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约瑟问题

狭义版本的李约瑟问题是说为什么体系化的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广义版本可以说为什么XX(某个具有现代性的东西或者现代性本身)不是中国先搞出来的。李约瑟是搞科技史的,还是先说前者。
首先看看李约瑟自己的看法,无非是几个科技史上老生常谈的:1,中国没有适合科学成长的哲学观。2,研究以实用的技术为主,没有上升到与数学逻辑相结合的层面。3,科举制度的束缚。重人文伦理胜于自然科学。
多少年来,这种解释的范式几乎用于解释一切关于"东西方因何走向不同方向”的问题,找出一些西欧独有的内生性精神或制度特质,最后发现其实它们在世界各地的前资本主义时代都有。
对于李约瑟的观点,(1)欧洲在轴心时代和中国一样产生了自然哲学并推动早期的自然科学研究。(2)后来两者都放弃了不包含意识形态内容的自然哲学而转向基督教与儒家,代之以抽象的伦理和空洞的思辨。(3)然而这种转向并没有阻止中古欧洲和中古中国的科技进一步发展。
李约瑟找出的几点,不止反映了中国的情况,而且反映了世界各地的情况。前资本主义时代所有的地区官方意识形态都不支持自然科学,技术都不与数学和逻辑理论结合,都有官方思想主导的人才选拔机制。
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如此自然的就把近代科学体系和工业革命联系起来,前者真的是后者的必要条件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并不需要何种现代科学体系的支持,事实上它们中大多数都是工匠的发明,在本质上和前资本主义时代的技术创新一样。而通过在理论上的创新,自上而下传导到生产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
主观上决定了英国以及后来的欧洲走向工业革命的,是一种生产不断集中,不断专门化,且对生产效率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的形势。客观上是英国的制度空间和煤铁河流等地理条件。
这种形势的出现在于重商主义的海外殖民和关税保护为国内工商业提供了稳定的原材料和市场,欧洲民族国家之间激烈的竞争要求其争相发展工商业和军事实力,对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金融创新都提出了要求。只有在这种竞争下,欧洲的王室地主才会让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给资产阶级,股份公司,私人银行,特许殖民地,甚至于结合了军事力量,在生产,销售,战争上混业经营的东印度公司。欧洲的君主贵族也不傻,倘若没有这种外部压力,他们会和中国君主一样遏制商人和军队的力量。
反之,倘若没有重商主义人为设置的壁垒,不同地区间的生产专门化会被拉平,罗马帝国是一个绝妙的案例,在共和末期帝国之初,西部行省生产力低下,意大利靠着制造业对外出口繁荣一时,一二世纪之后帝国内部贸易急速衰退,意大利庄园和工场衰退,并不是经济整体下行,而是西部各省随着经济发展,可以自给自足。关于中国这种现象的研究也有不列举了。简而言之,在工业革命之前,没有政府去提供殖民地和关税壁垒,很难让一个地区的专门化生产维持下去,因为大多数小生产在靠近市场的地方也可以组织。
另外,必须关注政治环境,文官地主集团两千年来对商人和军队的监视极为严密,更不可能允许两者结合。商业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很难向工业资本转换(真正的原因是政治阻碍),而军工更不存在市场化(可以了解下前近代欧洲的市场化雇佣军和军工产业)。
总结一下,李约瑟问题绝不是单纯的科技史问题或者经济问题,使用科技史或者微观经济学(如讨论小生产者对人力和资本的投入情况)是片面的。这是一个全球史问题。而且不能否认历史的偶然性(地理煤铁)。我理解的英国(或西欧)实现突破的原因更多是外部的,如殖民地和竞争。而不是内生的,比如精神特质,文化特质,政治环境(不是主要原因,因为政治环境是为其他因素左右的,英法荷美GM是结果不是原因)。
PS:关于李约瑟问题本身,他的科技史观点争议的地方很多,还是太吹捧希腊罗马的科技体系而抹黑中世纪,然后认定文艺复兴的科技体系就脱胎换骨。实际上公认的科技革命还是要到牛顿革命。
PS:参考书籍,观点出处。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马立博《现代世界的起源》,麦克尼尔《竞逐富强》,弗兰克《白银资本》(没怎么提到,但是这本书叙述中国在近代世界贸易体系的参与很有启发性),彭慕兰《大分流》,麦克尼尔《人类之网》
后几本我没怎么直接引用观点,但是对理解这一宏大历史趋势有很大帮助。
仓促写成,肯定有漏洞,读者海涵,本来是在陈国师视频底下有人问到李约瑟问题,然而发了就被吞干脆写个专栏。这个问题很复杂,能顺便安利大家几本书就太好了。
(听国师扯淡太侮辱智商了,从当年国师蒸蒸日上到现在过街老鼠,真是感慨,群众毕竟不是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