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8.3.3 资本
【本文转载自三联书店1960年 仅供学习参考】
3、资本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剥削雇佣劳动是保持和增殖资本家所有的价值的手段,是扩大资本的权力和统治的手段。资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过去和现在都认为,任何生产资料都是资本。他们故意抹杀这样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生产资料只有变为剥削工人的手段时才是资本,资本不是物,而是资产阶级社会主要阶级间的社会关系,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马克思列宁主义把资本看作社会关系,因而揭穿了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实质,即资本家阶级剥削靠出卖自己劳动力维生的雇佣工人阶级。
必须把资本分成两个部分: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前者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厂房、机器、燃料、原料等),后者用来购买劳动力。它们在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生产资料参加生产,并不创造任何新价值。不变资本的价值一次地或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成品中去。可变资本就不是这样了。它不断增大,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m/v)表示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叫做剩余价值率(m')。
剩余价值的增加有两种办法。第一种办法是延长工作日或强化劳动(提高劳动的紧张程度,增加单位时间的人类精力的消耗量)。马克思把这种剩余价值称做绝对剩余价值。第二种办法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把这种剩余价值称做相对剩余价值。
如果可能,资本家会把工作日延长到24小时,因为工作日越长,创造的剩余价值就越多。而工人却相反,他关心的是缩短工作日。由此产生了为缩短工作日的斗争。从19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第一次采取行动后,这种斗争就从未停止过。所以资本家不能无限制地延长工作日。目前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采取强化劳动的办法来生产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补偿劳动力价值所必需的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时间。达到这个目的的办法是提高那些制造工人生活所必不可少的消费品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力。因为一整套这样的消费品决定着劳动力的价值。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越高,它们的产品的价值越低,一切资本主义企业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短,从而剩余劳动时间就越多。
提高生产消费品所需生产资料的制造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也会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有些资本家还能得到超额剩余价值。这是因为这些资本家改进了技术,而别的资本家没有这样做。他们制造单位商品所消耗的资金较少,但他们却是按照该商品的全体生产者所通用的一般价格销售自己的商品。这样,拥有比较现代化的技术的资本家可以得到额外的高于一般标准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超额剩余价值。
但是其他资本家也想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他们也采用新技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同时竞争也促使他们这样做。
马克思在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时,研究了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三个历史阶段:(1)简单协作;(2)工场手工业;(8)大机器工业。
资本主义简单协作就是集中相当数量的雇佣工人,在资本家的号令下生产同一种产品。技术设备仍然是手工的,没有分工。但是工人的联合,已经使劳动生产率有了一定的提高。工场手工业是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利用手工技术的资本主义协作。这种协作同简单协作比起来,劳动生产率有显著提高。然而工场手工业不能导致小生产的破坏,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只有进入机器工业时资本主义才占据了完全的统治地位。机器工业是资本主义大生产发展的最高形式。机器工业破坏了小生产,扩大了资本统治的范围,为采取各种手法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创造了条件。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过程是怎样实现的。它证明,只有雇佣工人的劳动才是资本家发财致富的取之不竭的泉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证明,关于资产阶级制度是建筑在工人与资本家平等和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说法是彻底伪善的。这一学说揭示出资本和劳动间的利益冲突是不可调和的,日益加深的。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动员群众同资本主义展开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