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991~1992年山西垣曲商城发掘简报

2021-09-05 14:58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1991~1992年山西垣曲商城发掘简报

选自《文物》 1997年12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1991年在垣曲商城内发掘了横穿东西及纵贯南北的两条长探沟,旨在较大范围地了解城内的地层堆积及遗迹分布状况。两探沟在城内西南部相交,南北向总长360,东西向总长320,均宽1米,发掘面积近700平方米。1992年又在城内东南部遗址区开10X10米探方8个,发掘面积800余平方米。两年发掘共清理分属于宋代、二里岗上层、二里岗下层、二里头晚期、仰韶晚期等各不同时期的灰坑119个、沟壕12条、墓葬5座、房址2座、窑址2座,出土了大量石器、骨器、陶器及铜器等遗物。这里仅将二里岗上下层遗存情况简报如下。

一 地层堆积

1991年的两条长探沟,南北方向由36个1X10米的小探沟组成(交叉点以南称南段,开小探沟11个;交叉点以北称北段,开小探沟25个)。东西方向由32个小探沟组成(交叉点以西称西段,开小探沟8个;交叉点以东称东段,开小探沟24个)。这些探沟揭示了城址内自西向东,由南到北的地层堆积,各探沟地层经统一编号(图一)。

西段

自西向东三个探沟存在着①、②、③A〜③D、④A、⑤层,由此向东两个探沟,在④A与⑤层之间增加了④B层,再向东两个探沟存在着①、②、③A、③B、④A、④B层,

③D及⑤层消失。现以T3925北壁剖面为例(图二)。

第①层黄褐土,土质疏松。厚0.1米。为耕土层。

第②层黄褐土,土质略硬,连续分布。深0.3-0.9、厚0.1-0.15米。出土瓷片、瓦块等,为近代扰土层。

第③层分为两小层。

③A层黄土,质略硬,连续分布。深0.3-0.9、厚0.25-0.8米。出土瓷片、瓦块等。

③B层黄杂土,质略硬,连续分布。深0.8-0.85、厚0.15-0.3米。出土砖块、瓦片等。此层下开口的遗迹有H592。

以上为宋代层。

第④层分为两小层。

④A层深褐土,质略硬,连续分布。深1.1-1.2.厚0.2〜0.3米。出土遗物有夹砂灰陶绳纹罐、盆等,为二里岗上层。

④B层浅褐土,质略硬,连续分布。深1.5〜1.6、厚0.2米。出土薄胎细绳纹陶片,为二里岗下层。此层下开口的遗迹有H596、G25。

第⑤层红褐土,土质硬。深1.8〜2、厚0.3-0.5米,从邻方同层出土物判断,为仰韶晚期文化层。

东段

地层堆积较复杂,遗迹颇为丰富。自交叉点向东5个探沟的地层堆积有①、②、③A〜③C、④B层,缺少④A层;再向东3个探沟有①、②、③A〜③C、④B、④D层,仍缺少④A,但在④B层下岀现了④D层。自此向东4个探沟有①、②、③B、③C、④A、⑤A〜⑤C层,④A及⑤层出现,而④B、④D层消失。继续向东3个探沟有①、②、③B、③C、④A〜④C、⑤A层,④层中出现了④B、④C层,⑤层中减少了⑤B层,又向东5个探沟只有①、②、③B、③C、④A、④B、⑤C层,至大探沟东端4个探沟有①、②、④A〜④D层,缺少③层和⑤层。现以T3869北壁剖面为例(图三)。

第①层黄褐土,土质松软。厚0.1-0.15米。为耕土层。

第②层黄褐土,土质略硬。深。・1~0.15、厚0.2-0.3米。出土白瓷片、砖瓦片等,为近代扰土层。

第③层可分为三小层,本探沟缺③A层。

③B层黄杂土,质硬,内含碳粒、白灰渣等。深0.4〜0.5、厚0.2〜0.4米。出土碎板瓦和瓷片、铁币等。

③C层褐色土,质硬,内含碳粒。深0.7-0.8、厚0.3-0.7米。出土板瓦、白瓷碗片、铁币等,此层下开口的遗迹有H548。

③D层浅红土,质硬,内含红烧土粒和碳粒。深1.2〜1.5、厚0.3~0.6米。出土泥质卷沿盆口、瓷片等,此层下开口的遗迹有H578„

以上为宋代层.

第④层可分为两小层。

④A层深褐土,质硬,内含红烧土粒。深1.2〜1.7、厚0.2〜0.4米。岀土鬲、大口尊、巍等,为二里岗上层,此层下开口的遗迹有H584.

④B层浅褐土,质硬,内含红烧土粒。深1.7-1.8、厚0.1-0.5米。出土细绳纹灰陶片,器形有鬲、雄、盆等,为二里岗下层,此层下开口的遗迹有H59O.

第⑤层可分为三小层,本探沟缺⑤A、⑤B层。

⑤C层黄红土,质略硬,内含红烧土粒。深1.8〜2.2、厚0.2~0.5米。分布在探沟中部,出土夹砂红褐陶片,为仰韶晚期文化层。

南段

最南端两个探沟仅有①〜③层,向北三个探沟③层下出现④A层,再向北三个探沟,④A层下出现④B层,接近交叉点的两个探沟又不见④A层。现以T2931西壁剖面为例(图四)。

第①层黄褐土,土质疏松。厚0.1~0.15米。为耕土层。

第②层黄褐土,土质略硬。深0.1〜0.15、厚0.25-0.3米。出土铁钉、瓷片、瓦片等,为近代扰土层。

第③层分为三小层,本探沟缺③B层。

③A层黄土,连续分布。深0.3-0.4米、厚0.7-0.75米。出土遗物有白瓷、褐瓷片、碎砖瓦片等。

③C层褐色土.深1.1〜1.15、厚0.25-0.3米。岀土遗物有大口泥质灰陶卷沿繪、碎瓦片、砖块等。

以上为宋代层。

第④层分为两小层。

④A层深褐土,土质较硬。深!•4~1.45、厚0.4-0.65米。出土陶片甚少,主要有夹砂灰陶绳纹片等,为二里岗上层。

④B层浅褐土,土质略软。深1.8~2.05、厚0.1-0.5米。包含物较少,出土泥质灰陶绳纹片等,为二里岗下层。

北段

地层趋于简单,自交叉点向北11个探沟存在着①、②、③A、③B、④A、④B层。自此向北7个探沟仅有①、②、③A、④A层,不见④B层。自此再向北8个探沟仅存在①、②层。现以T553O西壁剖面为例(图五).T5530跨上下两台地,南高北低,南部长3.5,北部长6.5,北部与南部高差0.9米。

第①层黄褐土,土质疏松。厚0.1~0.15米。为耕土层。

第②层黄褐土,土质略硬.南部深0.1〜0.15、厚0.1,北部深0.1-0.15,厚0.6-0.7米。出土瓷片,铁器等,为近代扰土层。

第③层分为两小层。

③A层黄土,质硬。南部深0.25~0.3、厚0.2~0.3,北部深0.9、厚0.2~0.3米。岀土少量碎瓦片。

③B层黄杂土,土质硬,包含碳粒.深1-1-1.4、厚0.3-0.5米。出土少,瓷片及瓦块,此层下开口的遗迹有H608、H609。

以上为宋代层。

第④层分为三小层。

④A层深褐土,包含碳粒和红烧土粒.深1.6〜1.8、厚0.1〜0.4米。出土夹砂灰崗及泥质灰肉片,主要器形有靖、盆等,为二里岗上层。

④B层浅褐土,包含有碳粒和红烧土粒。深1.9〜2.1、厚0.5-0.9米。出土陶片很少,主要有细绳纹薄胎灰陶片,为二里岗下层。此层下开口的遗迹有H606.

④C层浅黄土,土质略软,仅分布在探沟南半部。深2.4〜2.9、厚0.4-0.9米。包含物很少,未出陶片。

二 二里岗下层文化遗存

遗迹

此期发现了多座灰坑和一条域沟。灰坑中以圆形或不规则形口锅底状坑较多,可占1/2以上,圆形袋状坑发现也较多,占全部的1/3,其余为零星的长方形直壁平底坑。如H638为椭圆形锅底状坑,口距地表1.75、坑口径3X2.05、坑深0.3米。内填浅灰土,出土鬲、大口尊、罐、石镰等遗物。袋形坑多较规整,如H566坑口圆形,上半部直壁,下半部袋状,平底,口距地表1.5、口径1.14、底径1.7、深1.35米。内填红花土夹大量红烧土、碳粒等,出土鬲、大口尊、盆、石刀、石镰、蚌刀、铜削及大量兽骨。

遗物

1.石器出土数量较多,多为磨制,少打制而成。主要器类有生产工具斧、铲、刀、W;手工工具铢、凿;狩猎工具镰等»

斧标本H581«3长方形,平顶,横截面圆角长方形,弧形双面刃。通体琢制,刃部磨光。长15、宽5.2、厚3.7厘米(图六,1)。

铲标本H639«10长方形,扁体,顶部略残,弧形双面刃。通体磨光。长13.8、宽8.67、厚1厘米(图六2)。

刀标本H637«2平面近椭圆形,扁体,弧形一面刃,中部对穿一孔。通体磨光。长8.8、宽5-9、厚1.2厘米(图六:3)。

镰标本H566«2略呈曲尺形,凹弧形一面刃,刃部锋利。通体磨光。长9.1、宽4.6、厚0.8厘米(图六14)。

锛标本H637,3长方形,扁体,平顶,一面直刃,中部一面穿孔。通体磨光。长9.5、宽5.2、厚1.4厘米(图六,5)。

凿标本T3554@B«5梯形,顶部略残,弧形双面刃。通体琢制,刃部磨光。残长10,宽3.3、厚2.9厘米(图六

镞标本H557-1柳叶形,扁体。通体磨光。长5.2、宽1.8、厚0.25厘米(图六,6)。标本H636«3燧石打制而成。长3.5、宽1.5、厚0.7厘米(图六:7)。

2.骨器出土较多,主要有生产工具骨铲,生活用具骨匕、骨针;狩猎工具骨齡;装饰品骨笄等。这一期出土的卜骨数量也较多。

铲标本H636«1动物下館骨磨制,一端成弧形刃,保存完整。长20.8、宽5.2厘米(图七,1)。

匕标本H639«3动物肋骨磨成,上端残。长条形,扁平,圆弧刃。残长9.67、宽2.4厘米(图七:2)。

镞标本H6O7«2长条形,三棱体,尖圆铤。长6.7、宽1厘米(图七:3)。标本T3554④BU四棱体,尖锋,尖圆铤。长7.8、宽1厘米(图七:4)。

卜骨标本H637»9肩胛骨面被部分削去,有钻孔6个,钻后加灼,下半部残(图七,5)。标本H637«7仅余下半部分,保留密集的钻孔20个,钻后加灼(图七6)。

3.陶器大量为夹砂灰兩,少量为夹砂灰黑及灰褐陶.泥质灰陶仅次于夹砂灰陶,泥质黑陶和黑灰陶占比例很小。陶器的纹饰绝大多数为绳纹,细绳纹极为流行,附加堆纹、弦纹较为常见,刻划纹和压印纹较少。主要器类有卷沿圆唇鬲、大口尊、深腹罐、小口罐、圆底值、瓮、甑、平沿盆、刻槽盆、豆、簋等。陶器多为手制,部分口沿经轮修。

鬲 多卷沿圆唇,胎较薄,细绳纹。标本 H58114 夹砂灰陶。圆唇,卷沿,沿面略凹,薄胎,细绳纹,下部残。口径 16 厘米(图一四∶ 1)。标本H607∶6夹砂灰褐陶。圆唇,直腹,高体,圆裆,长圆锥足。肩部附加扁平泥条一周,自三足足跟外中点向上各贴有一条扁平泥条,与肩部泥条相连,器身及泥条表面遍饰绳纹。口径33、腹径35、高49厘米(图八、一四:2)。标本 H60717 夹砂灰陶。圆唇,卷沿,鼓腹,高档,袋足肥大,实尖足。口径16.5、腹径 20.3、高 24.5 厘米(图九、一四'3)。标本 H637112 夹砂灰陶,圆唇,卷沿,瘦体,高挡,实尖足。口径18.5、腹径 20.1、高 26 厘米(图一四14)。标本 H57313 夹砂灰陶,薄胎。尖唇,卷沿,沿边有小平台,矮体,高档,实尖足。口径15.5、腹径18、通高18.8厘米(图一○、一四∶5)。

圆腹罐 标本 H573∶6 夹砂灰黑陶.圆唇,侈口,圆肩,下收为平底。遍饰绳纹。口径12、底径 9、高 15.6 厘米(图一四·6)。标本 H586∶3 泥质灰陶。圆唇,卷沿,略显颈,圆腹下收,底残。饰绳纹。口径 16 厘米 (图一四∶7)。

大口罐 标本 H581∶5 泥质黑皮陶,红胎。圆唇,侈口,圆肩,腹部下收,腹以下残。肩部饰凹弦纹四周,腹下部饰绳纹。口径 22 厘米(图一四∶8)。

圆底罐 标本 H560∶10 夹砂红褐陶。圆唇,侈口,最大腹径靠下,圜底。遍饰绳纹。口径 22、腹径 22、高 34厘米(图一一、一四19)。

小口罐 标本 H641∶5 夹砂灰陶。圆唇,侈口,直领,斜肩,鼓腹,凹底。肩部饰凹弦纹数周,器体及底部遍饰交错绳纹。口径 16、腹径32、底径13、高31.5 厘米(图一四∶10)。

小口瓮 标本 H581∶7 夹砂红陶。圆唇,近直领,斜肩,鼓腹,腹以下残,绳纹。沿下绳纹被抹。口径16 厘米(图一四11)。

大口尊标本H557«6泥质灰褐陶。圆唇,侈口,孤颈,折肩,口径略大于肩颈,深腹斜收,平底内凹。颈部磨光,饰凹弦纹两周,折肩处饰附加堆纹,腹部饰凹弦纹两组,每组两周,其间磨光,其余部分及底部饰交错绳纹。口径29、肩径28、底径10、高34厘米(图一二、一四:12)。标本H586«5泥质灰陶。圆唇,长颈,折肩,口径小于肩径,腹部下收,近底部残。颈部磨光,饰凸弦纹一周,肩部饰凹弦纹两周,折肩处饰附加堆纹,腹部饰绳纹。口径37、肩径37.5厘米(图一四:13)。标本H641-7泥质灰陶。尖唇,长颈,折肩,口径大于肩径。颈部磨光,腹下部残。颈部饰凹弦纹两周,折肩处饰附加堆纹一周,腹部饰三组凹弦纹,上段磨光,下段饰绳纹。口径34、肩径31厘米(图一四:14)。

宽沿盆标本H639«U泥质灰陶。圆唇,直腹,下腹内收,小平底内凹。上腹磨光,饰凹弦纹三组,每组两周,下腹及底部饰交错细绳纹。口径23、腹径22.5、底径8.5、高6.5厘米(图一三、一四门5)。标本H636«ll泥质灰陶,磨光。宽平沿,直腹斜收,腹下部残。腹上部饰凹弦纹。口径32厘米(图一四:16)。

侈口盆标本H601>3夹砂灰陶。圆唇,侈口斜沿,直腹斜收。近底部残。腹上部饰凹弦纹三周,下部饰交错绳纹。口径30厘米(图一四:17)。标本H586«4泥质黑陶,磨光。圆唇,口微侈,鼓腹,近底部残。腹下部饰绳纹。口径31厘米(图一四:18)。

刻槽盆标本H56O:2夹砂灰陶。圆唇,口微侈,口沿有流,斜腹,内壁有竖刻槽,腹下部残。器表饰交错绳纹。口径26厘米(图一四:19)。

甑标本H607-11泥质灰褐陶。圆唇,侈口,斜腹,近底部有弧形孔。腹饰交错绳纹。口径26厘米(图一四:20)。

豆标本H564>2泥质黑皮陶,磨光。斜沿,尖唇,浅盘,平底。腹饰凸弦纹一周。柄部残,经打磨再次使用。口径19、柄径11厘米(图一四:21)。

4.铜器仅有零星发现,均为小件铜器,主要有刀、削、匕、链等。

刀标本T3865④B,1体呈斜三角形。平背,刃锋利,柄部长条形。长11.7、宽2.8厘米(图一五,1)。

匕标本H566-4长条形。一端为弧形薄刃。长9.6、宽1.4厘米(图一五:2)。

镰标本H636«2略呈柳叶形,前锋尖圆,侧锋锐利,一侧略残,圆脊与铤相贯,双翼。长5.2、宽1.9厘米(图一五:3)。

三 二里岗上层文化遗存

遗迹

1.灰坑形制与二里岗下层略同。以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口的锅底状坑占绝大多数,袋形坑和直壁平底坑仅有零星发现。如H535为袋形坑,西部上壁为斜坡状,下壁略直;东南部坑壁作袋状,平底;东部坑壁近底部有一馒首状小龛,可能用于储存某些特殊物品。坑口距地表1.1、口径3.15、底径3、深2.1米。坑内堆积硬质灰褐土和松软的黑灰土,内含大量灰烬、碳渣、烧土粒。出土遗物丰富。

2.陶窑2座。位于城址南半部,两座窑东西相邻,均为圆形竖穴窑,上为窑室,中有窑算,下为火膛,旁有与之相连的窑前操作坑。Y6开口于T3752④A层下,打破仰韶文化层。窑室为圆形,纵剖面呈馒首形,直径1.15、保留高度0.6米。窑顶部及东北部塌落,出现一圆形开口,直径1.1、口距地表1.5米。从残存部分看,窑顶应为穹窿形,烟囱可能在顶部中央,现已无存。窑壁烧成青灰色,结成硬面,厚约0.02米。窑室底部即窑算平面椭圆形,保存完好,厚0.15米,亦烧成青灰色,极其坚硬。其上有算孔20个,大致是沿窑算周边排列一周,中间有东西向四行,孔为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孔径最大0.2、最小0.05米,均与下部火膛相通,其中有5个孔一半开在火膛下的墙柱上。火膛位于窑室下部略偏东南,平面略呈椭圆形,最大径1.1米。火膛前部为平底,后半部斜坡向上与窑算后部相连,剖面略似锅底。火膛后半部中央有一东西向长梯形隔墙作立柱支撑算面,将火膛后部分隔成南北两部分,立柱长0.75、高0.55、前宽0.1、后宽0.35米。火门与火道位于火膛东南部,火门为方形,上角略圆,高与宽均为0.3米,火门上沿距操作坑开口处1米。火道略高于火膛底部,长0.5、宽0.3、高0.36米。窑前操作坑位于窑前东南,下有火道与陶窑相连。开口平面呈椭圆形,口距地表L5、径1.22-1.38、深1.2米。底部倾斜。窑内及操作坑内均填灰褐土,内含大量碳粒、烧土块,土质较软。出土遗物不多,主要有鬲、罐、盆、大口尊、纺轮等陶器及铲、斧等石器(图一六)。

遗物

1.石器数量较少,亦多磨制,少数为打制。主要有斧、铲、刀、镰、镑、凿等。

斧标本T3352④A:1长圆形扁体,通体磨光。弧形双面刃,中部对穿一孔,刃部残。长10.1,宽6、厚1.9厘米(图一七

铲标本H535:2长方形,扁体,通体磨光。弧形双面刃,半残。残长8.5、宽8.2、厚1.5厘米(图一七2)

刀标本H536-3平面呈梯形,通体磨光。直背略内弧,一面直刃,中部对穿一孔。长8.8、宽4.3、厚0.8厘米(图一七:3)。

镰标本H568:9半月形,扁体,通体磨光。弧形背,凹弧形一面刃。长12.3.宽4、厚1厘米(图一七:4)。

2.骨角器

骨铲标本H595-10猪下颌骨制成,其中一面被削平,一端磨成弧形刃。长14.5.宽6厘米(图一七:5)。

角锥标本T535:4鹿角制成,尖锥状。长13厘米(图一七:8)。

骨镰标本T3752④AH三棱体,圆铤。长5.4厘米(图一七:7)。

骨笄标本H595:l长9.6厘米(图一七:6)。

3.陶器陶器的质地和颜色与二里岗下层无多大区别,仍以夹砂和泥质灰陶为主,夹砂和泥质灰褐陶次之,少量为泥质黑陶及黑灰陶。陶器中的纹饰仍以绳纹占绝大多数,粗绳纹流行,少量为中粗绳纹和细绳纹,附加堆纹、弦纹、压印云雷纹、刻划纹等也时有所见。陶器主要有方唇鬲、大口尊、深腹罐、小口高领罐、瓮、侈口盆、簋、假腹豆等,其中厚胎较多,口沿多经轮修,少量为磨制。

鬲多为方唇,厚胎,粗绳纹。标本T3552④A,9夹砂灰陶,方唇,折沿,沿面有凸弦纹一条。直腹,腹上部饰凹弦纹两周,下为粗绳纹,腹以下残。口径20厘米(图一八,1)。标本T3752④A:10夹砂灰陶。斜方唇,折沿,沿面内凹,腹以下残。唇沿有凹弦纹两周,腹饰粗绳纹。口径17厘米(图一八标本H535«7夹砂灰陶。厚方唇,唇面略凹,唇沿有棒状凸起,腹部以下残。腹部饰粗绳纹。口径17厘米(图一八:3)。标本H593«l夹砂灰陶•薄方唇,唇面内凹,折沿,沿面呈两级台阶状,腹部以下残。腹上部饰凹弦纹两周,其间刻划重环纹,腹部饰粗绳纹。口径15厘米(图一八|4)。

深腹罐标本H535-6夹砂灰陶。方唇,唇沿饰花边,折沿,饰交错绳纹,下腹残。口径19厘米(图一八:5)。标本H535«8夹砂灰陶。圆唇,侈口,深直腹,最大腹径偏下,圜底略残•腹部饰粗绳纹。口径19、残高27厘米(图一八:6)。

大口罐标本H595'12泥质灰陶磨光。平沿,矮领,广肩,腹以下残。颈、肩部饰两组凹弦纹,腹上部饰凹弦纹三周。口径30厘米(图一八⑺。

小口罐标本H535-12泥质灰陶。圆唇,高领,广肩,饰凹弦纹及粗绳纹,肩以下残。口径11厘米(图一八标本T3552④A,6泥质灰陶。口部残,圆肩,鼓腹,大平底。肩、腹部饰绳纹,其间饰粗弦纹,近底部素面。底径22厘米(图一八:9)。

大口尊标本H535«5泥质灰陶。敞口,长颈,折肩,肩径小于口径,腹下部残。颈部饰凹弦纹,折肩处饰附加堆纹一周,腹饰绳纹。口径31厘米(图一八>10)o

侈口盆标本H595>5泥质灰陶。圆唇,侈口,腹饰绳纹,腹以下残。口径30厘米(图一八«11).

盖标本H605:3泥质灰陶。平沿,圆唇,直腹,腹以下残。腹部饰凹弦纹两组。口径30厘米(图一八>12).

豆标本H535«10泥质灰陶。平沿,圆唇,浅盘,假腹,腹以下残。盘底饰绳纹。口径17厘米(图一八:13)。标本T3553④A:5泥质灰陶。平沿,尖唇,浅盘,腹以下残。口径16厘米(图一八:14)。

釉陶尊标本H595«8侈口,折沿,沿面饰凹弦纹四周,斜肩,肩部饰方格纹,肩以下残。口径20厘米(图一八'15)0

四 结语

垣曲商城通过第一阶段的勘探与发掘,已基本了解了城址概况。但由于钻探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发掘位置局限于东南部遗址区,因而对城址地层堆积的总体状况缺乏了解。

1991-1992年的发掘,使我们对全城的文化层堆积状况及其遗迹分布状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1.1991年两条长探沟揭示的地层堆积表明:城址内堆积有宋代、二里岗上层、二里岗下层、二里头晚期、仰韶晚期的文化层。

宋代层在全城普遍存在,可分为③A、③ B、③C等小层,依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地形原貌堆积。自西向东:西段堆积转厚,达2.2米,向东渐薄减至0.7米,自东段又逐渐增厚至1.2米。自南向北:南段厚0-7-1.4米,向北渐薄减至0・7米,然后又增至1.2米,至北端减至0.8米,越过公路20米后无存。

二里岗上层除部分地区中断外亦普遍堆积于全城,依原地貌分布。编为④A层。自西向东:西段厚0.7米,向东渐薄减至0.3-0.4米,至交叉点处无存,中断100米后于东段出现,厚0.2-0.3米,近东端増厚至0.8 米。自南向北:南段厚0.2-0.5米,向北延伸近交叉点处无存,中断20米后,自交叉点向北连续存在,直到越过公路20米后消失,厚0.3—0.5米。

二里岗下层存在于城址中部,基本呈水平状连续分布,编为④B层。自西向东:西端无存,向东50米后出现,厚0.3-0.5米,向东段延伸增厚至1米,近东端渐薄到消失。自南向北:南端无存,向北60米后出现,厚0.5-1米,连续向北延伸至北段增厚1.2米,再向北渐薄减至0.2-0.7米,在距公路40米处消失。

二里头晚期层仅发现于东段,不连续分布,编为④C、④D层。存在于交叉点以东60米,厚0.5-1米,延续40米后再中断40米,至东端又出现30米,厚0.2-0.3米。

仰韶晚期层在城内不连续分布,南北向探沟中未发现此层,在东西向探沟中编号为⑤A〜⑤C层。自西向东:西端厚1米,向东渐薄减至0.5米,至交叉点中断,再向东60米处又出现,厚0.5-0.7米,向东渐薄减至0.2—0.3米。从上述文化层堆积的状况不难看出,商城内的文化层堆积以商代二里岗上层和二里岗下层为主,这两层堆积在全城普遍存在,基本呈水平状分布,很可能是商人在城内的活动面。

2.城址内的遗迹分布以东半部和南半部校为密集,西北部遗迹较稀疏,但规模较大。遗迹中发现最多的是灰坑,沟壕和陶窑仅有零星发现,其年代多属于二里岗上、下层时期。以灰坑为例,在总计81个灰坑中,二里岗期有55个,可占68%,宋代其次,二里头晚期和仰韶晚期的数量较少。从上述分布情况看,城址内的遗迹,以二里岗期数量最多,宋代和二里头晚期为次,仰韶晚期数量最少。在二里岗期遗迹中,二里岗上层多于二里岗下层,越往北属于二里岗上层的遗迹越多,显然是城址使用期间的遗存。

从城址内的文化层堆积状况和遗迹分布状况总体观察,商城修建之前,这里曾是仰韶晚期人类的居址,到了二里头晩期这里已发展成大规模的聚落,到了商代,商人在征服夏人之后开始在这里修筑城垣、宫殿,使这里成为方圆百里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因此,城址内与城址修筑与使用年代相应的二里岗上下层堆积最为普遍。商城废弃后历经千年沧桑,直到宋代这里又开始有人生活。

3.在城址内南部发现的陶窑为寻找城内手工业作坊区提供了线索,它表明城址南部很可能是制陶作坊区。

执笔:佟伟华王睿

绘图:王文武

摄影:李建生

(责任编辑:李缙云)

1991~1992年山西垣曲商城发掘简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