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文】哲学入门第二讲—唯物or唯心?

2023-01-03 01:40 作者:野草抚春风  | 我要投稿

唯物or唯心

哲学的第一步,最重要的一步是本体论,但真正的本体论不会立刻下定决断世界是怎么来的。

言说“这个世界是什么”“本质是什么”,但说了再多再多都不能摆脱这个框架“A是B”。A是个符号,是个概念,需要定义的,B也是一样。言说一个概念是另一个概念是没有意义的。

教科书的接入关系就是“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意识决定物质”是唯心。但说了半天也没有说“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

常见的说法是“意识不可变更的东西,不服从意识的就是物质。”不可变更的运行规则就是物质规律,客观规律。所谓意识就是主观的东西,可以随意去变换的。

但是反过来,我的电脑里有一张可以修改的图片,我可以根据我的意识随便修改它,那它是不是物质呢?再反过来,我的头脑里有一种关于红色的观念,这个“红色”的对应内容,我可不可以随意改变我的认知结构,让我把“红”变成别的东西呢?所以我们可以说,我们的认知结构也具有物质性。

而且不仅是跟感知有关系的内在一致性意识结构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和感知有关的,包括你的时间体验:你总在当下,无法前顾未来,你总要体验这段时间然后过去。你的空间样态,总得有个中心,然后从这个中心出发,进一步的,涌出各种方向性。这种东西虽然不是客观实在的(主观体验模式),但它也非常硬,不可变更,不随意志转移。也都可以看成是物质。

在马克思看来,唯物主义的物质就是劳动生产活动本身。所有的劳动活动本身,包括意识的劳动。如果是付出了代价,经过了痛苦,这些活动产生的结果,就是物质。

不是说我看见一座山,宇宙那有颗星星,他们就是物质。这些东西恰恰不是物质,他们被看成一种绝对静态的客观实存,但如果我们不劳动,我们的意识不劳动,就不会发现宇宙和山。

教课书的唯物主义就不会说物质需要通过这样一种主体的活动,实打实的劳动生存来发展。它会说物是永恒的,客观的。但这种永恒不变恰恰和柏拉图的那种永恒的理念有共通之处。在马克思那,世界不存在永恒之物。所以教科书还是停留在柏拉图的那种实在论。

实在论认为世界上有非常稳固的,作为其它东西本质的特殊存在,它具有无穷性,真实性,一种绵密的(细致周到)的细节以及永存,以至于可以把控我们对整个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教科书对唯心主义的解释把唯心主义变得荒谬,就好像我们内心的观念是实在的。比如主观唯心,贝克莱的“存在即感知”,存在的东西就是我感知到的。客观唯心黑格尔,说宇宙精神通过辩证法运动,具体化出来具有各种精神性的实体,比如国家,家庭,人的意识和存在。

好像这些哲学家都把虚无缥缈的东西当成了本源。可以从假的东西派出真的,可以创制出存在。

但哲学家当然知道哪些概念是硬的,它本来就在那。贝克莱说“存在即感知”,是被谁感知呢,被我感知。但如果我存在,那我的存在又被谁感知呢?如果单单被我感知我就能存在,那我就可以永存了,因为我的死亡也是被我感知的,它可以作为我存在的凭证,显然不是如此。

观念论(idealism)不这么傻,它实际上就是研究那些硬的东西是如何生成和运作的。它并不会预设一个本原,然后其它东西都由这个本原出发,或者说至少在它做出研究之前,它不会这样。

观念论哲学家大多数是一元论,它不会认为世界上需要一个绝对的区分,区分为精神物质,它们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但这个鸿沟又是被什么设计的?

严格地来讲,这个鸿沟是精神给予的吧。人是意识动物,这个鸿沟的呈现,需要以意识为中介。要经过思维这个黑箱,这里的猫腻可就多得去了,所以你不能简单简单的把东西一分为二。不能说经过这个黑箱,有一个东西就是成功的,就是物质本源,另一个就是失败的,被决定的意识。这是对于社会竞争系统的一种糟糕隐喻吧。

如果我们非常耐心的去阅读这些观念论哲学家的著作,不划定鸿沟,边界,不把所有问题说死,而是亲自去思考这些问题,比如,这些鸿沟,这些边界本身为什么会显现,会产生,主导我们的思维?在这之后,再去阅读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思想,我们就能拜托那种盛行的糟糕的物质主义。说宇宙是实在的,我只是宇宙实在当中的成分,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成分。但如果你对这一切的把握,不是以你的主观的生存体验为中心生成的,你又怎么体会到这种实在性呢?如果这种物质主义本身不能克服,人的存在体验也就变成了一个永远无法苏醒的迷梦。

【人文】哲学入门第二讲—唯物or唯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