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2.1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本文转载自《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艾思奇主编 · 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第一节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世界上的千差万别、形形色色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种种表现形态。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精神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
列宁说:“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i]
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成果,都证明了唯物主义观点的正确性。
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都体验到外间世界的客观存在。农民种地,要和外界的土地、种子相接触;矿工开矿,要和矿山、岩石作斗争;人们为着维持生活,必须取得食物、饮料、衣服、房屋等生活资料;人们对反动派进行革命斗争,要受到反动势力的抵抗。这一切生活的实践,都使人们要和周围的事物相联系,相斗争,因而也使人们认识到在自己的主观意识之外,有着一个客观世界,这个客观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凡是没有受过系统的唯心主义影响的人,都有可能从生活实践中得到这样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认识。唯物主义哲学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证了和提高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这种朴素的认识。
哲学唯物主义是和科学的发展分不开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每一新的成就,都给唯物主义的正确性提供了新的证明,都使反对宗教迷信和唯心主义的斗争赢得新的阵地。
自然科学告诉我们,在有意识的人产生以前,地球早已存在了几十亿年,地球有着自己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太阳系和整个宇宙天体,绝非像有神论所断言的那样,是什么和“地上世界”完全不同的“神的世界”。从哥白尼创立太阳中心说,伽利略制成第一台望远镜并用它观察天体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无情地摧毁了神创造世界的迷信思想,逐步地证明诸天体和地球同样都是不依赖于任何意识、精神而存在着的物质的东西。每个天体都有自己的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它们的存在和发展都只能用物质本身的原因去说明,用不着任何神学的虚构。
自然科学证明,物质能够依一定的规律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但不论怎样的转化,在转化前和转化后的总的质量不会有任何增加和减少。这就是说,任何一种物质形态都是从另一种物质形态转化来的,物质是永恒存在的,物质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生命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它具有一些和无生物显然不同的特点。有的唯心主义者认为,只能用一种非物质的“生命力”来解释生命的存在和运动过程。其实这只是用理论的形式精巧地伪装起来的宗教迷信观点。自然科学证明,生命是自然界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物质形态,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形式,是蛋白体在一定自然条件下不断进行新陈代谢、自我更新的过程。新陈代谢的规律是一切生物 无细胞结构的生物、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的有机体,植物和动物 存在和发展的共同规律。了解了新陈代谢规律,就基本上了解了生命现象,根本用不着把那种莫须有的“生命力”作为说明的依据。
达尔文根据极其丰富的材料证明,现在的一切动植物的物种,都是由单细胞经过长期发展的结构;动植物所以获得现有的特性和机能,能够基本适应周围的环境而得以维持其生存,是由于遗传和变异的交互作用,由于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结果。所有这些都不是什么上帝的创造和智慧,只是物质自身的发展和变化。达尔文还指出:人也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个方面,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劳动,使类人猿变成了人,这样,就出现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归根到底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发展史。在生产过程中,人和人之间形成了生产关系,这是社会生活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是一种不由人们自由选择、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人类社会的精神生活,不能脱离社会物质生活而独立存在,它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反映。这就说明:认为社会生活是由神支配的、或者是由人的精神任意创造的唯心主义观点,是极端错误的。
上面这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就,都证明了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正确性,证明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上千千万万、形形色色的现象,都是物质的各种不同形态的表现。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无数物质形态的统一体,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除了千差万别的无数物质形态之外,世界上再没有别的东西存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唯心主义否认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把世界的一切看做是精神或意识的产物。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中。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ii]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iii]贝克莱说:“物质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即是被感知”。马赫说:“物是感觉的复合”。杜威说:“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事实上,自然界并不是在有了“我”的心、“我”的观念和感觉出现以后才有的,而是在“我”的心、“我”的观念和感觉还没有存在以前,就已经存在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某种精神,这种精神在自然界出现以前就存在着,自然界是这个精神的表现,是它活动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在事先”,在宇宙形成之先有一个绝对的独立存在的“理”,这个“理”产生了物质的“气”,而后演化出形形色色的事物和现象。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自然和社会不过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表现。这是用哲学语言精制了的宗教创世说。恩格斯说:“……黑格尔那里,创世说往往采取了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混乱而荒唐的形式。”[iv]不论自然科学的成就和我们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精神现象决不能离开物质而存在,离开物质世界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力量是根本没有的。
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统一于物质,它指出,精神现象只是某些复杂的高级的物质形态的属性,没有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力量,这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的世界观。唯心主义则相反,它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意识,物质是精神活动的表现,这是唯心主义的一元论的世界观。这两种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不可调和的。
哲学史上的二元论者如笛卡尔、康德等,想使根本对立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调和起来。二元论认为,世界不是统一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是来自一个根源,而是来自互相并行、各自独立存在的两个根源,一个是物质根源,一个是精神根源。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第一,它肯定在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独立的精神力量存在;前面已经证明过,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第二,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是互相联系的,二元论不能不对这种联系加以说明,在说明这种联系时,二元论总是把物质说成是消极被动的,而把精神力量说成是唯一具有能动性的,并且往往把这种独立存在的精神力量和神的力量看做一个东西。因此,二元论归根到底必然倒向唯心主义。
世界统一于物质,但不是说统一于某几种特殊的物质属性、物质形态或物质结构。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中包含着无限多样的物质形态,一切物质形态都依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每种物质形态都有其特殊的属性和结构,而与别的物质形态相区别。所以,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西欧十七、十八世纪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物质的最简单的、不可分的基本单位,原子的某些物理学的属性 如延伸性、不可入性、具有一定的质量等,是物质唯一不变的根本属性。这种观点不能说明无限丰富的物质现象,不能把唯物主义世界观贯彻到底。
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同,辩证唯物主义反对所谓“物的不变的实质”、“绝对简单的实体”等形而上学的说法。客观世界是变化发展的,物质的结构、属性和形态也是可变的、无限多样的。任何物质的特殊结构、属性和形态都不能成为物质的唯一不变的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v]列宁给物质概念下了一个完备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vi]这是唯一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物质观,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我们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着的客观实在。不管它的形态、属性和结构千变万化,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情形之下,它都保存着这个唯一的“特性”。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关于物质具有某些“绝对的”、一成不变的物理属性的说法,是经受不住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考验的,它也抵抗不住唯心主义的进攻,不能彻底战胜唯心主义。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物理学上发现了某些元素的放射性现象,并发现了原子中有电子等更小的微粒,推翻了原子不变性、不可分性的观念。这些伟大的发现引起了物理学的革命,一些受形而上学思想支配的物理学家却由此作出了“原子非物质化了”的错误结论。唯心主义乘机向唯物主义发动了进攻。例如马赫主义者打着“自然科学的最新哲学”的招牌,歪曲物理学新发现的真正意义,利用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困难,大叫“物质消失了”,“唯物主义已经被驳倒了。”然而,现代物理学的新成就不但不能成为马赫主义的依据,而且是对马赫主义的最好驳斥。物理学的最新发现并不能说明物质本身会消失,只是说明以前人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界限正在消灭。列宁早就指出,绝不能把物质的特殊结构、属性和形态同物质本身混为一谈,把物质的原子的特性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混为一谈,把人们以前对于物质的认识界限的消灭,误认为物质本身的消失。“承认某些不变的要素、‘物的不变的实质’等等,并不是唯物主义,而是形而上学的即反辩证法的唯物主义。”[vii]现代物理学的新发现所驳倒的不是唯物主义,而是形而上学;它所证实的不是唯心主义,而是辩证唯物主义。尽管电子和原子有本质不同的属性,但电子和原子一样,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不可穷尽的。在电子发现之后不久,列宁就提出了电子和原子一样也是不可穷尽的科学预见。现代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证实了,电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只具有一定质量和电荷的质点,它的质量会随着运动状况而改变,从现代物理学理论看来,它的电荷还应有一定的分布,除质量和电荷外,它还具有磁矩和自旋。这些事实有力地说明了电子是有结构的。不仅如此,电子除具有颗粒性以外,还具有波动性,这一重要发现更使我们认识到电子是一个多么复杂的物质客体。电子只是基本粒子中的一种,目前知道的基本粒子已达数十种,它们除了具有一些共同的性质如都同时具有波动性和颗粒性之外,还各具有其他特性,表现为不同的“同位旋”、“奇异性”等等。在各种基本粒子之间还发现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相互作用和转化过程。总之,物理学越发展,就越显得没有理由认为我们已经把基本粒子[viii]的一切特性都认识完尽了,这样,就完全证实了列宁的关于电子不可穷尽的论断。
修正主义者博格丹诺夫曾大肆宣扬马赫主义的“物质消灭了”的观点,列宁给予了彻底的驳斥。现代修正主义者如法国的列斐伏尔又来公开地修正列宁的物质定义,说什么“物质是一种‘X’[ix]”并且认为它在我们的论断中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实践和科学证明,必须以客观的物质世界为依据,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论断,只有对客观世界有了正确的认识[x],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某些现代修正主义者把物质说成是不可捉摸的未知数,说成是在我们论断中可有可无的东西,其目的就是要否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否认人们的认识必须以客观的物质世界为依据,向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宣扬主观盲目性、不可知论和主观唯心主义,以阻挠、破坏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
注:
[i]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载《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76页。
[ii]《象山全集》,第22卷,《杂说》。
[iii]《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上》。
[iv] 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4页。
[v]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载《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75页。
[vi]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载《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28页。
[vii]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载《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75页。
[viii] 包括电子。
[ix] 未知数。
[x] 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