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电价政策展望专家交流第一期

2021-12-08 15:08 作者:舍得低碳频道  | 我要投稿

在接下来的时间,我们会和大家分享电价政策展望专家交流的相关内容,一共有七期,大纲如下:


第一期:

专家从煤和电两方面来分享电价政策展望


第二期:

Q1:文件指引的是除进口煤以外,希望长协比例能够百分之百的覆盖。如果考虑30万吨产能煤矿的供给能力,您认为还是有一些小缺口在,您是怎么看未来一年的长协比例执行价格的过程?明年您认为煤炭供给可能持续放得比较宽,会不会带来一些价格往下走的趋势?会不会最终煤炭的价格比长协定得还低?


第三期:

Q2:这次煤炭的长协价格机制出来以后,以市场传的700或是700附近的价格中枢,火电公司的利润能大概做到多少水平?火电公司如果发现自己的收益不好,会不会通过省间现货市场寻求更大的收益?


第四期:

Q3:电网除了输配电价以外,还有什么样的收入?有什么电网可以自主的部分?

Q4:他的模式和天然气输气管网那边是不是一样的?


第五期:

Q5:电价更自由市场化的过程,可能还是需要有容量电价和调峰电价两项,目前距离还有多远,时间和条件上还差什么东西?

Q6:调峰的思路是先把供应做上去,再出法规把需求要求起来,如果硬性要求调峰需求,供应煤价格太高,导致系统不太承受,是不是这个思路走?


第六期:

Q7:明年底有目标吗?

Q8:接下来怎么调和省的政策对调峰、火电、新能源,可以让大家目标一致走?

Q9:交易的不仅仅是电,也包括绿证和调峰的因素?


第七期:

Q10:能不能讲一下电力长协是什么样的机制,包括年度长协和月度长协的比例。

Q11:现在煤价700对应之前535是涨幅,对应电价涨价20%。煤价长协到了850上限的时候,电价突破不了20%,煤电企业是不是还是大面积亏损的?



今天和大家分享第一期:


专家从煤和电两方面来分享电价政策展望


从煤的角度来说,前期无理性的涨,更多是受国际的影响,不是国内的问题。就中国来说,电力自给率是完全可以满足的,尤其是煤电,自给率98%,只用了一些国外廉价的优质煤。过冬,没什么问题。煤价前期那么高,能压到什么程度?12月份现货800多,现在中长期达到700多可以接受。

 

电的角度,前段时间流传最好600到800,最后出来了700,刚刚合适。700到底高还是低?30块钱煤价相当于1分钱的电价,这是煤耗折算出来的。从535到700,增加不到300元的价格,对应的就是电价增长20%的浮动联动。全国平均20%电价加下来,应该是在7.5到8分,有的省份是9分,有的是7分,平均下来是8分左右。所以,这次涨了700元已经对冲电价上涨20%。如果电价没涨,煤价也会回到535的位置。从目前的政策来说,相当于发电企业回到了原来的电价和原来煤炭价格的535。

 

本次意见稿跟2017年煤电联动的文件从形式上差不了太多。这次打回了高幅增长的状态,是和上次区别的地方。上次确定535到550、560的区间是绿色区间,560到580是黄色区间,580到600是红色区间,当初按这个区间目的就是为了给政府系监控权,黄色的时候该警告大家不能再涨了,红色的时候可以压了。但这次的文件没有绿色、黄色、红色,压还是要有以法为依据,市场为手段。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尤其是电力市场已经逐步扩大了,基本上用电企业都进市场了,用行政的方式压,电价不能压反而更加麻烦。

 

第二点,这次的煤炭价格实际上是长协,全年的。又补充了月度的,这次的补充跟电力的月度中长期协议对应了。用电变化很大,尤其是月度之间和每天之间,不可能一下子签一年,所以月度、季度、周、递减一天之前形成的中长期合同,都是中长期合同。逐步逼近、调整,最后按递减一天之前的形成合同。中长期合同跟煤炭相对应,这次煤电联动体现出滚动的概念,电力月度仍然叫中长期,煤炭也叫中长期,月度怎么滚动?基本价格已经锚定。

 

明确每个月用四个价格指数,平均下来根据这个指数进行调整,而这个指数中真正的内涵是75%用的是长协价格,15%到20%是现货价格,这么组成一个价格指数。现货哪怕滚动幅度比较大,被当月的价格指数平均以后影响力也远远小了,所以月度中长期煤炭价格的波动性也不会太大,基本上在700左右上下浮动。而这四个指数中,刚开始做的时候没有把电力加进去,电力的指数也是后面建立起来的。秦皇岛下水煤、中电联指数,这两个指数站在不同的角度。


中电联是发电侧买动力煤买方买的价格,秦皇岛指数是卖方,这是买方和卖方的平均值,保证合法性和客观性。这次月度调整的机制我认为也是趋向相对稳定,而且里面有一句话:平均下来的指数,每吨涨了一块钱,联动的时候涨五毛钱。意味着煤价的联动要更加平稳,不能完全随着价格指数随便动,随便动的波动性更大。说明明年的月度波动性也不会太大。但是这次要求中长期签约签的时候,把12个月的煤炭分解出来。


过去,到月度紧张的时候,他就不给你供煤,除非再加价才给你,尽管是中长期煤,但是用不上煤。这次全年的煤中长期合约必须分解到月度。这个原理又跟电力中长期的月度相结合了。电力的中长期合约要求一个是价格、一个是电量,电量要分解到月度甚至要分解到每天的曲线,至少保证我月度可以解决。保证月度不至于无理的调整,2月份煤价低了我不给你了,8月份才给你,现在用这个方法又控制住了,从煤炭的角度来说更加清晰了。

 

第三,这次的执行情况怎么样?用了信用中国,用户侧、送电公司、发电公司已经进去了,这是国家信用平台,电力市场都要在信用中国里。煤炭企业也要求进入信用中国。如果违约,在信用中国的信用就不行了,以后很多事情都做不了。现在煤炭企业1/3-1/2都是国企,他们也不敢在信用中国违约,履约应该比过去好得多。过去如果违约了或是不签合同就不给车披,通过铁路绑起来,运不了就用卡车运。现在没签合同不给车披,不太像市场,我认为这次柔和处理完全符合市场化,这是好事。

 

对下一步的看法怎么看?这次电价是刚刚确定的。国家确定20%的涨幅,这个幅度弥补前段时间煤炭价格大涨,实际上也是为了2022年签订中长期合约,跟煤炭签订合约也确定了锚定的概念,有了这个,明年基本按照这个数值进行考虑。这样的话煤炭企业用700元签订合同,对应的就是涨20%电价。明年涨不涨?我认为不会涨。因为刚涨了,电价是全系统的工程,还要考虑到用户侧的用电成本,终端制造业的成本增加要慎重,李总理对制造业看得很重,这是中国的立国之本,不允许电力价格玩命上涨,这次是通过努力才涨了。这种情况下刚刚确定的价格方法,不可能再浮动。实际上涨了20%的电价和煤炭的700元实际上是对冲概念,相当于当初的535元的价格。所以,对发电企业来说,应该说保持的原来的运行态势。

 

发电企业也有它的好处。

 

第一,明年电力市场规模扩大,从12月1日,有的是2022年1月1日,要求所有用户全部进市场,之前高耗能进市场,别的没有进。当初的煤电企业70%多进市场,用户只有40%多进市场,两者不对称,导致用户电价跌,亏损得更加厉害。现在所有用户进市场就可以形成真正的价格,中长期协约全面性签订,用年度月度的来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有12个省份今年年底开始要进入到现货。而现货的峰值价格暂时没有封顶,如果发电侧和用户侧签合同的时候,处理得好最高价格就可以拿回来不少作为补贴。澳大利亚有一个机组突然坏了,整个系统缺电,有的机组通过现货涨十倍。中国暂时不会允许涨十倍,但通过现货市场灵活性可以拿到较高价。

 

第二,分时电价是配合涨20%的分时电价。分时电价指的是季度之间的分时,特别是云南、四川这些水电大省,存在一年中的枯水期,枯水期煤电价格高于丰水期。如果订单还不错、运作得好的话,就会比涨20%的效益高一点。月度之间、天之间都有分时电价,如果把握好的话就可以把高峰电价拿到。峰和谷的电价没调之前是1:2.5(全国平均),现在允许3.5甚至到4。这个价差拉大的目的就是为了压低高负荷、节省发电资源,尽量减少供需矛盾,这就是最好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出现极端天气,那天40度,同时启动空调,导致尖峰负荷。尖峰负荷在原来的峰谷差价基础上还可以涨20%甚至25%。因此尖峰负荷如果灵活拉上去又可以赚钱。

 

第三,发电侧角度更欢迎高耗能,高耗能用电比较平稳、波动性小,意味着辅助服务备用小,也就是说给他供电的成本低。但是为了节能减排、为了能源转型和产业转型,一些淘汰的高耗能这次明显要求他的用电价格是高的,而且每个省有一个水准线,达到这个标准可以按照平常的高耗能价格,如果没达到要加价,这是中央规定的。加价幅度不是20%,各地政府都有指导价,有的是涨30%,有的涨40%,这个涨出来的空间也是发电公司的。所以在电力市场过程中发电公司是有利好的。

 

在这种情况下,煤炭也做好准备。这次签订合同要求30万产能的煤炭企业80%全覆盖长协。据我了解,30万规模的煤炭产能覆盖80%可能还缺一点,这种情况下可能签中长期合约会涨涨价,但这是暂时的。今年下半年先进产能快速释放,已经释放2.5亿吨,这2.5亿吨是紧急情况下的紧急释放,今年的缺煤是特殊情况。平常年用电增速不会那么高,疫情开始逐步缓解了,订单也没那么多,用电增速趋于缓解。风电不像今年这样没了,水电也不至于枯水,水电、风电就可以正常发力,没增长那么多的情况下,煤电的需求就不会像今年这么旺盛。再加上现在双控和双碳要求煤电降低比重,同时降低发电量本身。前两年煤电发电量一直都是负增长的,这次的煤炭矿产产能一下子增加这么多,意味着如果明年是正常年份的话,煤炭的供需是相对宽松的,价格就不会大幅往上涨,同时中长期,月度的锚也在。


电价政策展望专家交流第一期就分享到这里,明天和大家分享第二期的内容:

Q1:文件指引的是除进口煤以外,希望长协比例能够百分之百的覆盖。如果考虑30万吨产能煤矿的供给能力,您认为还是有一些小缺口在,您是怎么看未来一年的长协比例执行价格的过程?明年您认为煤炭供给可能持续放得比较宽,会不会带来一些价格往下走的趋势?会不会最终煤炭的价格比长协定得还低?



快车通道:

怎样学习碳领域的相关知识?

CCER 项目减排效益测算系列汇总

锂离子电池系列汇总



在公众号发送以下关键字可以查看相关系列的内容:
国际碳市场
中国碳市场
碳交易
碳资产
碳计量
林业碳汇

碳排放

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案例

ESG

CCER

CCUS

锂电池



电价政策展望专家交流第一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