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禁运期间,中国科学家是如何突破艰难的?

随着嫦娥飞船登月成功,天问1号进入绕火星轨道,中国在航空航天事业上取得了巨大进步,这让很多人好奇,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禁运期间,中国科学家是如何突破那段艰难时光的?近日,参加过探月工程规划的栾恩杰院士接受了媒体采访,讲述了当年巨浪1号潜射导弹在研发过程中差一点被断送的历史,对此有网友表示:在西方死死卡住中国脖子的岁月里,不知老院士亲眼看着10年心血毁于一旦时是什么心情?
老院士谈起这段时光,依旧充满着感慨,1960年,美国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潜地弹道导弹,这意味着发生核战争时,即便美国本土被摧毁,也能通过潜艇在水下发射导弹反击敌人,美国的二次核打击能力大大提升,1967年,中国也启动了潜地导弹的研制计划,并将其命名为巨浪1号,研发中心就设置在内蒙古的荒漠之中,艰苦的研发征程从此开始。

西方的重重封锁使得科研人员无法获得潜地导弹的具体参数,一切都要从头做起,中国虽然已经成功发射过东风1号和2号导弹,但它们使用的是液体火箭发动机,其庞大的体型不可能塞进潜艇里,所以必须研制固体火箭发动机,这项技术在当时被西方国家视为绝密,研制中遇到的第一个难关就是找不到能承受超过3000摄氏度高温的材料,在经过了大量尝试后,终于得到解决,开始了发动机的实验阶段。
因为中国没有使用固体燃料的经验,容易发生爆燃,所以每当测试发动机功能时,所有人必须撤离到现场数公里外,测试完成后再赶回去,这种高风险的实验进行了数百次,即便半个世纪过去了,还是能看到试车台上被融化的钢筋,固体燃料的问题解决后,如何尽可能加快潜地导弹的研制就成了最大的难题,因为当时中国能提供的研究经费十分有限,最终团队决定,先进行陆地发射试验,成功后再将导弹装进发射筒,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一步直接使用潜艇发射,将大目标拆成三步完成。

在此过程中,水下导弹发射所需的数据,耗费了七年都没能算出,这是因为导弹在水下发射的瞬间,弹体会随着海流发生摆动,发射轨迹很难控制,这就要求必须考虑各种情况下对弹道的影响,涉及海量的计算,等到1972年,巨浪1号的模型弹发射试验终于成功,这标志着潜射的关键步骤顺利完成,3年后,巨浪1号的设计工作全部宣告完成。

1980年,巨浪1号首次进行陆上发射测试,结果却以失败告终,老院士回忆起这一幕时心痛地说:那不是天女散花,而是我们努力十余年的心血,然而这还不是唯一一次发射失败,在经历了多次意外挫折后,1982年10月12日,巨浪1号导弹潜射试验获得成功,标志着中国正式拥有了二次战略核打击力量,参与这个项目的科学家为它奉献了青春,打破了西方国家重重的封锁,为中国国防安全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