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共性,提升申论(3道题,1个套路)
有同学问:如何学习才能提高申论,做了很多真题,好像没有提升……
我想说:申论永远不会考原题,但是却有着共性的套路,抓住共性,备考将事半功倍。
今天以三道分析题为例,感受一下如何把握申论题目的共性。
例1:2021年国考副省级第1题
“给定资料1”中说:“这些努力和奋斗所换来的,有形的会老去,无形的却能从此改变小谷村。”请你根据“给定资料1”,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15分)
要求:分析全面,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例2:2022年国考执法卷第2题
根据给定材料2,谈谈“现在撤掉的是‘眼中的柜台’,但我们更要在撤掉‘心中的柜台’上下功夫”这句话的理解。(15 分)
要求:分析全⾯,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例3:2021年江苏申论C卷第2题
给定资料中的划线句说“有形的‘老杨’会老、会变,无形的‘老杨’却因此扎下根来”,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与认识。(15分)
要求:观点正确,分析透彻,篇幅250字左右。
这三道题,其实都是让我们分析两个要素,一是“有形”,二是“无形”。“有形”好理解,就是摸得见、看得着的变化与改进,那么,“无形”是指什么?三道题所讲的“无形”都是一样的内涵,就是思想上的变化。
一、备考如何抓“共性”?
第一,学会“审题”。
判断题型,属于我们系统课中所讲的“阐释型分析题”,核心思维是“分层分析”,三道题的题干都可以分为“有形”&“无形”两个大层面。
第二,掌握“答题框架”。
大家的要点都是材料里来的,写出来似乎都差不多,那么具体差在哪里?高低分区别在哪里?区别在是否能够对要点“有条理、有逻辑”地整合。
阐释型分析题的答题框架:简要解释题干语句 + 分层分析 + 小尾巴。
把这三道题具体套用一下:
例1答案:

例2答案:

例3答案:

反思一下:
自己在做题时,头脑中是否进行了题型判断?是否明白破题的思路?是否有要点的组织框架?
如果没有,说明过去的申论学习,只是在盲目刷题,而没有进行总结。那么,你遇到的每一道题,都将是一道新题,坐在考场上依然是内心茫然。
因此,建议各位备考的同学,你的备考应该达到这样一种程度,即拿到一道申论题,可以感受到这道题与之前做过的某道题很相似,从而快速的理清答题思路。
2021年考察的“有形”与“无形”,延伸到2022年国考执法卷,略微调整表面形式,便形成了“眼中的柜台”与“心中的柜台”这样一道“新”题。也许,今年再换个其他的话题,依然可以考察。
二、易犯错误
在作答中,部分同学容易机械化理解“无形”,认为“无形”就仅仅指思维,其他一切可以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都得归到“有形”之中。看一位同学的作答实例:

改正思维:
一是理解工作的逻辑,无形的思维改变也不是凭空变化的,必须有一定的措施,所以改进的措施要归类到“无形”的层面之下。
二是把握材料的层次,例1中,材料段落7第一句话承上启下,将材料分为了“有形”与“无形”两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