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医是什么模样

2022-03-20 01:16 作者:我在西苑学中医  | 我要投稿

记前后两次翻书~

《思考中医》这本书是同学在19年的寒假前夕推荐的,书本身没有特别值得称道的地方,真正放在中医类的著作中并达不到惊艳的程度,但对我来说着实是具有特别的意义,像是我人生时空旅程上的两个锚点。

19年的寒假发生了那件改变了所有中国人生活的大事,彼时我正居家上课,闲时也忙着准备研究生推免资格的筛考,而且过年留下的几分余韵令我添了极大的玩心,所以几乎没有怎么翻过这本书。

直到20年的暑假,我考完了筛考,也上完了一学期的课,疫情也渐渐平息下来,我终于有了出门的机会。倒也没有去哪里玩的想法,毕竟五一也约了老友去爬了峨眉山,足矣。提前也是计划好了,找了一位在川南某医院中医科工作的长辈,一张火车票便去了这处高山林立却也气候宜人的地方转科实习。

说是转科,也谈不上“转”,只一个月的时间,去了西医的心内科。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医院的真实工作日常,虽然只是一个小地方的二甲医院,但很多事物却也是第一次去学习了解。

今天看来,这段时间也是有些浪费的,当时也有自己水平有限的原因,而且许多东西也是后来才认识到的。当一个人的认识有限时,无论在多么难得的环境,也是发挥有限的。所以我对此的遗憾也是出于一种对自己的求全责备,总希望自己要是能做得更完美该多好。

那段时间,我白天在科室里学习常见病种,下了班回到临时的员工宿舍,洗漱完毕,开始翻阅这本书。那时一起看的还有另一本,南怀瑾的《易经杂说》。带这一本书纯属巧合,想的是看中医书籍之余,能多少了解一些有关易学的知识。意外的是,刘力红在《思考中医》中的主线就是基于易经、奇门遁甲等知识,探讨《伤寒论》的时空观念,正如他本人说的,“开药方就是开时间”。

那时我的认知有限,可以说在中医方面我是纯小白级别。对于药和对于方,我是没有什么独立认知的。很负责任地说,即使经历了很多次考试,包括推免的筛考,我的知识也仅限于与教科书配套的习题内容,仅仅应付考试而已,教材且没有掌握多少,更遑论什么实践应用了。

所以对于这本伤寒论的“导读书”,我是谈不上什么理解了,可以说读完太阳篇与阳明篇后,我反而对易学的知识有了些想法。那段时间倒是明悟了许多关于易学的思考,关于中医的学习,实在没有什么提高。

用今天的视角来看,这种“无效率”学习对于我的中医水平来说,倒是一种无形的“保护”。我对于教材的知识是几乎白纸一张,即使是应试的那些知识也未在我的脑海形成什么太深的印象,以至于后来我在学习中医内科这类准临床课程时,几乎天然地产生了一种抗拒,也算是一种良性反馈吧。但不好的地方也在于,本科的前三年多时间,几乎都是浪费了,除了完成学校课程,也就见识了临床医学的零星几点。从时间角度来说,这是不可挽回的,正如因疫情获得的假期一样,很多时间也是白白流失了的。本来大可以像牛顿一样,借鼠疫的时间闲居乡下,也不说发明什么新论,至少应该充实自身的。时间也只有在你我浪费以后,才知道这东西本是稀罕物。

一个月时间匆匆,我也只看完了太阳病和阳明病篇,那时的我甚至连伤寒都没好好背过,所以我的收获也可想而知的有限了。所以随着后来返校开始,这本书也被我渐渐地遗忘在了书架上。

直到今年的寒假,也就是两年之后,这本书再度被我收拾进归家的行李中,理由是我学校宿舍的桌上已经“书满为患”,亟需我迅速读书,清理库存。说来我也是在差不多要离家返校之际再度开的这本书,之前一个月都在看黄元御的《四圣心源》。返校后因为室友存在轨迹重合等问题,我所在宿舍便被迫搬到另一个闲置校区隔离观察,期间我利用时间每日勤读,终于是将这本《思考中医》读完了。

以上近千字,便是我围绕这本书发生的种种因缘机遇,其中许多细节,或是不愿说出,或是琐碎闲事,也就带过不提了。只是这两年间,发生了种种,令我思考良多。

这本书本身我也不做过多评价,我说它不够惊艳,仅仅因为中医早有经典在前,后人之作多难望其项背,若与圣贤书相比,则这本书实在称不上惊艳。但其内容却足以与其名相符,真正能引发读者去“思考”中医本身,以我现在水平,我也只能指出,作者对于汉字的字源字义的阐释还有些偏颇,其余倒无可指摘。

既经历了这两年的对中医的“思考”,我最终想写下来的,是大概描摹一下中医是什么模样。我可以确切地承认,我现在看到的中医不再是零星几点,但也只是冰山一角,但我的认知却足以去把这一存在于中原大地数千年的伟大传承描绘出几分来。即使是我在按自己的部分想象“照猫画虎”,也应该不会在总体上失了真,这一点,事关我的认知水平,我也是可以很确切地去保证的。

首先可以确定一点的是,现行的医院系统里是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中医的,这一点可以保证。其原因很多,对于内行来说,这是确切的;对于外界来说,可能这一认知具有一定的颠覆性,但也请不要去过多怀疑水平。因为医院内存在的中医,正是当前时代文化背景下,多数人对于中医的认知,或者说是现代社会对中医的刻画在现实中的投影。你所认为的把脉开药、针灸拔罐、推拿按摩等等,这些套路性质的东西,都被真实地还原在医院系统中,也都有它们的效果,但这不是全貌。譬如中医的外科,就有许多东西是永远在医院见不到的,你所想不到的古代人用的铅丹、硫黄、朱砂等等特殊炼制方法,都是你不可能接触到的。但这些我并不是内行,我只能提及这么一些,告诉你还有一些东西是你看不到的,不是我们故意掖着藏着。你看我也知道一些,但是没有找时间去学;也有人在用,但是医院里面用不了。

其次,中医的疗效有多高,这取决于中医的T0级别队伍,这些人物我大多还接触不到,未来也许有机会接触。所谓T0级别,可以满足你在部分中医题材小说中看到的各种臆想,你想得到的或想不到,无论是神奇的针法,还是救治绝症的疗效,都或多或少真实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只是你可能没机会接触到。当然作为外界人士没能看到也是幸事,说明身体健康,也无从去了解这些。也许你会疑惑,这样神奇的人为什么不在医院供职呢?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要首先告诉你医院里不存在真正的中医。

也许你想八卦一下有多神奇,但我也没有机会亲眼见到多少。传说的事情也很多,比如一位母亲,腹中两个胎儿,一死一活,服了药以后,死的排出,活的留下,母子最后都平安,这事儿如何去取信呢?

然后是关于中医和科学,这个很有意思,也算是中医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了。他难不是难在中医怎么去和科学接轨,他难在要想和攻击中医的人对话,这问题老横在所有人面前。可以这么说,如果你是主要在wb和zh等大型社交平台上获取知识的人,那么你绝对不会得到什么对中医的好印象了,不为别的,平台性质决定了。如果你是在某种花的园上获取的医学知识,那么你也绝对不会收到什么对中医好的反馈了,因为这个平台可能对中医的视若仇敌。可以很确切地去说,中医最好不要和科学打太多交道。打一个合适的比方,就像两个不是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的人,既然彼此本来各自安然无恙,为什么一定要强行凑合在一起呢?双方可以相互学习,采纳意见,但绝对不存在什么更进一步的关系。要说为啥呢?“俩人观念不合嘛”。

也有过朋友问我这个问题,他问的是,“针灸是不是科学的?”,我反问了一句“你说的科学能管得了针灸吗?”,我俩相视不语。我一直觉得这种问题就很难去解答,并不是答案有多难,而是难在你无法让对方去理解。不过我也可以把答案放在这里,也供大家参考参考,是不是真的很难理解——因为现行的所谓“科学”,观测的都是有形的物质现象,而无法观测到无形的层面,而中医涉及到的领域,恰好是囊括后者的。这个答案我可以很确切地保障其可靠性。

最后我想以一种天花乱坠到近乎胡言乱语的形式来描绘一下目前我能接触到的中医景象。两年前,是我第一次在医院里接触中医,当时是用药物贴敷治疗带状疱疹的后遗神经痛,效果有限。两年过去了,我在毕业的轮转实习中渐渐看到了所谓中医医院的状况,实在难以言状,也不可多说。这期间,我渐渐认识到了许多东西,是许多人难以想象的。你无法想象,当下国家举力发展中医药的时期,可能社会层面上的坑蒙拐骗还算是常态,但某些层面的弄虚作假却是真正的触目惊心,也许他们也知道但完全不担心“山陵崩”的那一天,只是着眼现在,疯狂地吞食着难得的宝贵资源。你也无法想象,中医的现状,曾经我以为是青黄不接,现在看来实在是乌烟瘴气,现行的方式只能教出符合医院要求的供职医生,却也绝对教不出什么大师,或者说纯粹从学院出来的,能看好病已经是顶天了,但这样的现状短期之内必定无法改变了,无论付诸多少努力,改革多少次,也只是换汤不换药。当然也有你曾经看过,但无法去想象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一些真相。比如在某些世界里,有人在修炼得道,他们以一种你想象不到的方式改变着自己的身心,达到一种特殊的境界,能造就一些常人认为是奇迹,但对于他们来说是常态的事;也有人用着同样的药,开着好像许多学生都熟悉的方,但里面真正的玄机是多少人怎么也学不到的东西,不在于教授的人藏着掖着,而是看的人悟性有限;也有人用着你想象不到的方式,炼着你完全没见过的“丹药”,这种东西就像你看科普四大发明的火药的内容一样,用了许多对常人是剧毒的东西,但他们服下以后并无异常;也有人甚至会使用一些近乎“疯癫迷信”的,令人直呼骗人的方式,实现了很多奇异而无法想象的东西……

以上是我,接触中医不到五年所见识到的冰山一角,我能知道的有限,在于我自己能力不足,在于我没有主动去探索,在于我没能亲自去行走,但这些必定有一天是我要去做的。我想多数人,活在这世间几十载,之所以认知的有限,也无外乎这几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于此时我才明白其中涵义。唯有见识的越多,才明白自己尚待探索的更多,愿意追求知识的人,才有动力与资格去知道更多,束手束脚者只可在原地打转,终身为有限的知识所困住。

今日我之管窥蠡测,来日须以千万里路应之。


中医是什么模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