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面试提前学 第一次分享:事缓则圆
大家好,欢迎来到“税务面试提前学”,我是简然。
今天是2023年2月15日,距离出笔试成绩还有大概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是开始“预习”的好时机。
有的同学可能会疑惑:
笔试成绩没出,提前学了岂不是没用?出了成绩再突击不行吗?
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
面试成绩可以通过考前突击快速提升。
这已经可以算是公考面试中最常见也最难破解的误区了,原因只有五个字:
时间不够用。
作为人类无法永远无法解决的困境之一,“时间不够用”永恒存在,而且就跟钱一样,越是需要的时候越是不够用。
“时间不够用”这个问题一直都困扰着很多人,它的产生源自另一个终极命题:
人总会死。
古往今来,多少帝王将相都在努力破解这个难题,有的积德行善、有的采药炼丹、有的采阴补阳,还有的直接选择修炼成仙(比如大明朝户部尚书嘉靖皇帝),但无论经历多少努力和磨炼,最终都是冢中枯骨。有感于此,人们把一项任务或者一个事情的截止时间称作“deadline”,死亡之线,多么生动形象而又充满无奈。“deadline”一到,不管你的已经做了什么、还有哪些没做、还想要做什么,都得停下来,“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四更”就是生动写照。
这种无力感在考试中尤为明显。越是临近考试,我们越是会发现“哎呀!还有一些知识没记住!”“哎呀!数量关系的那个公式是啥来着?”“哎呀,常识题我还没背完呢!”
然后,从“扶我起来!我还能学!”的知识恐慌一下子蹦到了“怎么还不考试!赶紧来一刀痛快的算了”的极端焦虑中,很多人还会产生“管他结果怎么样呢,我先考完了再说”的幻觉,乃至于考完时甚至会产生“终于解脱”的快感。
同时,公考面试和培训班的三个特性也使得“时间不够用”这一点因素被无限放大。
其一,培训的特性。只要我们参加过公考培训就能发现,在正常情况下,面试培训班作用大小往往跟学习时长多少有关,因为在短短的十天、一周甚至更短的时间里,我们能积累的东西极其有限,上场后能用到的东西更是寥寥无几,再加上很多培训班的思路其实都是大同小异,没办法实现降维打击,很多人最多也就是有了点思路,能够比较流畅的把脑子里早就记住的内容说出来而已,一旦遇到实力强劲的对手,结局可想而知。这也是近年来面试分差不断缩小的原因,因为培训班教的思路都大相径庭,没有什么太多的创新,“都是一个师傅教的,拆不了招啊!”
其二,公考的特性1。公考面试其实是在考察考生在强大压力下看问题的角度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大家普遍比较关注的表达是否流畅、长相是否好看等因素并不重要,只有在大家的思路都差不多的时候才会起到关键作用。可是,思路恰恰是最难教、最难练的,7天OR10天时间很难让你真的积累或者沉淀什么内容,尤其是当我们遇到什么压力的时候,大脑会很容易就去找“习惯的靠谱的内容”,即N年前就一直在用的思路和内容,拼的就是你的“积累”。而由于每个人的过往经历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考方式和表达能力也大不相同,就导致有的人仿佛“天生”就适合公考面试,有的人却怎么缺乏答题的“天赋”,怎么努力也不开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上了半天培训班,背诵了一大堆事例,“袁隆平”“张桂梅”“黄文秀”等他并不熟悉但大概知道干了什么的老例子仍然会大规模出现在考场上的原因,除非介入力量足够强,不然思维惯性很难扭转。
其三,公考的特性2。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公考面试中表述都要极其“规范”、思路都要贴合“官方”、思想都要非常“正面”、用词还得“高大上”,虽然用的也是“汉语”,却与另一门语言没什么两样,这对吾等“屁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对于很多人来说,公考面试的学习过程并不亚于当年“学英语”,有的甚至感觉自己是在“听天书”:
一个字一个字的我都认识,合在一起我咋就不懂了呢?
一句一句的我都背过了,答题的时候我咋背不出来呢?
要是这个时候,你再听到同学用了一句你背了半天也没用上的好句子,这种无力感和对比往往会放大,然后开始怀疑“我TM到底学了个啥”。
这也让很多老师练就了一种“神通力”:
在开班第一天就知道哪些同学最终能拿到高分,哪些同学努力后也很难上岸。
最终结果往往八九不离十。(有的人很惊叹于这种能力,对于这种惊叹,我只想说“只要时间够,你上你也行”)
那么,“时间有限”不可解,我们该咋办呢?
笨鸟先飞呗。
其实,不只是笨鸟,任何鸟都可以更应该先飞。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舍弃没用的东西减重,通过练习让翅膀更强壮,如果有机会的话甚至可以尝试搭乘交通工具。
如果先飞和搭乘工具两种方法能一起使用,那该多好啊!
而这也是提前学的初衷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