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词典】传播论

传播论(diffusionism)
传播论,或称传播论学派(diffusionist school),是人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常常被介绍为人类学的第二个主要理论范式。传播论是一种反对古典进化论的流派,他们对古典进化论者的“人类心智一致性”的假说表示怀疑,而将人类社会文化的变化归因于物质文化和习得行为从一个起源社会散播到其他社会,也就是说,文化的变迁主要是文化采借(cultural borrowing)的结果,正是文化传播导致了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有共性。
传播论者遍布欧洲,他们又可以分为德奥传播学派(或维也纳学派)和英国传播学派两大派别。德奥学派源自德国唯心主义(理想主义)哲学,由德国人类学家格雷布纳(Fritz Graebner)创立,此外还有奥地利天主教神父施密特(Father Wilhelm Schmidt)、德国人类地理学开创者拉策尔(Friedrich Ratzel)、拉策尔的学生弗罗贝纽斯(Leo Frobenius)等人。德奥传播学派的主要贡献是“文化圈”理论的提出,他们侧重人类文化的历史传播,强调,“从历史上查找文化传播的痕迹,证明文化接触是文化相似性的原因。”“文化圈”最终发展为“文化区域研究”。
英国传播学派在“埃及中心论”一期中有所介绍。简言之,其代表人物威廉·里弗斯(Willian Rivers)、埃里奥特·史密斯(Elliot Smith)和威廉·詹姆斯·佩里(Willian James Perry)是“极端传播论”的提倡者。他们将文化传播论推向极端,提出埃及中心论,认为人类文明和文化制度要素的起源最终都可以追溯到古埃及。他们相信人不具备创造能力,总是向其他文化采借各种发明。他们这种极端的观点没有被广泛接受,已经被彻底摒弃。
到了20世纪早期,美国也兴起了以克拉克·威斯勒(Clark Wissler)和阿尔弗雷德·克洛伯(Alfred Kroeber)为代表的传播学派。比起德奥和英国的传播学派,美国的传播论者观点更温和,他们将一个文化区分为中心区和边缘区,一个区域的典型特征归因于地理上的文化中心,文化特质最早从文化中心产生并向外扩散。
传播论作为人类学的重要思想流派,尽管他们的主张看上去不过一些臆想和推测,但它对人类学做出了不小的贡献。首先,传播论者采取收集民族志材料的系统方法,将田野调查作为人类学收集资料的方式,他们积累的大量的文化地理资料,有利于跨文化比较的开展。其次,传播论关注地理环境的因素、发明和适应文化的过程,不同于古典进化论者对自然环境的忽视,他们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缺。在美国人类学如博厄斯等人的发展下,进一步成为“文化相对论”的人类学学科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