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御宅文化批评系列大纲

2022-12-05 20:57 作者:林间___  | 我要投稿

媒介学导读部分:

媒介·交换·流通

·梅洛庞蒂:身体即媒介(知觉现象学认为,身体是意义回归运动的中介本身而不是其终点,拉康精神分析也一样持此观点,即主体建立自身存在的原初交换就是用身体与自然做交换,他人的抱持确立了婴儿的能指主体,身体企图成为自然身体的一个器官的尝试是在试图将自身永恒地锚定到意义系统中,即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的一个意思:你拥抱、然后知道你拥抱、从而知道你,行为在这里是第一位的,它不是自发性的,而往往是对自然性的空洞能指的回应,通过试探性的行为生发出“自然何为”的追问,但是能指永远是滑动的,能指主体也是无身体的器官,同时也可以是无器官的身体,如果我们只承认前者不承认后者,就不算把握到媒介的本质,因为我们不能只承认等价交换的流通必然,而不承认它象征化的企图也是一种必然;建立象征性的流通是身体从媒介那里得到的强度,只有无身体的器官可以刻画这种强度)

肉身比起别的技术物并不具有优先性,因此身体概念本身是可以被扩大的。

·麦克卢汉:媒介即文化

身体-媒介-文化的整体规定了技术体系的概念是指一种历史性的生成运动,它就是身体将自己的存在方式寄托于媒介运动的过程

 

1.欲望在交换中产生

交换即需要媒介,媒介必定是交换的媒介,但媒介只能承载纯粹单向的交换即象征交换

象征交换的企图(失败)——等价交换的实现——质疑等价交换的象征意义——重建象征交换(失败)——等价交换的实现…………(对象征交换的永恒渴求就是人类的集体潜意识,这是只能在母子共同体中实现的交换,文明的本质就是使等价交换象征化,文明是等价交换的流通领域对象征交换流通领域的拙劣模仿)

-----------------------

与自然交换的失败(诺斯替主义,大他者空缺,创伤性内核,地母不允诺象征)——巫术活动(献祭)

身体与自然的交换(最为本源):人直面了死亡(植物>动物>人),死亡是自然对象征交换等价化的拒斥

生命体越接近象征交换越“养生”(与自然直接的能量交换),动物不需要学习就对天敌和猎物作出实时性的判断,它天然接受这些事物作为一种高度结构化的运动性稳定地存在,在它们没有且无需成为图像、形象或符号时就已经领会它们的意义,这就是前符号的流通领域,直接展开前语言的生物与其环境的对话(纯生态学环节的对话)

植物:直接相连,高度器官化(界面的共时性);动物:弱器官化(引擎的实时性);人:无身体的器官(代码的断裂性,历时时间的展开同时也是存在问题的展开)

生产活动(采集-狩猎-农耕)——等价代替象征(符号秩序产生):生产活动与自然做未被允诺的等价交换(所以本质还是象征的),因此一直保留着使自己重新象征化的企图,或者说质疑,体现为遍布在人类流通领域中的裂隙(赠礼,浪费)

象征交换并不是真的交换,是人类通过献祭从绝对主权那里得到新的东西,这个新的东西是从一个空洞那里反向释放出来的,绝对主权保证荒谬持存。象征交换换回的是存在,它才是那种使存在存在者化的力量。因此生产的根本合法性——生成的原则就是象征交换(象征交换是生成的唯一原则!!),但它的产品必须被想象性地编码,即划入一个等价秩序才能持存和被消费。(我不完美-母亲完美——母亲不完美-父亲完美)——语言使其功能化,价值使其可交换,意识形态景观使其可被纳入系列而构成世界

 

 

2.意义在流通中产生

·等价交换的出现使得人类的流通领域得以持存,意义也因此产生,但意义始终并不完全属我(这并不仅仅是指工具始终无法被肉身完全统摄,而是肉身本身也是工具,所以工具与肉身必须被再次整合到媒介概念下,在媒介这个事质领域中,肉身与工具的差别消失了,纯粹的技术哲学论域才展开来;在斯蒂格勒那里,肉身的工具化正是从直立人展开了头与脚的二元对立开始的,那使人不得不依托线性的技术建构重新整合脆弱的头部与四肢的关系)人用身体与自然进行交换而建立了技术体系(基因也是这样与自然交换而建立肉身的,难道基因的每次解码-编码不是一次单元操作?)技术具有等价的性格,因为从语言开始它就意在流通,流通才能稳定。但是流通的内涵不只是稳定,而是在交换中得到新东西,一个趋于成熟的流通领域是会自己产生象征交换的意愿的,也就是不断逼近象征化。我们所谓建立流通性,和交换的二重意义是一样的——既要知道交换的不可能,也要知道交换的必要性,流通也是必要而不可能的,人与人不可能完全相互理解,人也无法完全理解自然。

 

·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交换一开始都有金融学色彩,金融要求人们想象更好的东西永远还不存在,是有待生成的,因此金融的本质不应当是算计活动而是献祭活动,这就要求金融背后不能有主人主权(问题是不可能没有,从一开始就有了,例如祭祀活动中的巫师),这是去中心化的金融学,它永远在渴求更高的技术水平来抹去主人存在的痕迹,这就是加速论的技术哲学。这种技术哲学要求人们回归技术的媒介本质,也就是它的永恒回归本质去思考问题,正是因为媒介没有本质,它是纯粹的间性物、纯粹的中介者和纯粹的过程,我们将生命现象还原到一个被迫展开的、人为的历时性时间中。

 

3.媒介≠符号。语言学是界面学,符号学是引擎学,媒介学才是代码-算法学。

媒介学的使命在于促使开发者关注算法,而不是别的东西。

引擎的伪装性:引擎设计者是首要的共时化企图者,他会主动将架构师关闭起来,并营造一个企图覆盖全域的流通域。

算法就是命令,是必须严格执行的:“它必须如此而不能以别样发生。”进而,算法也显然不同于引擎。引擎建构的是整体性的环境,是诸多共时性并存的因果序列;算法则正相反,它看似仅仅是在共时性的网络之中“选定”了一个预设的优先次序和命令,实际上它才是幕后的真正主导,引擎的开放环境仅仅是为了更好地执行算法命令的布景和舞台。由此,从界面到引擎再到算法,我们看到实时也呈现出三重不同的面貌,即序列、环境和命令。

算法(可理解为DNA):不断地回撤,在无穷自指与自相似中沉浸到物性的深处(永恒回归)“我要表达,但我想表达什么?”对于人而言,存在先于本质;对于游戏而言,操作先于存在。算法就是一个无身体的器官,它在游戏中企图将自己身体化

 

斯蒂格勒的文化工业批评——以《熵宇宙与人类世——斯蒂格勒中国美院讲座》关键词为进路

一、序言

1. 技术-书写:器官学-药剂学。技术-书写即药罐,即器官学生成一方面使我们的生命获得了新东西,并因此成为生命存在的唯一方式,但另一方面也使人类中毒,人进入了那种传统的俄狄浦斯交易链中,必须要从毒性中恢复过来,才能产生新知识,人中其毒但又由毒性去治愈自己。(德勒兹主义)

·技术-书写的器官=黑格尔的精神

·是药三分毒=技术(泛技术体系或媒介体)在剥削和解放人类上的二重性

2. 数码研究:对大学中老文科的替代,大书写研究。

3. 药罐:书写本身有毒性,只有书写能克服书写本身的毒性——书写总是始于对大他者的献媚,并以此使人类存活下来。书写使人出离死亡也出离了绝对共时化穿刺的当下,因而容易使人上瘾,这种瘾就是普遍的技术性的强迫症,人不能够不假想主人的存在,因此它有为技术体系之奴的愿望,他渴望着被标记和编码,渴望有人知道他“要什么”。斯蒂格勒认为这是人自主调用药罐能力衰退导致的,这使他的器官无法自我唤起快感,而必须通过毒品的中介去唤起,这是跨个人化过程的短路。

·媒介的内爆就是这种普遍的成瘾,它不是在身体内部而是在外部爆发,建立的是一种实时化而非共时化的稳定的等价交换的网络。这也是御宅空间的控制逻辑。

4. 熵与负熵:药罐同时生产出熵与负熵。

5. 当代艺术:一种制秘术,一种药罐使用术,意图重新打开欲望生产的法门,将主体接洽到容贯性平面中去(展览场域的力比多经济的内在化重建还是会被操控在资本主义手里)

6. 器官学与药剂学:人类必须学会平衡这两种学,才能真正应对技术体系。

7. 人类纪:表面上指继全新世之后的一个新的地质学纪元,这一时期人类的行为已经直接地影响了地球内部的地质化学活动。

 

二、感性的无产阶级化

1.时代:所有心理个人都参与的集体的个体化过程。

2.跨个体化:一种社会雕塑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作品才成为作品,技术制品的器官生成变得可能,艺术就是其升华(某种主权化的符号秩序规定了个体)。跨个体化原则也是媒介流通的根本原则,即人的本质是媒介性的,它必须通过相信那种不可能的东西、即将自己投向毁灭去获得新生。

3.全时间性:艺术作品的可能性,即它的全部展开,它从它的时代展开并超出它的时代。

推论:

·古典主义艺术的根源:考虑古典时期大地的编码问题,自然媒介是无法传递人的意识形态的。大地-民族铭记了人们的欲望,并将人们牢牢束缚在它的编码中,天主教是其最高结晶。以印象派运动为例,古典艺术企图实现一种“圣体转化”式的欲望引导,例如梵高画的鞋子对于一个已经将其器官化的农妇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农妇将鞋子视为药剂式的,她需要通过鞋子获得大地-民族的肯定(成为养生的主体),她的跨个体化线路通向的是不可能标记这些欲望的不可能的主权化自然(被教权或别的什么东西替代了),而梵高在工业时代的绘画试图通过这种刻画建立一条同样的跨个体化通路,他艺术灵感迸发的在场与他的手、画笔以及颜料和画纸构成了一具无器官的身体,生成了与鞋子进行欲望交换的流通域,但是却始终通不到那里去(反而通向了文化工业,即梵高的这些图像被快速地消费主义化)。所有古典艺术家本质都是基督徒,印象派画家正是误认了只有基督徒才能真正实现他们的艺术抱负的本质,将自己变成了御宅文化即资本主义艺术的起点(资本主义与天主教天然对立,天主教是基督教中东方化最厉害的部分,也是追求养生,只不过天主教的媒介环节通到人那里,而没有通到天地,因此在它内部产生了新教的变体,把西方文明推向了海洋文明的二次扩张)

·资本主义一开始是极其强大的欲望生产机器,但它的器官学生成活动因为太过急躁而反噬了它自己,使资本主义变成一只要吞没自己的恶兽(反噬-癌变)。它想要使主权也就是主人成为欲望标记者,但是主人根本承受不了这么多欲望(反过来也一样,奴隶也无法承受一个凝聚了这么多),于是主人只能制造御宅空间来回避两者在等价交换中的摩擦,也就是引擎-界面化来伪装自己(项飙:“附近”的消失是资本意识到交易应当是没有摩擦的)

·古典艺术家企图通过大地化的重新编码将人们解放到自然性或自然的人性(东西方之别)中去,但都以失败告终,因为那本质是个体化而非跨个体化原则。古典艺术包括了所以形制化的艺术,即需要一个展览场域的艺术。因此所有依赖展览场域的当代艺术本质上都是古典艺术。(注意:行为艺术是古典艺术的最高形态,它的展览场域依赖依然很强但是它伪装了起来,这是因为行为艺术的展览场域与御宅空间的高阶形态能够互相转化也就是直接对接了起来,所以行为艺术高阶形态的研究同样也可以与御宅文化末期批判联系起来)

·机械复制的艺术品才是真正突破了当代艺术个体化狡计的艺术,因为它打开了真正的御宅空间(这也是为什么本雅明对二次元表示了肯定,甚至于说,本雅明是最早打开御宅文化批评空间的人)。摄影术呈现的是文明个体的凝视方式,直接向结域在一个大他者虚位上的主权宣战。可复制性为什么重要:因为它符合东浩纪对御宅文化的分析,即它开辟了一个可以参与和游戏的数据库,使得原型与模仿的界限变得模糊。摄影作品是最早的拟象,即它本身已经是景观的要素,景观不过是拟象经过媒介整合与运作后产生意识形态性的产物。

·早期的赛博空间(比如摄影术空间)未被现实中的资本权力控制,因而对现实产生了一种很强的反凝视能力,它既表现了御宅族对父性凝视的逃避,也暗藏着他们的反抗。例如,比起官方直播,人们更倾向于通过推特去观看另外一场由破碎的图像、影像组成的直播去了解事件,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所有的时间而不是一种时间的整合可以展开共时平面,即让他们看见“真相”。

二、正文:当代艺术批评(暂不涉猎)

                      

周易新解

系统:语言学化-数码化(语言系统容易主权化,因为它没有为自己的回撤预留位置),数码才能建立一个元游戏系统,即它通过包容断裂来生成

·二进制系统才是一种永恒回归的解释学系统,应当把易的系统解释当作二进制系统而不是语言学系统,不要将易视作一个编码完成的解释系统,而要将其看作一个试图将自己游戏化(代码-引擎-界面)的操作系统。语言学和符号学都已经暗含了一个主权(分析哲学更不可取)

·正是因为易是算法而不是图式,易追求使所有学习它的知识分子进入单元操作的状态而不是系统操作的状态。“算法,正是按预定次序 (predefined orde) 所执行的特殊的真实行为(这些行为本身是共时性的 时间序列)的一个序列。由此看来,算法不同于界面,它并非仅仅是一个因果性的序列,更是要赋予这个序列本身以一种“预定次序”。

三大原则:变易(代码:元游戏的断裂) 简易(引擎:实时化设计) 不易(界面:共时化倾向)

 

由易分化出的儒道两家是同一种算法的两种应用向度,它们必须互相解释

易是什么?——筮书  三易之法:连山(神农时代,后夏用《连山》),归藏(黄帝时代,商用归藏),周易(西周,以王朝命名)

筮书是一种算法集合,游戏设计蓝本

(周易部分未完待续)

 

                                                           


御宅文化批评系列大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