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自古马上得天下,为何不能马上治天下呢?


汉朝最初阶段,走道家的路(无为而治,行,行黄老之术)这是一个天命的阶段。
长久的战乱形成新的朝代,需要人民自己恢复——与民休息
道家并不提供一个民族的社会秩序与伦理精神的基础
道家经典→不讨论道德价值,不讨论善与恶的区分

这里的“善”诠释:最有效、最好
道德经的圣人与儒家的圣人是有区别的
汉朝最终选择儒家,是需要对人性价值的一种揭示,来做社会的秩序和精神基础

同时,汉武帝达到一个天下长治久安的政治目的
所以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术:儒家的治理方法:以德治国

强调:
天人感应

儒家的学说帮助君王的统治:敬畏天命
天命是在社会生活当中会得到体现的
儒家的天命观在董仲舒的学说当中来的
朝廷的政权以一个更高的主宰对统治者阶层的一种限制——敬畏天命→儒家
对中国历朝历代政治的评价:外儒内法,或者阳儒阴法
法家那套治理术统治术一直被采用
独家不仅仅起到意识形态装饰作用(根基性),起到了稳定的作用
从西汉(汉武帝、郑仲舒)开始,儒家成为中国的道统,其他的学说也会被用但并非正统。
天下虽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是政治框架,政治体制没有被改变(儒家稳定)
儒家论道是从农耕文明的生存方式、人际关系的基础来论
农耕文明是自然村落为单位,首先,建立在亲属制度上(天然),把这种伦理发挥为一种人性的价值(精神层面)

具体体现:
基层组织的宗法社会特征

任何民族都有它自己的政治
政治一方面,它有它的精神价值指向跟整个民族的未来的理想有关
另一方面,任何政治同时是个权力体系
权力的根本牵扯利益(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
儒家的伦理精神和一个国家的政治架构的统一
其实当中一直包含悖论:
孔子确定了中国政治的理想(文人政治)

中国没有纯粹的政治学,在儒家为道统的情况下,中国没有政治学这个领域
所有政治性的问题都用伦理问题的讨论来解决的
当时人为什么能做官呢?
举孝廉
在这个地方公认的孝子
这种人的道德品格是不用怀疑
他可以做官
儒家的这种政治设计,他就是想要完成这样一种理想状态
权力运用者,同时运用他的权力来实现道德价值
权力的行使始终在道德价值当中行使权力
权力是参与利益分配的力量,同时让它道德的运用,如何可能?
但这个民族的历史阶段,就私有制作基础的
因为确实有土地所有者
私有制是一个民族基本的物质利益的存在方式
利益分配的权力机制跟一个民族的政治稳定的道德价值之间有一个分离
两汉经学中国哲学发展的这个阶段
经学是为了对六经的研究寻找到建立典章制度的依据,这些典章制度,建立起来叫礼教
权力的行使者同时是道德上有圣贤品格的人,这件事情取决于偶然性,而非必然
魏晋时期,道家思想盛行:

马上得天下,但不能马上治天下
文人:①证明自己是个贤人,或者孝子,或者在考试中证明自己熟读圣贤之书,对治理国家有道德境界
②策论
问题:
权力和道德
权力是利益体系(征服和被征服,支配和被增支配)
道德价值
两者之间的一个张力始终在

鲁迅

魏晋名士不是出路
它只是个人身体力行
一套道家的思想进步在生活中得到体现
成为一种人格类型
——名士风度
竹林七贤最典著的名士

少数民族文化被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