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实验枪弹时间线汇总(1950-2005年)

2023-01-11 18:14 作者:黒羽Naixu  | 我要投稿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和期刊,本人只负责编辑汇总)

               早期塑料壳实验

①1958年,在全国“大跃进”形势的影响下,工厂编制了(451厂)全年试制大口径枪弹钢弹壳100万发的规划,不仅继续进行钢弹壳的研究试验,同时还提出塑料壳和纸壳的试验方案。后者因材料质脆及工艺条件的限制,仅搞出少许塑料壳样品即终止试验。(由于年代久远,并没有留下实物图)

           “871项目”10.5和14.3

②1960年,为了解决轻武器规划中关于大口径机枪减轻质量,下放到营,高平两用的要求,曾搞过一个口径为10.5mm的方案。它的口径虽然比12.7mm减小了2.2mm,但初样机就将初速提高了近20%,后坐冲量减小了27%,枪弹质量减小了20%,而在1500m处仍能穿透厚度为10mm的装甲钢板,与12.7mm弹头的穿甲威力相当。这表明:口径适当减小后,虽然弹头的总动能减小了,但随着初速的大幅提高和弹头断面的减小,其断面比能不仅没有减小,反而大大提高了。就像我们往墙里打钉子一样,虽然用力不大,但细钉子比粗钉子更容易打进去。

早期10.5铜壳弹,大概是64年左右生产的(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后不久,又研制出10.5mm口径自动机的初样机,称之为接力推弹式自动机,初次试验射速就达到了975发/分,射速比12.7mm机枪的600发/分提高了62%。其主要原因就是它和传统自动机行程的长短不同。传统自动机的推弹件和枪机为一体,自动机行程必须大于一个枪弹长,加之还需要推弹前行程、挂机行程及后坐缓冲行程等,因而自动机总行程会很长;而该初样机的自动机则将推弹件与枪机分离,采取两次推弹的方法(第一次是自动机在后退时通过带动一个杠杆使位于枪弹后方的推弹杆前进推弹,第二次是自动机在复进时接力推弹),这样,自动机行程可以缩短,加之采用鞍形弹鼓供弹,所以射速很容易提高。

当时,军方对这个方案比较感兴趣,认为该方案后坐冲量小,质量轻,射程、威力与12.7mm机枪的相当,具有对空、对地两种射速,适合高平两用,可平时装备到营,战时配属到连;后坐冲量较小,弹药较轻,弹药携带量大。

但由于口径改变等原因,加之此后不久,研究所体制调整,改变建制,划归工业部门领导,这项工作不得不被迫中止。虽然该方案无法继续进行,但通过这段有益的探索,使对于减小口径的优越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967~1968年,兵工行业的体制在变化,研究所的名称变更为1106所,归属第11研究院。1968年,第11研究院和部队单位共同提出了“871项目”,为越南研制对付直升机的武器。当时,其他单位提出用火箭打直升机,我们(林茂祥高工主持的研究单位)提出用步枪对付直升机。为什么用步枪可以呢?因为我们研究所当时研制了一种10.5mm口径的弹,虽然这种弹没有定型,但我(林茂祥)考虑它比12.7mm口径弹的后坐力要小,步兵可以抵肩射击。为此,研究所专门成立871课题组,我任组长。

后期生产的10.5,改用了钢壳,生产年份69年。

我们拿到课题时已是8月中旬,第11研究院领导问我能不能在国庆节完成,为1968年国庆献礼,我说可以。为什么这么快能设计出来呢?因为弹已经确定了,采用10.5mm口径弹。另外,这种弹研制时设计了弹道枪,弹道枪的主要结构就是枪管,相当于弹和枪管已经有了,其他结构比较好设计。为了完成任务,我们课题组不分昼夜进行研制,设计出枪管后,请工厂加工。当时全国对援助越南比较重视,工厂的工人师傅也是加班加点,终于在9月底加工出了样枪。(10.5mm肩射防空枪)正常情况下,1个多月时间不可能搞出一支样枪,但那时的人有一种精神,为了完成工作,什么苦都能吃,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由于10.5mm弹没有最终定型,为了口径统一,上级机关要求我们把这支枪改为12.7mm口径。我们按要求将样枪改为12.7mm口径,在外形上也做了相应的改进,共生产了10支样枪,于1969年5月到国家靶场进行试验。由于12.7mm弹与10.5mm弹能量有一定的差别,导致样枪开门比较困难,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课题没有进一步研制,就停下来了。

1968年,第11研究院和部队单位共同提出了“871项目”其实不光有10.5mm弹,还有一种更加罕见,而且没有一点文字记载的14.3mm机枪弹。14.3mm的弹头是采用塑料弹托的次口径弹头,目前此弹壳已经留下了很多的实物,资料是一点都没有。

14.3钢壳弹,同样也是69年生产的(图片来自于网络)

左边疑似14.3弹头

14.5,14.3,12.7,10.5(图片来自于网络)


  713”会议5.8,6mm步,6.8mm通

初期构想

根据“713会议”提出的初步战术技术论证指标,确定7参加论证研制的单位,并在1971年开始进入军用小口径步枪论证阶段。此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无论是科研还是生产都搞群众运动。于是在各大军区和省军区的领导下组成8个会战组:浙江会战组、安徽会战组、江苏会战组、广州兰州军区会战组、北京军区会战组、沈阳军区会战组、重庆地区会战组(一组和二组)、973厂和942厂会战组。实施两个“三结合”:研究所、工厂、部队三结合;工人、知识分子、领导干部三结合。因此,我国军用小口径步枪的论证工作是轻武器科研有史以来参加人数最多、涉及单位最多、覆盖地区最广的一次大规模行动。参加口径、火药、枪械论证的单位有27个工厂、3个研究所、2所院校、1个训练基地和有关部队,参加人数100多人,论证工作历时8年,于1978年结束。

选择口径的主要原则是保证步枪的战术技术性能,即在400m和600m距离内具有足够的杀伤威力,保证自动步枪的连发射击精度,减轻武器系统质量和提高携弹量,同时也要考虑制造的工艺性。开始论证的口径有5种,即5.6mm、5.8mm、5.81mm、5.98mm和6mm。每种口径有多个方案,每种口径的方案又配多个方案的枪,火药和底火也是如此,有多种配方方案。由此可见工作量之大。四川会战组开始论证的口径是5.6mm和5.81mm。经过多次计算与试验,从基本性能和工艺性考虑认为5.81mm比5.6mm要好,尤其是工艺方面的限制,如果口径小于或等于5.6mm的话,以当时国内的军工水平难以保证产品质量。浙江、东北、北京、安徽、湖南、江苏等会战组论证的口径是5.8mm、5.98mm和6mm。

1972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自动步枪科研工作会,简称“7210会议”。会议总结了一年多来的科研工作成绩,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如不重视理论分析、工作不严谨等等。会议还明确指出: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为提高产品性能,设立若干专题进行技术攻关。新枪口径的选择由四川地区会战组负责;减小新枪抽壳阻力的研究由东北地区会战组负责;新枪弹最佳弹形的选择由940厂和华东工程学院 (即现在的南京理工大学)负责;新枪的膛线形状及导程的研究由930、376、9336厂和华东工程学院负责;新枪枪弹合理药室容积的选择由861、977厂负责;变化枪膛结构尺寸、降低膛压、提高初速的研究由972厂负责。

注意6mm不止一个厂在搞

1974年4月,四川地区会战组提出“关于自动步枪口径的选择”案报告,初步认为5.81mm口径比较好(5.81口径中的81取自八一建军节之意)。1974年4月又召开科研工作会(简称“744会议”)。经过认真讨论决定,放弃5.81mm口径的政治含义,继续进行5.8mm和6mm两种口径的论证。

此图中的6毫米,是861厂搞的

经过4年的努力工作,1978年口径试验论证结果表明,5.8mm和6mm两种口径的方案都能满足战术技术指标要求,但是各有所长。最终由总后军械部和五机部正式下文决定采用5.8mm口径为我国军用步枪制式口径。至此,历时7年多的口径论证工作全面结束,随后转入5.8mm口径枪弹和枪的方案论证及研制阶段。

1978年生产的早期5.8 mm
1985年生产的早期5.8,离5.8正式定型还差二年DBP87(图片来自于网络)

                     一些补充

受“文革”的干扰,几乎10年时间,许多单位包括科研、生产部门和装备领导机关都无法正常工作,我国是一个大国,步机枪装备和库存量都很大,口径的改变是个大问题,不能不持慎重态度。因此,直到5.56mm口径被北约国家确定为班用武器制式口径,并在我们拿到了苏军装备和使用的5.45mm小口径突击步枪,而且分析掌握了其主要性能之后,上级机关才决定发展和装备小口径武器。

在基本认定了步枪小口径化这个大方向后,对于小口径选型问题发生的两次大的争论。一次是采用自行研制的小口径还是采用西方的5.56mm或苏联的5.45mm口径的争论,另一次是选择5.8mm或6.0mm口径的争论,持续了几年时间才把具体口径确定下来。

在开展小口径步枪的研制工作中所采取的“遍地开花”(最多时,全国有7家在竞争)的办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这种办法虽有多方案竟争之利,但却分散了力量,分散了资金,还有低水平重复之弊,这也增加了经费开支并拖长了研制周期。如果“遍地开花”代之以集中领导下的多方案,“低水平重复”代之以在择优基础上组织全行业力量攻关,可能会搞得更快些。所幸的是,第二代小口径步枪和枪族的研制,吸取了过去的教训,采取了项目行政总指挥和系统总设计师相结合的组织体制,在多方案多途径的基础上,适当时机集中起来,发挥全行业技术精英的优势,使研制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6mm

为了深入了解国际上轻武器发展动态,以便于正确把握我军轻武器发展方向,1984年我(李伟如原208所长)曾率团赴德国纽伦堡参观国际枪械博览会,并去德国HK公司和瑞士SIG公司等现代化轻武器厂家进行技术考察。1987年率团赴美,在美国陆军阿伯丁试验场参加ADPA第5届国际轻武器并给出了数学物理模型,可以对评价对象进行量化打分,以决高低。因为满足所要求性能指标的方案有无穷多个,使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所以我提出要借助于能够评价其合理性的效益评估指标看其利弊、得失,投入与产出是否合理。文中将中国56式7.62mm枪弹、美国M193 5.56mm枪弹、比利时SS109 5.56mm枪弹、俄罗斯的5.45mm枪弹和我国的6.0mm枪弹按所提出的效益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打分——排序,结果是6.0mm枪弹和美国M193 5.56mm枪弹分别排名正数与倒数第一。这篇文章的观点引起与会各国同行(包括著名的M16设计师尤金·M.斯通纳先生)的较大兴趣。

                 小口径实验弹

国内曾经也试生产过5.45
5.8*39上面介绍写着该弹为我国在小口径步枪弹领域首次尝试(图片来自于网络)
5.8*39(出处见水印)
5.6*39,这款弹有可能就和当时小口径论证没有关系只是顺便一提,听有说法称90有些地方靶场可以打到这东西,命名为5.6声响单/音响弹
左②5.6*39(图片来自于网络)
国内某次弹药销毁也出现了此弹的身影

               6.8mm通用机枪

根据1971年3月召开的“71.3”会议精神,机枪的小口径化工作同步展开,最初选定的口径为6.8毫米,经过6年时间的研究和研制工作,同步研制出了6.8毫米的通用机枪,还完成了设计定型试验和寒区部队试验,但因要增加口径,会使装备保障更加复杂,最终于1979年决定停止项目。此后又经多年研究和探索,直至1988年,以5.8毫米口径为基础的重弹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后,机枪弹的研制工作才开始正式启动。

更具体的介绍
某论坛搜刮到的图片,左边两个是5.8,右边这两个目前还不清楚目前暂定为6.8mm(只是个人猜测,不要当真)

                小口径战斗手枪

5.8mm手枪弹于1987年开始论证,1994年型号研制,2001年批准设计定型,论证、研制时间长达14年。漫长的研制周期,表明了研制工作的难度。

新生事物,要被人们完全认识、接受,需要时间、需要一个过程。军用手枪弹采用5.8mm口径,这在当时是不容易被人们接受的,因为手枪弹最重要的是停止作用。“口径越大停止作用越好”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并被实践所证实。若按传统的设计原理,使5.8mm口径新手枪弹杀伤威力达到或超过9mm、7.62mm手枪弹,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只有打破常规,采用新的设计。经过论证研究,我们认为:增大小口径手枪弹弹头的长径比,可使弹头进人软目标后,迅速失稳并翻滚,增大阻力面,快速释放能量,提高杀伤威力。这一想法通过侵彻肥皂试验得到了证明。这一具有突破性的创新,是5.8mm手枪弹研制成功的基础。

在进行5.8mm手枪弹设计时,我们吸收了国内外枪弹的先进技术,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内、外弹道设计,合理选择最佳参数;弹头结构设计中,根据飞行动力学选择最佳弹形,减小阻力,提高存速能力;根据侵彻要求,设计钢心,铅柱组合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弹壳设计中考虑装药、强度、退壳、全弹美观等诸多因素以及与轻冲、微冲弹药的通用性。通过大量的系统试验,确定了枪弹的合理外形和结构。

其实最初的5.8手枪弹并不是这个样子,还有一款在选型当中失败的试验型号

目前的猜测是,此5.8和毛子的5.45手枪弹关系非常的大(图片来自于网络)
该实验弹是1990年生产(图片来自于网络)
贴吧保存的图片,目前猜测的是此图中出现的弹是,试验5.8手枪弹的半成品

                  无壳弹尝试

1970年10月,在当时的战略思想“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导下,由国内有关工厂和研究所联合起来,开展了我国第一个无壳弹枪的研制工作。

最初拟定的战术技术指标是:口径7.62毫米,弹头初速725~750米/秒,弹道性能不低于56式7.62毫米普通弹,全弹重较56式7.62毫米普通弹减轻40%~50%,自动步枪全重不大于3千克,步枪连发射速为480~600发/分。枪的其余结构要适应弹的需要,具有实战需要的安全性和勤务性。

没过多久他们就拿出了样枪。样枪的空枪重3.8千克,打开枪刺,枪长1328毫米;枪刺折叠后长为1 023毫米,弹匣容量为17发。

出自《轻兵器》

与此同时,还先后试制出了一万多发无壳枪弹,全弹长为40.8毫米,重10克,弹头重7.9克。

7.62mm无壳弹

此外,在同一时期,国内还有一些单位也进行了同一领域的研究工作但大体结论都一至。1973年后,“我国无壳弹枪的研究不再进行了”。但是我又查到有关文章(实验所证实,如1989年10月 在进行的一次连发射击试验中.......)所以说,到了80-90年代还是有单位,在进行无壳弹/枪实验测试的,而且有明确的实验结论,但后续就不得而知了。

                 4.6mmPDW

这张图可能很多读者见过《自动武器设计》的封面

图中的这款冲锋枪,就是我国05-06年左右搞的4.6mm冲锋枪

早期虚拟样机模型
左②国产4.6(图片来自于网络)
(图片来自于网络)

参考资料:

《轻兵器》2006年19期,无畏艰险  开创先河  专访兵器工业208所原所长李伟如


《轻兵器》2020年增刊


《轻兵器》2001年6期


http://pewpewpew.work/ammo/58x42/58mm.htm


 https://b23.tv/iz91X71


中国实验枪弹时间线汇总(1950-2005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