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失业日记(三)在深夜中骑车追赶月亮

2021-09-12 20:13 作者:阿丁爱做宝可梦  | 我要投稿


窗外寂静一片,树梢枝头落满了雪,看不见人在外走动,也没有鸟兽踪影。天空似乎晴朗,但看不清远处,我极力睁大双眼,也是模糊得一片。

转瞬天阴沉下来,我到了雪地上。积雪没过小腿,向前走每一步都很艰难。蹒跚着向前,几近要跌倒。

走着走着我开始怀疑——我要去哪里……

 

醒来以后,我仍不知道我要去哪里。烈日当空,却也像是下了一场大雪般冷酷。

 

一切表面的平静终于被家里的一通通电话所打破。时至今日,我也并未同家里原原本本地说过我在这边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他们只能大体上得知我干得并不十分如意,要换一份工作了。起初几天,母亲每逢饭点,必会给我打电话,问我是否睡得好,是否吃了饭。绝大多数情况我是赶不上正点时候吃饭的,一是不得胃口,不想吃,二是从星巴克出来找地方吃饭再回去,麻烦得很。

每次家中善意的询问,都让我给自己贴上了一种被“关照”的“无能”标签。仿佛自己已经差劲到连饮食起居都需要人过问才能勉强维持。

后来几日,索性我同家里说,我换了个地方呆,某某图书馆,离我住地近还不用日日破费买一杯入场券。唯一的问题在于轻易不能说话,所以不方便接电话了。

我每餐的汇报工作便转为了图文直播。这样一来简单了许多。拿过去的照片也都能蒙混过关,实在不行便托朋友在午晚餐时间拍下他们的一顿饭。

不知是否令人信服,但至少明面上过关了。我暂时地获得些许喘息空间。

 

剩下的日常任务便是看法规、背单词、筛招聘信息,枯燥且令人焦虑。

像是深夜当中骑车追逐月亮一般的荒唐。我往前走,月亮也在往前走,根本看不见有任何收敛的趋势。身后走过的路已经淡去在黑暗之中,掉头也没有方向,只有那一个远远的亮光。

 

说起骑车,在6月底的时候,我刚刚给我的自行车换了新的脚踏。正等着七八月份稍稍不忙些的时候,绕着市区夜骑。夜晚似乎才是这个城市的良心所在。想象中的美好,在六七点钟告别工作的一切,夕阳,晚风,踩踏,换挡。

而现在,确实告别了工作,但再没有心情出去骑车。

 

我想我大学时期熬夜复习的睡眠状态也要比此时要好了。还是同之前说的一样,没有合理、良性的精力的消耗,晚上常常到两三点钟而精神百倍。睡着后,梦不曾间断的。一天24小时,活得很漫长,一夜梦中几度秋凉。

 

还是要动一动。

我常去的健身房就在公司附近,中午与傍晚常有公司熟人去锻炼。我估摸着时间,大多选在他们午休结束之后,约莫两点到场去锻炼。六月底之前常去,耽搁了小半个月,饮食作息无一规律,各个器械上的成绩都落下好多。我记得我上个月做自由深蹲的时候,能不是特别勉强地到150kg左右的水平,而7月回去健身房再尝试,连80kg的重量都吃力。现在想来,更多的可能并实质上身体机能的退步。

恢复得倒是很快,无论身体或是心情,健身房里的进步是最具体,最方便量化的。更令人欣喜地便是作息与饮食的堡垒渐渐的打开了缺口。有一丝好转的信号便是在锻炼完后觉得饿了。

 

工作方面也似乎星星点点地看着了机会。

 

在一开始选择公司、投递简历的时候,我其实并没有真正决定要去哪个城市。唯一能确定的便是离开这座城市。并非说她不好,在这里的两年时间,我不止一次地试图融入这里。但不论是上一章所述的“门槛”,亦或是在当地没有一个亲朋好友,都让我感觉在这里格格不入。

年长些的同事、领导所谈论的话题,也无非是房、家、娃、车之类的。

如果我的小学老师不曾教过我四则运算,或许我的生活会轻松如意一些。可一旦我将生活的成本从工资当中扣除,再除房价,一切都会显得那样拮据。

 

当我的同学朋友,甚至网友,讨论着五星体育的直播、新街口的孙中山,哪怕是街边的小笼包,我都会感觉我与他们格格不入。同样,我又与眼前周身格格不入。

 

我记得宁波这里最有家乡味的,便是我原先楼下的菜场。那里有一家卖散酒的铺子,靠里有一坛子洋河。散装的洋河很便宜,四五块钱一斤。我不甚爱喝酒,只是每每回苏北老家过年之时,家中长辈亲戚最爱这种酒,当地人似乎也只喝这类酒。曲味可能就是老家春节的味道了。可惜家中爱喝酒的长辈前些年过世,老家的宅子也荒废无人打理。近几年又要为城乡建设贡献土地。可能为数不多的记忆,就在洋河的味道里了。

 

就像那一坛被各种黄酒围绕的洋河,这里的月亮依旧是圆的,他处的空气也并非哪般香甜,只是我不属于这里。

 

回无锡的机会,落在了太湖边的一家企业A。这是我最早不知所措的时候投递的简历,公司规模颇大,面试的流程也颇长,到最后用人部门的全英文面试结束后,已经到七月底了。最终拿到了一份还不错的offer。

在拿到offer之前,我也好多次地想象过回家的生活。

第一件事情便是买辆车,可能是我所钟情的高尔夫,也可能整一辆电动爹。

再也不用顾忌房东的存在,想装什么,想买什么,都能往家里搬……

我在准备一个形容词来描述这样的生活,思来想去,竟然落到了“解气”二字身上。

逐渐平静之后,我开始仔细思考这件事情。如果我选择了A企,更多的无非是因为它在太湖边,而并非它是A企。

这会带来一份不错的生活,但因为岗位的关系,似乎工作中不会再有天马行空与灵光乍现,更多的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做好一颗螺丝钉。每每想到此事,“好”与“坏”的天平基本又能恢复到水平状态,这让我面临着更棘手的选择。

 

A可能是个特例,我在当地似乎碰不见第二家类似的机会。更多的精力仍然放在周边的城市了。期间陆陆续续的有几家来了反馈,该面试的面试,该拒绝的拒绝,一两周下来,也终于有了“选择的权力”。

 

最紧张的时候,我一天约了四家公司的面试,上下午各两家,其实效果极差,我的状态也不佳。除了我把自己逼得太狠,日程安排得过于局促以外,现在仔细回想,其实还有更深的原因。

那天上午的两场应付起来倒是轻松,而下午最后一场面试,彻底崩盘。诱因是我提前准备的方向与面试的问题鲜有重合,经过一天极耗精力的对话,我全然意识不到自己说的话与自己所想已经没有绝对的关联性。

我已经麻木了,短时间内,类似的问题回答多了,我成了一个机器学习的程序,面试官的问题和反馈,就仿佛是一个巨大的训练集文件。

僵硬的、冷冰冰的、机械化的对答。

 

面试,频繁的面试,是一个自我标签化的过程。对于应试者来说,拥有太多值得述说的方面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高兴的优势。

因为对方无法在短时间内理解我的所说、所想,甚至我笃信,相当的人,即使我同他深入交流,他依旧无法理解我的思想、我的行为。有些是艺术性的,跳脱的,感性的,独立的,而有些是特定经历所铸成的。

举一个令我无语的例子,我在某次面试中,对方无法理解“我骑车只是为了骑车”这样一个命题。因为他的生活状态、经历,以及思维的闭塞性,我们之间单向的不理解是必然的。而没什么水平的公司/面试官又偏偏喜欢问这些无聊的问题。每每被问到这些问题,我听对方说两句,就知道我们之间思想上的鸿沟有多大,感到失望之余,渐渐地没有任何动力去解释。因为我知道不可解释。

也有情商极差的奇葩,反复追问,那我恨不得当场化身希恩斯,把电话那头的人逮进去,给他结结实实地打上“骑车可以只是为了骑车”思想钢印。

 

当然,骑车仅仅只是个例子,面试也只是个例子。

 

这是一个未经验证、没有明确适用范围的规律——越令人感到舒适的企业或人,越尊重边界的存在——如果错了,我不负责。

 

这么一说,我意识到让自己变得更通俗易懂,对我的面试来说,仿佛是必须的。我现在早已经忘了当时我为了应对面试,给我自己准备了什么样的说辞。那些话就仿佛街边的玻璃橱窗,看得出来是我自己,但我不会记得何时何地在某个商场的玻璃面前的我是什么样子。

 

透过我的简历、我的面试,所看见的“我”是片面的我,哪怕只谈工作,也依然不是本真的我。我不认为这是因为我的简历做得差劲、面试应答不佳。我厌倦这样扁平化自我的过程,不同于我厌倦筛选简历这样枯燥的任务,每当我完成一场面试,我都需要提醒自己一遍我所展现的片面的我,并不代表全部的我。

 

这可以推广到生活中的一切,只有我自己有机会去真正地理解我自己,其他人从朋友圈、从工作、从生活中所看到的我,本质上并没有比面试中全面多少。

我想,这也是我写这些东西的原因之一,我将我一段时间的所思所想,或者是困惑记录下来,像是一个时间胶囊一般,埋存在互联网之中。若干时间后,(极大可能还是由我自己)将这些思考、问题被重新挖掘出来,再作新的问题和思考。

 

我也常常会推翻自己的想法,正如上篇我着重地写了对绝对自由的嗤之以鼻,但反观我自己的行为,放弃A企业的offer,是否也是一种面向“绝对自由悖论”的抗争?否定之否定?

 

我于今日所抛出的问题,不知在多少日月后,能被彼时之“我”所解答。

我总有一种孤独感。而这种孤独感仍旧是咎由自取。

 

没有工作的日子真的适合瞎想,想了一周,两周,三周,我梦中的皑皑白雪终于化了。

 

 

(写在后面:

本来在我的计划当中,第三章应当是整个事件的核心,承接上一章的沮丧、绝望、焦虑,描述我选择工作的标准和对自己未来的期望。前面一半的目标大致是完成了,但是我对自己未来的期望,很难具体而准确的以固定的词句描述。当时写提纲之时的期望,与现在的期望又有所变化,我仍旧在思考我对自己究竟是何种的期许。

 

从一二三章的叙事来看,总体上是线性的叙事逻辑。这样叙述起来最为简单,也更利于回忆。

但我想,值得提出的一点是,每个短暂时刻的情绪、心态不可能是绝对的线性的,其必然是围绕着“局面愈发明朗”的这种趋势而波动。之所以我要赘述这一段,是因为我不希望这段经历被理解为“去健身之后规律作息,就解决了问题”这样简单。

 

正如我在文集描述当中所写,源于生活,凝于生活。一切的叙述都是基于我的生活,但又是高度凝练的。

 

没有人看得下去七八千字通篇描述自己多么绝望的文字,我也不想记录这样的流水账,陷入无间的自我折磨中。

而倘若你问我,此时我是否绝望,是否焦虑,我仍然会回答你,是的,我依旧绝望,依旧焦虑。

你不能将这些绝望、焦虑理解为我对现实当中某件事、某个人所不满。我不奢求你理解我,我更不希望你误解我。

所以,如果你不能理解,请翻上去看一下骑车的例子;

如果还不理解,那就请尝试着不要去理解,去感受它,并允许它的存在。并不是世上的所有东西都能被你所理解,对吧?

 

写到此处,我似乎能够感受到太宰治写《人间失格》、三岛由纪夫写《天人五衰》时的悲壮与孤独。他们的造诣远在我之上,但我想某种层面,我能够单向地去感受他们的存在。

 

第四章,我之前计划的标题是《前有台风,后有新冠》,讲的是雪化了之后的事情。不过按照我的习惯,整个标题显然是要换掉的。第二章第三章的标题都是写到一半换了的,原来叫做《我睡了一天,然后又睡了一天》和《下午三点的健身房》。

嗯……原来的标题有点俗。

 

失业日记(三)在深夜中骑车追赶月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