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第二课随堂笔记
马丁·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之父)在《积极心理学手册》的序言中写到:“积极心理学的作用是催生一种心理变化,使人们从无休止的减轻痛苦的过程中解脱,并且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品质。” 心理学家在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研究问题人群,他们问的问题是:“为什么问题学生中有如此高比例的学生退学,怀孕和犯罪?”但投入大量人物力,资源后,长期研究收效甚微。80年代,他们开始转换研究方向,对“为什么有的问题学生能从逆境中脱颖而出?” 想要脱颖而出,自我实现,培养适应力是成功的重中之重。适应力被定义为一种现象,特征是在面临巨大逆境或危险关头,也仍保持积极的适应模式。 问题创造现实,问题产生影响,问题造就可能。 泰勒在课堂上使用了一张有很多要素的图片,先问了同学们里面有几个几何图形,此后又问了图里的时钟是几点钟,巴士上有几个孩子,最左边的几何图形是什么颜色。 我们提出的特定问题引导我们注意事实的特定部分(不只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导致即使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也会因为全神贯注而忽略它。 蜜月期过后夫妻之间问的最多的问题是:“问题是什么?”“问题出在哪里?” 跨文化研究中显示,人们常常问:“我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我的弱点是什么?”根本不常问“我的优势是什么?”“我有什么美德?”如果我们只是问自己我们的缺点和不足是什么,我们就只会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而忽视我们自身的优势和美德。 一个主要关注自身缺点,而不去欣赏自身美德和热情的人,能获得高度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快乐吗?显然是不行的。这样我们便知道为什么那么多婚姻关系会失败了。 我们所问的问题通常决定了我们追求的东西,我们选择的道路和我们所过的生活。无论是从个人层面,从人际关系层面,还是从组织关系层面来说都是如此。 长远来看,欣赏积极因素也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从个人,人际关系,组织层面都是如此。 英文中appreciate有欣赏,感激,增值的意思。泰勒说,当我们对好的事物心存感激时,好的事物便会增值增长。反之亦然,我们不对好的事物心存感激,认为其理所当然时,好的东西便会贬值(至少是在我们的认知里会贬值)。 我们所见的是我们所寻找的,而忽视了我们并未寻找的,虽然它的确存在。我们的关注所及深刻印象了我们对世界的体会。 问题创造现实,第一步在于理解问题本身。但真正理解那些问题后,知道我们要问什么问题也至关重要。 当老师和领导必须去读的一本书:《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 培养适应力需要做的事,就是不断从小说里,从历史人物里,从社区,单位,生活中不断挑出榜样。别在埋怨别人,独自承担起生活的责任。 补充:那些从恶劣环境中脱颖而出的孩子们,并非是特别优秀的孩子,实际上这些孩子性格普通,但是成就非凡。真正让他们成就非凡的,是他们出色的适应力,经过研究,适应力有以下几项重要内含 ①他们都非常乐观,不是不切实际的乐观,而是乐观地相信事情可以被圆满的解决; ②他们对生活有信心,并认为生活有意义,他们中很多是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就是现实主义!); ③他们都会做出利社会行为,即帮助他人,从无助到有益,因为帮助他人也是帮助自己,从而进入自助和助人的上升螺旋当中; ④他们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的长处,而不是短处上。他们不会忽视自己的缺点,但他们总是不断问自己,我真真正正擅长的是什么; ⑤他们会以未来为导向,为自己设立目标。不只是思考现状有多糟糕,同时也为自己设立五年后或十年后的目标; ⑥他们会为自己寻找榜样。我想要想他(她)这样,一个可以效仿的人。榜样可以给人力量,给人以方向感 ⑦最重要的是,他们从不单干,而是会寻找社会的支持,他们不会说“我能够干,我不要自己单干”,而是说“我能够干,也可以请求帮助”,这就需要有承认自己弱点的勇气。社会支持最重要的,就是找到合适的人,那些你向他们请求帮助,便会给予回应的人。 自尊的六大支柱包括:有意识的生活、自我接受、自我负责、自我维护、有目的的生活、个人诚实。其中,有意识的生活要求我们面对现实、了解内心自我、行动与内心相一致、审视环境并追求发展;自我接受要求我们接受自己的不足并修正它们;自我负责要求我们为实现自己的欲望负责,不要求别人做违背他们所理解的自我利益的事;自我维护要求我们重视自己、保护自己、善待自己;有目的的生活要求我们明确我们的行动、目的、价值和目标,并尽最大能力使其保持一致性;个人诚实要求我们承认自己所思、所感、所为均是自我表达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