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释经学:中世纪

2022-02-26 22:32 作者:BrightRivers  | 我要投稿

中世纪(约590-1500年)

两个重要时期的中间:教父时期,宗教改革


三个取向

1 传统性traditional

教父见解,参考教父注释汇编(catena,拉丁语“链”)

主要是奥古斯丁和哲罗姆等重要教父的作品,教会的观点

中世纪修士衍生了释义注解interpretive gloss的做法,在教父的页边和行间加附注或解释

11世纪末中世纪学校普遍的做法,《法令注释》Glossa Ordinaria面世,对个别书卷的释义批注汇编,中世纪标准注释


2 寓意性allegorical

中世纪学者从奥利金的三重意思——字面(身体)、灵、魂,提出四重:

字词——成就之事(字面性或历史性)

寓意——应信之事(寓意性或教义性)

道德——应做之事(道德性或比喻性)

属灵——应盼望之事(灵意性或末世性)


耶路撒冷的四重意思

字面:犹太古城

寓意:基督徒的教会

道德:虔敬的心灵

灵意:天上的圣城


3 历史性

字面解经,得到了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运动的支持

从修院学校兴起,拓展到其他大学(12-13世纪):分辨基督徒信仰和人类理性的关系

经院哲学最主要的代言人——阿奎那(13世纪),《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ca),以理性、系统的方式,表达了基督教信仰,成了天主教会神学标准总论

释经学:中世纪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