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明日中秋节,感恩今生相遇的每个人!

2021-09-20 21:28 作者:森罗万象311478  | 我要投稿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传统活动

1、祭月(拜月)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以来,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至今,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


2、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3、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的文字记载出现在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4、追月

所谓“追月”,即是过了农历八月十五,兴犹未尽,于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约亲朋好友,继续赏月,名为“追月”。据清人陈子厚《岭南杂事钞》序云:“粤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夜,集亲朋治酒肴赏月,谓之追月。” 


5、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6、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7、吃月饼

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8、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9、烧斗香

江苏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上月宫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民间还有烧香斗的风俗。


10、拜祖先

广东潮汕地区中秋节习俗。中秋节当天下午,各家厅里就摆台设祭,置祖先神主牌,献上各色供品。祭毕,把祭品逐样烹调,合家同食一次丰盛晚餐。


11、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

 

12、听香

听香是古代流传在台地区的中秋习俗。古时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烧香祭拜,诉说心事,祈求神明指示听香的方向,然后依指示方向在路上无意间或偷听到的第一句话,牢记在心,回家再掷茭,判断来解释所占卜事情的吉凶。例如卜占终身大事,而听到的话是吃甜饼或花开、月圆,就表示吉兆,喜事近了。


13、中秋宴俗

古时中国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14、玩兔爷

玩兔爷的起始约在明末,流行于北京一带。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庄亦谐。《燕京岁时记》:“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然而北京百姓们称它为兔儿爷。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

一轮明月千里共,万家灯火乐中秋




“一轮明月千里共,万家灯火乐中秋。”


又是一年中秋月,在这个充满思念,期盼团圆的日子里,爱与感恩,是恒久不变的主题。时间来不急细算,往昔来不及细看。


见证了太多过往,内心百感交集,所幸岁月悠长,山河无恙,陪伴我们的人,还在身旁。


在这个温暖相伴的节日里,想把心里话说给你们听:“感谢你,我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

感恩父母





此生,有幸得到两份深爱:一是父爱,深沉如山;二是母爱,温柔如水。


儿行千里,父母担忧,无论长多大,无论身在何处,身后满满的都是父母的惦念。


不求回报,默默付出,再累,也没有让我们受半分苦;再难,也要让我们过的幸福。


普天之下,只有父母的爱最无私;大千世界,只有父母的感情最真挚。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儿时,父母为我们负重前行;如今,我们要为父母养老尽孝。


我们无法阻止父母容颜老去,却可以趁他们还在,多些耐心与陪伴,千万不要让他们孤独终老。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愿天下父母,福寿康宁,晚年幸福!

谢谢你,倾其所有,护我长大。

谢谢你,一直付出,伴我左右。

谢谢你,让我在这世间,有了温暖的港湾。




感恩爱人

生活,宛如一场漫长的闯关,三生有幸,能够成就今生的姻缘。



从此,有人同声笑,有人共声哭,顺境时同乐,逆境时不弃。


这也是最幸福的羁绊:有人陪你看黄昏,有人问你粥可温。


风风雨雨几十年,我们分担痛苦与挫折,我们共享喜悦与幸福,永不分离,终身相依。


柴米油盐虽平淡,家长理短虽烦心,但幸运有你,我深爱的人!


生活虽苦,甜蜜却只增不减,余生不长,庆幸有你相伴。


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谢谢你,让我懂得了爱与被爱。


谢谢你,陪我走过高光与低谷。


谢谢你,朝朝暮暮,不离不弃。




感恩所有相遇

在这世间,无论遇到谁,都是一场美丽的缘分。相遇不易,相守更难,时间会留下最真的人,岁月,能看清最暖的情。


形单影只,不叫人生,正因为无数的相遇,才给我们带来了生而为人的快乐。


感情是相互的,你真诚,我真挚;人心是相对的,你温暖,我热烈。彼此珍惜,才能相互拥有,懂得感恩,才能天长地久。


帮助我的人,让我摆脱磨难,走出困境;教导我的人,让我披荆斩棘,走向成功;敌视我的人,让我百经波折,愈加坚强。


人生这场旅行,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所有的相遇,都绝无仅有。

感谢你们的倾情出演,让我今生不虚此行。千言万语,汇成一句:今生有你,实属不易,感恩遇见,倍加珍惜。感谢今生相遇的每个人。


浓情中秋,无论远在天涯,还是近在迟尺,送去一份感恩与思念,感恩有你,愿相伴永久。


感恩今生相遇的每个人,愿您中秋快乐,生活美满,幸福平安,好运连连!

明日中秋节,感恩今生相遇的每个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