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野客丛书》 宋 王楙 (十)

2023-09-14 19:05 作者:三步一颠  | 我要投稿

乐天姬侍 《随笔》说:世俗流传小蛮、樊素二人才是白乐天的侍儿;我读乐天的诗集里面有诗句说“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并且他自己作了注解说“菱、谷、紫、红,都是侍婢的名字。”如果是的话,红、紫二绡也是乐天身边的妓女,而且还不止这几个。 我个人读《刘梦得集》其中有首《赠小樊》的诗,说“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时;终须买取名春草,处处将行步步随。”又在《同州与乐天诗》注解说“春草,白先生的舞妓。”如此便可知这位也是乐天的姬侍,估计还有一些是本诗集没说的。白乐天的诗说“小奴捶我足,小婢捶我背。”也不知这里的小奴、小婢,叫什么名字。 诗句用嫖姚事 《苕溪渔隐》说:杜子美说“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汉朝频遣,应拜霍嫖姚。”按照颜师古注解的汉史和杜子美的意思一样。 《闻见录》里却以为杜子美用嫖姚是过失,并且讥讽说“韩退之说‘凡是写文作词的,至少要懂字的意思吧。’有这样的吗?” 我个人以为这二公没去仔细考究,螵姚应作平声用,从古时候就这么用了,不止子美、荆公二人这么用。 读萧子显的诗说“夫婿仕嫖姚,十八贾登朝。” 庾信的诗说“寒衣须及早,将寄霍嫖姚。” 王褒的诗说“楼兰校尉称嫖姚”。 可以看出唐朝之前的诗已经很多人也用了;唐朝时期的诗人如李嘉祐的诗说“身逐嫖姚几日归”。 高适的诗说“每逐嫖姚破骨都”。 李白的诗说“将军兼领霍嫖姚”。 张祐的诗说“二十逐嫖姚”。 罗隐的诗说“尊罍合伴霍嫖姚”。 李益的诗说“君逐嫖姚将”。 韦应物的诗说“嫖姚恩顾下”,“中有霍嫖姚”。 张籍的诗说“曾将顺策佐嫖姚”,“为佐嫖姚未得还”。 杜牧之的诗说“鏖兵不羡霍嫖姚”。 李商隐的诗说“五年从事霍嫖姚”。 郎士元的诗说“壮心竟未嫖姚知”。 本朝的王元之的诗说“绣服霍嫖姚”。 刘贡父的诗说“嫖姚不复顾家为”。 陈后山的诗说“故家文物尚嫖姚”。 真的很多,都知道是作平声来用,没见哪位是作去声呼,皆承应前辈延袭古人。但二公谈到只有子美、荆公这么用,让我有些疑惑。二公前后很多文人,不也都这么用。 我又去考究《汉志》,里面有歌说“五音六律,依韦响昭,杂变并会,雅声远姚。”注解说“远姚即嫖姚”。又汉武帝的《悼李夫人赋》有“飘姚乎愈庄”,姚字发无音,服虔认为发是音,这二字也不是没根据的。怎么可以用不识字来疵人家呢? 露盘 《缃素杂记》记载说:《魏略》说明帝景初元年,长安迁移诸钟簴、骆驼,铜人因为很重没办法运输,便留在霸垒,于是又兴师动众铸作二铜人,铸成后称为“翁仲”。 《汉晋春秋》说:皇帝迁移一盘,盘不小心砸地上了,听说盘子碎了的声音数十里外都能听到,金狄(金人)因而流泪,于是将其留在霸垒。 唐朝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序言说“魏明帝青龙九年八月,下诏宮官牵车往西运载汉武捧露盘仙人到宫殿,他想将捧露盘仙人安置在宫殿前。宮官拆下盘子,准备搬运仙人上车时,见仙人像一直在流眼泪,怎么擦都止不住。” 黄朝英认为《明帝纪》说的青龙五年三月应改为景初元年,正是那一年迁移长安铜人,但铜人太重,根本无法运输;可是李贺以为是青龙九年八月。因为明帝在青龙五年三月改为景初元年,三年后明帝驾崩,实际上没有青龙九年。这些都是黄朝英所讲的。 我个人以为如果李贺说了青龙九年的话确实是过失,但按照现在出版的《李贺集》,是写青龙元年,不是青龙九年;看来是黄朝英将元年误认为九年了。 东坡梅词 苏东坡在惠州时作有描写梅花的词《西江月》,结尾说“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这是他悼念黄朝英时作的。 《苕溪渔隐》说:王直方的《诗话》记载晁以道说“我最初见到苏东坡这首词时,便有预感到此老会过海,因为古今文人没人到这境界,必须罚他去。”我觉得此话说得很卑鄙,有些嫉妒人家的长处,有幸灾乐祸的心态。而且王直方这人没什么见识,竟然还把晁以道的话记载入《诗话》,难道不怕人笑话吗? 我个人以为晁以道这句话既不是嫉妒他人的长处,更不是幸灾乐祸的心态。因为坡公讲到其他人讲不出的境界,悟到天地造化之巧妙,所以感叹天会处罚他的意思。王直方记载下来,肯定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渔隐竟然讥讽人家没见识,估计是没想到榴花这一事吧,柳子厚的《海石榴诗》说“月寒空阶曙,幽梦彩云生。” 苏明允不能诗 《后山诗话》记载:世人流传说“苏明允不会写诗,欧阳永叔不懂作赋,曾子固韵押得烂,黄鲁直的散语也不怎么样,苏子瞻作的词像诗,秦少游写的诗像词。” 《苕溪渔隐》引苏明允“佳节每从愁里过,壮心还傍醉中来。”等诗句来反驳,并说你这后山怎么能随随便便说老苏不会写诗,什么样诬陷能比这还大呢? 我个人以为人家后山是记载当时人们流传的话,原本这话就不是后山说的。他说苏明允不会作诗,不是讲他不会写诗,而是说写诗不是他的专长。说欧公不懂作赋,那他作的《鸣蝉賦》难道不好吗?说黄鲁直的散语不怎么样,但他的《江西道院记》不也脍炙人口,这能算不怎么样吗?渔隐说这些,正应了一句话,就是“痴儿面前不得说梦。” 弋人何纂 三山老人说:扬子云的《法言》说“鸿飞冥冥,弋人何慕焉。”另一书“慕”作“纂”,因而韩退之的诗句说“肯效屠门嚼,久嫌弋者纂。” 我个人读《后汉 逸民传》的序言说:扬子说“鸿飞冥冥,弋者何篡焉?”里面的注解说“篡原本是慕。”《法言》里的篡,宋衷注解说“是篡,取的意思。”现代人认为用计策得到东西称为篡。其实正确的是“篡”,不是“纂”。所以《陈子昂碑》里说“弋人何篡,鸿飞高云。”张曲江的诗句也说“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用的原本的慕字。梁萧的《四皓赞》说“弋者何思,鸿飞冥冥。”又改成“思”字。 携家居省 晋宋以后,尚书官僚,都携带家眷居住在任职的地方,此例至陈犹然。虞荔生病,皇帝亲自来探病,后皇帝令他将家眷接来禁中居住,虞荔认为禁中不是私人居住的地方,向皇帝乞求,让他的家眷居住在城外,皇帝不允许,虞荔才让家人住进兰台。 又都官住的地方以前经常闹鬼,尚书周祐一人居住,死在里面,徐孝先接任时携带家眷住在里面,鬼在两年内消失,这件事是可证实的。 我又见到东汉赵岐,最初名嘉,因在御史台出生,故字为台卿,从此事可知携带家眷居住在任职的地方,从汉朝就开始了。 毛诗谐声 《笔谈》说:古人谐声(声韵谐合),有很多让人无法理解是什么意思,比如玖字、有字,音多与李字协;庆字、正字,多与章字平声用,我认为是不是这些字有别的意义。 我个人认为古人谐声,类似这样的还有很多。比如“野”字发音几乎都与“羽”字音相同,“家”字的发音多与“居”字发音相同。比如《诗经》有“吉日庚午,既差我马。兽之所同,扈鹿虞虞。”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于渊,或在于渚。”有“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有“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这是“野”字与“羽”字发音相同的事例。 还有“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有“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有“昏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育,复我邦家。”这是“家”字与“居”字音协的例子。因为当时原本有这个音,而且“有”字发音与“李”字协,不但《毛诗》这样,汉朝的《吴仲山碑》也是这样,“庆”字发音与“章”字协,例子实在太多了。 来南协声 蔡宽夫的《诗话》说:秦汉时期,很多字还未出现,于是出现很多假借,音无反切,平侧皆通用。比如庆云、卿云,皋陶、咎繇之类的,大多都是如此。《诗经》里面的“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和“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皆是协音。 我个人认为蔡宽夫的说法是正确的,但这二字未必不相同。“来”字发音与“思”字协,但“来”不是来音,而是发厘音,比如匡衡的诗说“莫学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是用“来”字来押“诗”字。现在吴人将“来”字发“厘”音,说明确实有这样发音。 “南”字发音与“音”字协,其实“南”字不发南音,而是发吟字音,比如《文选》里贾谧的诗说“昔与二三子,游息承华南,拊翼同枝条,翻然各异寻。”唐朝韩、柳韵语,比如《孟先生诗》、《复志赋》、《贞符诗》,都有用到。 我个人再进行考究,古人用到的这些字,现在依然有地方是这样读音。 又比如《毛诗》的“下”字与“故”字音协,其实“下”是发户音;“家”字与“浦”字音协,其实“家”是发孤音;“庆”字与“阳”字音协,其实是“庆”发羌音或卿音。比如《诗经》有“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有“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有“予未有室家”,有“先祖是皇,神保是飨。孝孙有庆,万寿无疆。”之类的也是。学者应懂以此类推。 莪仪同音 洪丞相景伯在《隶释》说:《周官》在注解莪、仪二字是,皆称音俄。《诗经》的“实惟我仪”协“在彼中河”,《太玄》也是以“各遵其仪”协“不偏不颇”,《左传》将蛾发蚁音,徐广将舣船的“舣”发俄音,汉朝石碑中的“蓼莪”都发蓼仪音,但《司隶鲁岐碑》却是发蓼䕏音。 我个人以为类似商朝的阿衡,可以是倚衡、猗衡。因为远古时期的书籍经常出现阿、猗、莪、䕏等字,它们其实都是发同一音。 我又读贾谊的《鹏赋》说“请问于服,予去何之?吉乎告我,凶言其菑。淹速之度兮,语予其期。”《岑彭传》的舆人歌说“我有枳棘,岑君伐之。我有蟊贼,岑君遏之。狗吠不惊,足下生氂。含哺鼓腹,焉知凶灾?”是将“灾”字协时音,那么“灾”合读为缁。汉朝人写“灾”为“菑”,灾发菑音是正音。看到菑、灾协时音,可以知道古人不是为了协而将“来”字发厘音,而是原本这二音是通用的。 三传不同 有五个人作《春秋》传,但驺、夹二人的书没有流传,流传的是《左氏》、《公羊》、《谷梁》。韩退之的有“春秋五传束高阁”的句子,五字怀疑是三字的错写。 三传所记载的,有很多矛盾的地方。比如僖公八年,仅说致夫人,没说姓氏;《左氏》认为是哀姜,《公羊》认为是声姜,《谷梁》则以为是成风。是哀姜的话,那么哀姜逃离鲁国,在齐国被杀死,既然逃离鲁国,不应当以夫人的身份祭祀,这是非礼。以声姜来说,那么就是以声姜为僖公夫人,今乃归于庙见也。按成风来说,成风是庄公的妾,僖公的母亲,僖公成了君王,所以能获得祭祀。还有人说是隐公时夫人子氏去世,或以为是隐公的母亲,或说是隐公夫人,流传的说法很多,但都不一样。

《野客丛书》 宋 王楙 (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