智能工具。组装思维,这种发明创造中最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就是组合,以实现不同的三维形态与功能。
组合是在确定或不确定的命令下,以特定的规则和次第,对简单单元的排列和组装过程。这个过程受到能量(作用量原理)的制约,受到自体内在平衡机制的管辖。也受到引力和电磁力的统御。组合智能在所有的智能现象中,仅次于语言现象,出现的很晚。
组合也是语言现象最为常见的发展方式。
语言是语素的组合。音节和音节音素和音素,组装到了一起,给了我们不同的意义:语义。文字符号更加是组合,无论是字母的组合还是笔画的组合,或者是数学符号哲学符号。
组合这是高级智能的基础。组合脑的新皮层形成的全新智力功能,没有组合就谈不上任何智能现象。谈不上人对自己的研究和对智能的追溯。
组合不是几何上拓扑的另外一种说法。组合就是组合----智能系统框架里基础的元件。组合的过程也伴随着作用量或者说能量的转化。
组合是一种可以数学化的底层智能行为。拓扑学研究了这种行为,但我们似乎还缺少更加合适的数学工具来更清晰的描述它。
复制
对于这个最后一个位置,我总是拿不定主意。但我还是决定把这个位置给复制。因为复制是智能现象中最普遍的行为。很多运动现象中,少量的因子,杂乱无章。大量的因子往往呈现出有序的相对运动状态。元胞自动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复制受命令信息规范,受能量转化效率的制约,也受复制所在环境影响。
这个过程最为神秘之处就是只有具有生命的物体才会自我复制。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没有生命的物体,他们不会自我复制?我们一定能够造出没有生命,但能自我复制的机器。但这个自体复制的边界公式该怎么写?
自复制是人工智能AI或者说机器必然会跨出的一步。而这一步也是我们最担心最恐惧,最感到无法控制的一步。复制是人工智能最为核心的课题和任务。
复制是数学(代码)行为。复制行为占据五基本智能位之一。
机器思维框架
现在的AI没法自己描述辨识识别,没法描述预测,没法描述选择,也基本没法描述包含关系。
没有逻辑推理,没有演绎归纳,或者整体理论,复杂科学。
不是这些不重要,恰恰相反,这些理论非常重要。这些理论的成果指导我们更深层的去理解,去挖掘智能的本质,智能之上的智能,去更好的描述智能。但是这些科学方法都互相包涵。他们之间很多概念是等价的。而我们恰恰需要寻找相互不包含的智能行为,这是我们组装智能机器的最小作用量方法。
说到了最小作用量。最小作用量,贯穿在我们源智能从始至终的思想中。
在物理世界,连续对称性与守恒量一一对应。作用量存在于一切智能现象中。
作用量是智能的底层标尺。是衡量一切智能现象,智能行为和智能逻辑的标准光子。
作用量也是我们可以调整的参数。是我们为智能体的智能行为划定的作用边界。
我们来看看大的智能现象。
科学文化的高点从东方转移到了西方。又从西方渐渐的有了回到东方的趋势。这其中的作用量是什么呢?
资本,元资源。作为一种关于资源的资源。资源之上的资源。可以买到其他资源的资源。那么创投资本,它的主要作用量因子是什么呢?它主要对哪一个或者哪一种创业方式,能够起到放大器的作用呢?
地方产业引导资本(包括创投基金)它的主要作用量因子是什么呢?
在迈克尔波特的五力产业经济学模型,全面落后落伍的当代下,我们要如何考虑微观经济以上的经济体的作用量呢?
经济活动是高级智能活动。
语言是高级智能活动。
金融、资本创投,是高于普通经济活动的超高级智能活动。
既然是智能活动或者高级智能活动。就必然受作用量原理的制约和管控。也必然遵循诺特定理。即:
基于作用量的连续对称性与守恒定律一一对应。
即使是高级智能活动。我仍然认为这些高级职能活动也可以用上面的五个基本智能行为,加以组合来完成。是这样吗?我期待着各种不同的场景来测试他,完善它,发展它。
现在,你有没有对元智能更加有感觉一些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