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名词简释》4.18.1 殖民地 半殖民地 宗主国
【本文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7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1、殖民地 半殖民地 宗主国[i]
在政治和经济上丧失国家独立自主权利,受别的国家统治和压迫的国家,叫做殖民地。如朝鲜曾经是日本的殖民地,印度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尼西亚曾经是荷兰的殖民地等等。今天世界上还有许多地区,仍然是处在殖民地的地位,被帝国主义国家残酷地掠夺和奴役着。如尼日利亚[ii]、塞浦路斯[iii]等是英国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iv]、马达加斯加[v]等是法国的殖民地,关岛、萨摩亚群岛等是美国的殖民地······。
半殖民地[vi]就是形式上独立自主,而实际上在经济和政治方面都依赖于帝国主义的国家,如旧CN就是一个最大的半殖民地国家。
殖民地并不是帝国主义时代才有的,在垄断前资本主义阶段,甚至在更早时期就已存在。如远在十五世纪末,西班牙侵略者就占领了西印度,十六世纪前半期,又占领了墨西哥、秘鲁和智利等。占领殖民地曾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起着巨大作用,因为掠夺殖民地是积累巨额财富的重要来源之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和美洲确立后,殖民地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地,具有了重大的意义。因此,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益激烈。如十七世纪后半期的英国和荷兰为争夺殖民地而发生的战争,自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末英法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以及十九世纪初美国积极进行殖民侵略等等。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殖民地的作用和意义比以往更加重大了。由于生产的高度集中和劳动人民生活的贫困化,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为日益缩小的国内市场所限制,垄断集团迫切地需要国外市场。但在另一方面,各帝国主义国家都用关税壁垒政策把国内市场和所属殖民地市场封锁起来,因而使作为销售市场的殖民地的作用大大增长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行的贸易完全是一种掠夺性的贸易,凭借他们享有的种种特权,以极高的垄断价格向殖民地输出劣质商品,又以极低的价格在那里收购各种原料,通过这种不等价交换,垄断资本家从殖民地附属国人民身上榨取着垄断高额利润。
在帝国主义时代,原料产地获得日益重要的意义,因为任何垄断组织如没有掌握可靠的廉价原料产地,便不能巩固其垄断地位和在竞争中获得胜利。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使殖民地成为自己的农业和原料附庸,千方百计地阻挠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民族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而把这些国家的经济推向片面和畸形发展的道路。结果,使殖民地成为专门为宗主国生产一、二种原料的农业国。例如,过去在英国统治下,埃及几乎成为专门生产棉花的国家;马来亚[Ⅶ]成为橡胶和锡的出产地。
在以资本输出为基本特征的帝国主义时代,殖民地也是垄断集团最有利的投资场所。这一方面是由于宗主国对殖民地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可排除外国竞争者,保证投资的稳定;另一方面,在经济极为落后的殖民地国家,可获得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并实行奴隶性的残酷剥削。这样,帝国主义国家便由此而可获得特别高的利润。
在帝国主义时代,由于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军事上的目的,力图占领一切地方,不管这些地方在经济上有无价值。殖民地不仅被用作军事基地,而且是宗主国的炮灰供应地。并且在战时,宗主国还通过推销公债等形式把大部分的财政负担转嫁到殖民地人民身上。
综上所述,在垄断的资本主义时代,无论从作为销售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和军事战略基地等方面来说,殖民地的作用比以往各个时期都大大地增长了,剥削和奴役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已成为垄断资本家获取高额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世界各资本主义列强为争夺殖民地和重分世界势力范围而进行着激烈的斗争,甚至不惜发动战争。随着帝国主义国家加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奴役和剥削,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这种运动的发展,动摇着帝国主义统治的基础。
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已形成的条件下,打击帝国主义后方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已同推翻帝国主义统治、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斗争结合起来。因此,在帝国主义时代,殖民地已从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的后备军变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后备军。
注:
[i]《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9年版,第233页。
[ii] 1960年宣布独立,1963年成立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读者注。
[iii] 1960年宣布独立,成立塞浦路斯共和国。读者注。
[iv] 1962年宣布独立,成立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读者注。
[v] 1960年宣布独立,成立马达加斯加共和国。读者注。
[vi] 附属国。
[Ⅶ] 英属殖民地,1948年整合为马来亚联合邦,1957年独立。读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