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烂在床上正在流行”——没事少呆在家里
这几天偶尔刷新闻的时候,一则“#腐烂在床上正在流行”的消息引起了我的关注。这则消息说海外的一些平台上悄悄流行起了一个叫 “腐烂在床上” 的趋势,引起了心理健康专家的广泛关注。

视频中解释道:“腐烂在床上”就是人们决定在床上躺一天,做一些“静止”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睡觉、看电视、玩手机。专家们说可以偷懒一天,但人们最好也进行一些其他的活动,比如和朋友、家人们一起玩,他们警告保持不活跃一段时间后,会带来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你经常这样,应该去咨询医生。

恰好妹妹前几天电话里向我倾诉,关于外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她现在无比忧心,我也担心外甥因此会患上心理方面的问题。
外甥今年十六岁,上个月刚刚参加完中考。考的成绩不怎么样,但还是勉强去了市内的一所五年一贯制大专。考后的轻松以及无所事事令外甥每天都缩在家里,除了吃饭和睡觉,都在打游戏。这段时间,妹妹发现外甥的话越来越少,眼神偶尔还会有一些呆滞,脾气也变得十分古怪。距离开学还有近两个月的时间,这样下去孩子会不会出什么问题,妹妹为此忧心忡忡,不知道要怎么做。
中考结束了,孩子们选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生活无可厚非,高强度紧张的学习生活过后,来一次彻底的放松是一种精神调节方式。但即便如此,也应该适度。长时间的呆在家里不出门,或者沉迷于游戏,在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错误的价值观的同时,还会令孩子坠入空虚和焦虑的情绪之中,影响身心健康。
因此,我建议妹妹把外甥送到我身边来,基于我的工作性质经常往来于一些风景区采风,外甥也能帮我拎拎包,做点零碎琐事。另外,我可以根据外甥的表现给予一定的现金奖励,以此当作外甥步入大学生活前的一次社会实践。几次与外甥的沟通后,他很快就接受了我的安排。来到我身边后几天,外甥就重新变得神采奕奕,对外面的世界和事务充满了求知欲,正确的教育方式一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嘴、眼睛、空间和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近年来,尤其是疫情期间。“躺平”现象在社会上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家中放弃工作和奋斗,过起了被动、懒散的生活。就是我自己也曾经有过长达近两个月的“躺平”时期,也因此给我带来了不少的困惑。我常常自诩的在家工作效率会更高,彻底的自己打了自己的脸。家里,没有束缚,没人管。我可以毫不费力的享受这些诱惑,加上由于偷懒成本低,偷懒的可能性将会大幅度提升。所以拖延症一犯再犯,一件小事可能拖好久才能完成。家是温暖的港湾,本就是休息的地方,不是用来工作和学习的。躺在床上,不可能好好工作,正如你在自习室里,永远也不可能睡好一样。什么样的环境做什么样的事,环境能够作用于人,给人以暗示,唤起仪式感,从而促使人类的行为与环境相吻合。人类作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也需要建立起一种有益的生态圈。
人终究是具有社会属性的,长期呆在家里的人,其社会属性也在一点点流失,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两个月的闭门不出,开始的时候还愿意接听朋友的一些信息,后来甚至连电话都懒得接听。我相信我在那个时间段,由于疏离了社会群体,语言能力、行动力、表现力都有一定的衰退。最关键的是,家是盛产孤独的场所,尤其是独居的一个人。我终日一个人呆在家里,越来越看不清自己和自己未来的道路,慢慢的使我陷入了负面消极的漩涡。

人,注定要是与人产生链接的。日本服装设计大师山本耀司有一句谈“自我”的名言,他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我们要把自己抛出去,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什么是“自己”。正如其言,越优秀的人越喜欢出去闯荡,闯荡中见到不同的事,遇见不同的人,在闯荡中不断地认识自己,充实自己,然后反过来成就自己。董其昌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

没人会讨厌宅在家里,我也是如此。但发现宅了一段时间后,除了以上的发现,自己身体方面多多少少出了一些问题。亚健康的问题越发严重了,跑几步都会喘得厉害。走出那段颓废不已,“腐烂在床上”的日子,安排上桔梗百合代用茶,平衡身体阴阳,重新面对阳光,仿佛重生一般。
自己曾经有宅在家里,“腐烂在床上”得经历,也因此对外甥的状态更感到重视。毕竟作为一个未成年人,环境对其的成长影响更为重要。如果你试图变得更加优秀,就走出家门吧!如果你想变得更加健康,没事就少呆在家里!#青青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