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事出反常必有妖

2023-09-14 19:05 作者:历史其实挺有趣  | 我要投稿


(领班军机大臣 章佳·阿桂)

公元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

甘肃地区发生起义暴动,乾隆随即派出将军章佳·阿桂前往平乱。

这个阿桂,可以说是有清一代的悍将,战功彪炳,立功无数,而且打的都是狠仗硬仗,所以在乾隆看来,像局部起义这种情况,对阿桂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

但是,阿桂率兵进入甘肃之后,立刻就向皇帝诉起了苦,原因没别的,阿桂进入甘肃地区之后,当地大雨连绵,道路泥泞难行,导致军队行进一时受阻。

打仗的时候碰到个恶劣天气,这是难免的,但素来精明的乾隆皇帝却很快想到了另外一件事儿。

什么事儿呢?

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甘肃衙门一直在向朝廷奏报,说当地旱灾严重,连年无雨,可根据阿桂所说,这雨下的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说明当地根本就不缺水,不仅不缺水,反而都快涝死了,既然如此,甘肃衙门何以诓骗君心呢?

作为封建帝制时代的集大成者,乾隆皇帝是一个十分敏感多疑的人,他绝对不允许清帝国内有自己不了解,或者受到蒙蔽的情况发生。

就在皇帝正纳闷的这个时候,时任甘肃布政使的大臣王廷赞突然向皇帝上了一封邀功的奏折。

(甘肃布政使 王廷赞)

布政使,电视剧一般叫做藩台,藩司,主要负责一省财务工作,虽然不是京官,但也是堂堂从二品大员。

这个王延赞在奏折里表示,甘肃现在有造反起义,朝廷派兵来剿,臣愿意捐出白银四万两,充作军饷,支持阿桂将军的军事行动。

大臣主动捐钱,这种情况,相当罕见。

崇祯末年的时候,李自成的队伍直逼京师,崇祯想要筹钱组织军队反击自卫,但奈何国库早已见底,于是崇祯厚着脸皮向大臣们借钱,表示现在都国难当头了,咱们能捐点就捐点。

结果,内阁首辅魏藻德鼓动群臣,带头抗捐,崇祯愣是一分钱也没收上来。

现在大清朝廷打仗,有官员愿意主动掏钱,你想想皇帝得是多感动啊。

然而,乾隆这个人,他的思维和常人不同,面对这白花花的银子,他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君臣和睦,上下齐心,而是立刻生出了更大的疑惑。

当时的甘肃,经济并不发达,王廷赞虽然是布政使,但他的俸禄也就一年一百五十两,他在甘肃布政使的位置上不过干了三年的时间,他哪儿来的这么多钱?

乾隆是越想越奇怪,越想越不对劲,立刻派人到下甘肃去秘密调查。

不查不知道,谁知道这一查,竟然查出了个大清天字一号案。

原来,这个王廷赞到任之前,原甘肃布政使,是一个叫做王亶望的人。

(原甘肃布政使 后调任浙江巡抚 王亶望)

早在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王亶望就曾经向皇帝上过一封折子,表示说自己任布政使以来,甘肃连年旱灾,百姓们的日子很不好过,所以应该想想办法来发展一下当地经济,赈济一下百姓。

王亶望当时提出的计划是,希望朝廷可以让自己在当地开展“捐粮”活动。

所谓捐粮,就是说朝廷可以给王亶望几个“监生”的指标,王亶望拿着这些指标,就可以在甘肃当地号召富户捐钱捐粮食,谁捐的多,王亶望就可以把一个监生的资格发放给他们。

监生,通俗意义上来讲,是指在京师国子监里读书的学生,而实际意义上则大有不同。

因为在封建体制下,想要做官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府州县乡会一级一级的考上来,如果你没有这些履历,你就当不了官。

而如果你成为了监生,那么你就等于是有了免于考试而做官的机会。

说白了,王亶望建议皇帝向富人卖官,而卖官所得,则可以赈济穷人。

乾隆一听,认为计划可行,立刻就批准了。

得到了皇帝的准许,王亶望立刻在甘肃大张旗鼓的开展起了捐粮活动,然而,在具体施行的过程中,王亶望却玩起了猫腻儿。

首先是王亶望在募捐的过程中只收银子不收粮食,所以短短几年时间,他就疯狂吸取了上百万两的白银。

那试问王亶望为什么只要白银不要粮食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压根就没想过要救济百姓。

(捐粮)

如果收上来的是粮食,他自己吃不了,放到仓库里早晚烂了,而如果只收白银,他则可以全部私吞,把家里堆成银山。

当然,这笔钱王亶望也不能自己私吞,他总得拉几个人下水,所以如此巨款,基本上就是被甘肃本地的各级官员瓜分掉了。

一边分钱的同时,王亶望还没有忘记给乾隆皇帝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他告诉皇帝,自己捐粮很有成效,募捐来的银两和粮食都分发给了受穷受难的百姓们,甘肃民众深感君恩浩荡,对您那是感恩戴德,但是甘肃的自然灾害不容乐观,旱灾频繁,所以捐粮还得接着搞。

远在紫禁城里的乾隆皇帝看到这样的内容,可以说是美得鼻涕泡都要出来了,一边偷笑的同时,一边在心里给自己记上了一笔厚重的丰功伟绩。

王亶望就这么接着在甘肃搞了三年的捐粮,乾隆皇帝认为他办事有力,又仁厚爱民,于是升了他职,把他调到了更为富裕的浙江担任巡抚,而继任这个甘肃布政使的,就是我刚才提到的王廷赞。

王廷赞同志到任之后,一没检举二没揭发,而是继续主持捐粮工作。

本来一切是相安无事,瞒天过海,直到王廷赞这一次的主动请缨,想要以个人的名义向朝廷捐银四万两。

乾隆认为,你王廷赞说破天也拿不出四万两白银,那如果你真能拿得出来,那你肯定就是贪污了。

(清高宗 乾隆皇帝 爱新觉罗·弘历)

被乾隆委派到甘肃的官员一走访,很快将整起案件查了个水落石出。

整个贪污腐败的流程被调查官员以奏折的形式送到乾隆皇帝御前的时候,乾隆可以说是脸已经气成猪肝色了。

因为皇帝猛然发现,这一桩案件,并不仅仅是王亶望和王廷赞两个人兴风作浪,也不仅仅是因为数额高达数千万两白银,而是因为,此案几乎涉及到了甘肃全省的官员。

这些官员,有负责做假账的,有负责平时应付上面检查的,有负责花钱打点京官的,还有专门负责消灭罪证杀人灭口的。

参与瓜分赈灾款的官员,级别在县令以上的有一百一十三人,总计则有两百多号人,可以说,甘肃地区凡处级以上干部,基本上全都参与了。

乾隆很愤怒,后果很严重。

五十六人被砍了头,四十六人被流放化外,甚至还有好几位官员畏罪自杀,整个甘肃官场高层几乎为之一空。

(刑场 惩办官员)

主要案犯之一的王廷赞,多年前在百姓中口碑不错,素有清廉为民的美誉,而这两百多官员们读圣贤书,侍孔子师,但在这些年里却礼义廉耻尽丧,没有一个人敢于拒绝,揭发,亦或是不愿同流合污。

这是什么?这已经不是铲除贪官污吏,乾隆铲除的,是一个有预谋,有组织,有纪律,有分工的特大犯罪集团。

最为让人惊愕的是,这样一个足以震动天听的案件,其实全国各地,乃至京城中的不少高官都知道内情,但在犯案的七年时间里,所有人都选择了缄默。

从这一刻开始,乾隆突然发现,自己眼中的盛世,似乎不再那么辉煌了。

主谋之一的王亶望难逃一死,被就地正法,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

原来,多年前王亶望做官的时候,曾经向乾隆皇帝进献过一些十分精美的玉器,皇帝当时碍于面子,没好意思收,又把礼物退还了回去,其实他心里很喜欢这些东西。

这回王亶望死了,朝廷查抄他的全部财产,乾隆要求火速查抄王亶望其财,然后立刻送入京师。

王亶望的这些家当送入京师之后,乾隆皇帝一一打开验看,找来找去,却始终没有发现自己心心念念的那些玉器。

(查抄家财)

而且,以王亶望贪污之甚,就算是没有玉器,也应该有些其它珍宝,但乾隆翻来翻去,发现都是一些不值钱的玩意儿。

皇帝有些郁闷,立刻派人到浙江把当时负责抄家官员的第一手记录取了回来,然后按照上面的记载一一查对。

不查不要紧,一查,乾隆差点没气冒烟。

册子上记录的古玩珍宝不翼而飞,册子上没有的破烂反而多了八九十件。

很显然,是有人抢在皇帝面前截胡了。

乾隆自幼饱读史书,活了大半辈子,这种事儿他还是头一回遇见,这简直是亘古以来的奇闻!有人竟然敢在皇帝的面前偷东西!

怒不可遏的乾隆立刻派人到王亶望所在的浙江去查,这一回,乾隆查出了一个让他自己哭笑不得的结果:

(闽浙总督 陈辉祖)

原来,负责清算惩处以及查抄王亶望的,是一个叫做陈辉祖的官员。

这个陈辉祖时任闽浙总督,是个封疆大吏,平时贪污腐败惯了,抄王亶望家的时候,看到王亶望的这些奇珍异宝实在没忍住,竟然直接找了些破烂玩意儿假冒抄家所得,而把真东西全都据为己有了。

落日熔金,深宫日暮,还有十六年才驾崩的乾隆皇帝以前时常感叹时光飞逝,而如今,他在养心殿中独坐,一言不发,只觉得当下的一分一秒都那么的难捱。

事出反常必有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