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作文素材积累运用(第三章)

2022-12-30 16:02 作者:白槿今天想睡觉  | 我要投稿

作文素材积累运用第三章:

素材只是个人积累,来源于摘抄杂志,读书软件和搜索。

1,“君子”——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群体人格”。

1)群体人格的提出:

  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曾提出“无意识”“潜意识”的概念,后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他的理论基础上不断发展,提出只有“集体无意识”才有普遍意义。

  “集体无意识”这个词,余秋雨称之为“集体人格”。比如日本人的集体人格可能是“武士人格”“浪人人格”;放在欧洲基督教环境下,可能是“圣徒人格”或“绅士人格”;在北美新大陆,又会是“牛仔人格”。

  1924年,孙中山在日本神户的演讲中提到:西方文明用武力来压迫亚洲国家,这是“霸道”文化。而东方文明主张用道德和仁义来吸引他人,这是“王道”文化。“王道”文化要胜于西方的“霸道”文化。 

  “君子”是中国古人不懈追求的理想人格。儒家学说的最简捷概括,即可称之为“君子之道”。中国文化的钥匙便在这里。

  用余秋雨的话说,就是“君子”是中华民族在自身早期文化整合中找到的“最大公约数”。

2)君子的九大纬度:

“君子之道”最重要的九个维度分别是:君子怀德、君子之德风、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坦荡荡、君子中庸、君子有礼、君子不器、君子知耻。

古人在讨论“君子之道”的过程中,采用了一种特别巧妙的方法,用现代的说法叫“边缘裁切法”或“划界确认法”,也就是为了说清楚“君子”是什么,而反复描绘它的对立面:“小人”。所以“小人”和“君子”一起讨论可以更好的诠释他们的含义。

“君子之道”的前六个纬度讲述的是君子是怎么样的人,而“君子之道”的最后三个维度则是告诉了我们如何做君子:君子有礼、君子不器、君子知耻。

2,家国情怀主题:“个人——————世界。”

3,中国的隐士文化

中国的隐士大概能分成几种类型:第一类是从来都抱有隐居的志向,他们看透了历史与社会,看透了自然与人生,不愿意在浑浊的世界里浮沉俯仰,于是就隐居山水田园之间,比如庄子。

第二类隐士是经历了或官场或情场或各种不如意,觉今是而昨非,干脆回到田园山林,隐居起来,不再过问世事,自己逍遥,比如陶渊明。

第三类就是假隐士。有的隐士非要跑得远远的,好像不跑远,就会有人打扰,影响清修。他们专门跑到世人最为关注的地方假装隐居,其实就是想混个名声,好为下一步去朝廷做官做好准备,比如李白。

4,中国读书人的入世与出世

有人说过,中国知识分子得意时信孔孟,失意时信老庄。

十分的有道理。

毕竟,中国士大夫率多以清高自诩,或相推许,有许多隐逸、放达的佳话。从诗词来看好像很多人都向往出世;但是细细一看,却不尽然。这清高大多是逼出来的。

最典型的放达,当属魏晋南朝的名士。产生的独特背景当然是长期的乱世。那三百多年里,政权更递频繁,一个人一生可以经历几个朝代,在哪一朝出仕都很危险。每一朝,宗室夺权都很激烈,只要出任,一不小心就“站错队”。

同时也只有出身名门,才能成为名士,一句俏皮话、一种怪癖都有人传颂,还有人记录,流传后世。若是一介寒士,谁来注意呢?以那个长醉装疯“能为青白眼”的阮籍为例,时下已被用滥了的“青睐”一词即典出于他。

这种风气东汉已有,李固与黄琼书中提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就是黄琼屡征不应,李固劝他该见好就收了,免得越晚出来,人们的期望就越高,落盗虚名之讥。

那前提是终究要出的。

若是无意失脚,便一盘皆空。

有些人在战乱时当官总会被迫站队然后失败或成功。

套用一句现代名言:“你不问政治,政治要来问你。”


中国才识较高的传统知识分子有两大特点:一是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二是多少有点傲骨,有点傻气,甚至有几分狂。

在君主专制制度下,报国之途是极其狭窄的,唯一的职业是做官,唯一的机遇是“得君”,就是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国”和“君”是一回事。

不像西方知识分子,可以独立研究许多与政治无关的事,对人类做出贡献,“遇”与“不遇”的观念如果有,也要宽泛得多,不必总是盯着那个中央朝廷。

正因如此才会在政治混乱时,有“你才唱罢我登场”一幕,处于夹缝中的“士”为避祸保身计,也只有隐逸之一途了。魏晋之风提供了一条退路,一种解脱,在无可奈何之中保持一片心灵的净土、人格的尊严。

否则永远想不开,只有效屈原投江或贾谊忧伤而死,没有活路了。


作文素材积累运用(第三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