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中的“阳”与“阴”
本文的目的是要澄清一些篆刻中的概念和术语。现今的篆刻工作者往往更多的将精力放在技术上,而对理论重视程度不够,对篆刻史不甚了解,从而出现许多舛误,进而以讹传讹使真相被掩盖,后人慢慢被“欺骗”。这时正本清源便显得尤为必要。 一、简帛
现在人们已经对纸习以为常,似乎觉得写东西就应该在纸上,似乎纸从来就有,有事情想要记录,下意识可能就会找笔找纸。纸不是天然物,而是人的劳动产品,造纸需要比较复杂的工艺,所以纸必定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能产生。那么纸出现前人们的书籍是什么样子的呢?日常写信,国家传递公文都是写在什么地方呢?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是用的简帛(以简为主,帛贵不易获得)。简编在一起形成册。好了,那么印章盖在哪里呢?如果不进行之前这些铺垫,上来直接就问“印章盖在哪?”,那么很多人心里会想当然地认为“当然是盖纸上,这还用说!”,给他枚印章,他下意识会四处找张纸盖。可是在纸产生前,那种“印章盖在纸上”的“天经地义”便不再成立。所以,所谓的“白文”根本上讲是个错误的说法,没有白纸怎么有白文。“白文”的说法是不懂的人自以为是创造出来的。我要是盖在黄纸上难道要叫“黄文”吗?而且古代受造纸技术的限制,造不出现在认为的白纸,因为造纯白的白纸需要漂白工艺。古代纸张常发黄,颜色较深。所以“黄文”反倒比“白文”更恰当。 二、封泥
回答上面的问题,纸出现之前印章盖在哪?盖在封泥上。你的信件不希望被别人私拆吧,国家文书寄送途中不能随便打开看吧,甚至有些是要严格保密的,那么怎么做呢?封泥应运而生,其主要用途之一就是用于简牍封缄。封泥是南北朝以前从皇帝、大臣到普通平民最重要的保密手段。收到信件的人如果看到封泥有被动过的痕迹,便可知该文件或已被人拆阅。西方有用火漆。
图1 封泥(左),火漆(右) 有封缄需要时将印章盖在柔软的封泥上,若印章上刻的是文字,则在封泥上可压出文字痕迹,待封泥干燥变硬后完成定型。讲到这应该又清楚了一件事,即没有印泥什么事。好了,“朱文”之说也就无从谈起,“朱文”也是无知之人自作聪明编造出来的。即便用印泥,印泥就该是红色的吗?我要是盖蓝印泥是不是该叫“蓝文”? 三、印迹
既然印章盖在封泥上,没有纸张,也没有印泥,那么怎么区分那两种印呢?先明确下面一组概念 阳文:器物表面凸起的文字叫阳文。 阴文:器物表面凹下的文字叫阴文。
图2 甲骨文(阴文)
图3 金文(左两图阴,右三图阳) 请读者思考,什么样的印章能盖出阳文,什么样的印章能盖出阴文?想要封泥上显现阳文(凸出的文字),印章上应该是凹下去的,这样封泥嵌入印章的凹槽,印章拿开后显现突出的文字(阳文),反之同理。好了,到现在就清楚了,盖出阳文的印章叫阳文印,这是古人正确的区分方式。阳刻一词也有使用,表示刻制方法,用阳刻刻出阳文,反之同理。阳刻也用来指阳文。
图4 封泥上的文字 四、小结
印章“阳”和“阴”的区分经常有人搞错,有些人根本不知道本文所讲述的这些事。过去由于考古发现较少,人们对封泥认识不足,清朝许多金石家都不认识封泥,连赵之谦也曾错识封泥。我们如今生活在这样好的时代,见到了许多前人未曾见过的资料,不应该固守前人由于认识不足而形成的错误观念不放。当然,人的观念一旦形成往往很难改变,你告诉他真实情况应该是什么吧,他本能的抵抗,因为接受新事物或者改变已经树立的认识是痛苦的,这需要否定自己,他不愿意,他更愿意消灭提出不同意见的人。大家尽已所能吧,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不断前进! 五、做游戏
读者朋友愿意来分辨一下图5中哪个是阳文(或阳刻)哪个是阴文(或阴刻)吗?
图5 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