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 簡評

2022-03-06 16:41 作者:軒然冉冉紫陳  | 我要投稿


「你今天掛逼了嗎?」

    如果你接触过现在的网路世界,或许有听过所谓的三和大神,「你今天挂逼了吗?」这句话就是三和青年们彼此之间的用语,意思是遇到了特别困难的情况,小至身无分文需要做日结,不然就得露宿街头,大至身亡,但大多数是指身无分文又无事可做的状态,进入「挂逼」状态时,三和青年们常会选择购买商品,那些商品被称为「挂逼某物」,如台币二十五元(五块)一碗的「挂逼面」(清汤面),三块台币一支的「挂逼烟」(「红双喜」牌),十块钱(两块)两公升的「挂逼水」(也叫「大水」,一般为「清蓝」牌),七十五元一晚的「挂逼床位」等。前些年日本NHK拍摄了一部纪录片《三和人才市场: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这一群体进一步为公众熟知,他们低慾望、低努力的生活态度被戏称为大神,然而在网路上对于三和青年的谩骂讥讽,却让我们远离三和人群的真实样貌,因此透过田丰与林凯玄所着的《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一书,或许可以给读这更加清晰的样貌,进而理解它们的处境。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景乐新村的海新信人力资源市场附近,聚集着一群来自农村的农民工子弟。因该区域最大的人力资源公司,即三和人力资源公司而被称作三和青年,他们居无定所,多从事以日结算薪资的临时工,号称「做一天可以玩三天」。这些打工者有的甚至没有身份证、身负债务、与家人鲜有来往。有的打工者因失去身份证无法购票,甚至无法离开三和地区;有的打工者则因长期身处极端贫苦而散漫的环境无法重新融入主流社会,不再主动离开。


    对三和青年们有简单的认识之后,再来看看他们是如何形成的。由于深圳不同于北京、上海、广州这样是拥有长期历史的城市,居民对外地人群的排外性较弱,同时,作为改革开放下形成的新兴都市(改开实验地点),建设城市的人口往往来自外地,因此也给了深圳更加开放、自由、包容的城市性格,虽然近年来政府进行腾笼换鸟政策,尝试改变深圳产业结构,但是原先缺乏的基本劳动人口仍然得由经外来人口来弥补。他们或许能够融入城市生活,如若不能他们会成为甚么呢?在深圳经济发展背景之下,本文讨论的课题就逐渐出现在三和地区,这些无法融入社会的90后、00后的年轻人,尝试以低成本的方式生活在此。不同于上一代农民工选择高强度、高工时、高劳力、工资低、劳动保障低的工作,以及劳动环境差的工作。这一代的年轻人反而具有反抗意识,会主动维权,但他们也遇到跟上一辈相同的困境,即缺乏自我保护的手段,因此他们往往会选择躺平,也就是混吃等死。如同三和青年在访谈中常言,他们不想工作的行为是为了不被剥削、被苛扣工资,以及被非人化对待,也就是说他们不想成为流水线上可以随时替换的零件。

    因此他们选择一种工作模式来解决生活问题,那就是前文所提及的「日结」。我们可以将日结理解为三和青年与三和社会生态的利益平衡点,可以看做多方力量互相博弈,一是对企业来说,日结使企业可以选择低薪酬、社保等成本招聘员工,同时对于阶段性缺工的企业创造灵活请人的机会,有点像台湾农业社会的短期工,或陕甘地区的麦客;二是中介人士,对他们而言日结为他们提供经常性求职需求的劳动力供给市场,此外他们经常将引介工作时避重就轻,夸大工作好处;三是三和青年日结可以提供他们工作时间较为灵活的工作机会,并且能在岗位上有更大的选择空间,除了正常地提供劳动力外,少部分也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掂轻怕重、消极怠工,或是直接拿钱跑路。

    为了推广阅读率我就不再介绍他们,不过本书还详述许多三和地区人群的生活切面,诸如二手衣物的摊位大妈的彼此竞争、三和青年夜间的彩票与小赌生活(其中包含各色人群值得一读)、农村来的业务青少年在此担任仲介想要赚取第一桶金、商店老板与三和青年的交关等等,这些鲜活的身影都被作者的白描所捕捉,而他们都是环绕着那个群体产生的:


「他們,就是三和青年。

他們曾經懷揣著夢想,卻在城市迷失。」

---------------------------------------------------------

有點像書評的部分

你今天掛逼了嗎?

本書作為一本質性研究,主要是由社會學教授田豐與學生林凱玄兩人共同完成,田野期間林凱玄與田教授兩人不斷保持高頻聯繫,在許多的夜裡將日間觀察事物轉換成文字,透過微信傳遞,再經由田教授提出一些需要分析與觀察的事物。林凱玄把自身投入三和市場當中與裡面的人群密切互動,才能獲得長時段,或極少數人才能看見到的社會現象。而回到諸多研究個案中,能看到他們或多或少曾經懷抱夢想,但又卻被環境與自身慾望所限制,才陷入今日的情形,他們豈不懷歸?


豈不懷歸?三和青年的出路

不同於人類學的民族誌,作為一本社會學的質性研究,本書作者還是在結尾處略點出改善社會結構現況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教育。從目前的調研結果來看,三和地區成為典型意義上貧民窟的概率幾乎為零,由於三和青年本身就是中國在社會結構劇烈變化所產生的人群,雖然說他們本身是選擇從事上一代人流水線生活與城市需要的基本人力之間的低端勞動力產業,但他們卻沒辦法產生代際交換,也就是他們在深圳地區不會有小孩,也不會有違章聚落的產生,因此他們的出現或許只是制度與社會經濟劇烈變動下的產物,那麼為了避免他們的產生,就必需提高農村孩子的知識水準,全方面的教育改革,不論是義務教育,還是技職教育,都必須有辦法提供未來的三和青年主動改變自身命運的動力與改變人生軌跡的意志。


寫在後面的話

本書第一作者田豐用寫在前面的話,代替前言或導論,這樣無理頭的用法,無不是回應本書的本質,透過白描的手法講述這類在高速發展國家之下,落入細縫的人們。因此我也想用這樣的樸實的文字講述我對學科的看法,尤其是與本書有關的學科,即人類學與社會學。


人類學與社會學在民族誌,或所謂質性調查下的文本,據我個人的理解有兩種較為顯著的特色,人類學會比較偏向全景式的觀察,乃至於後來學派的主動參與不同文化的實踐過程,或將文化置入不同理論的框架下討論,或以當人的視角詮釋這些文化。社會學則會著重結構下帶來的壓迫,權力不對等的問題,討論人是如何被更大的框架所影響,進而給出何以作出該行為的解釋。而兩者之間的方法論往往是可以混用的,所以基本上現在好的社會科學研究,比較少是只有單一學門的角度來看問題,較常見是各種領域的借用。但社會學與人類學在質性研究之後,卻會給出不太一樣的結果。這點就我個人在文化人類學討論課上的觀察,當助教論即香港重慶大廈的社會結構轉移向廣州,以及中國在非洲建設的案例,反而使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更加邊緣,他當時舉黑人在當地遭遇的不平等對待(這部分有待調查,因為如果犯法,卻被褒獎成反極權英雄,那也只是服膺西方自由話語權的圈套),總之,他對中國進入非洲建設的觀點還停留在十九世紀西方列強非洲大獵的印象,而忽視基礎建設的建立,是真的有辦法改變身處世界邊緣國家內部的社會結構,至少能夠一定程度打擊買辦社會下對百姓的剝削。回到香港與廣州的案例,人類學家似乎很想要凝聚出當下文化的獨特性(這也可能是民族誌帶給筆者閱度上的錯覺),而非設法改變研究對象的社會結構;反觀社會學著作,他反而容易出現對於現階段不平等地抨擊,所以粗略來講,社會學研究不該是終點,反而是一個嘗是改善的起點。


本不該出現的話(後記)

大二下就這樣在緊鑼密鼓的課程下開始了,感覺人是在往上走了,我猜啦(畢竟只要進步空間大,怎樣都算進步),這本社會學白描質性調查是我在寒假前讀完的書籍,當時其實就有想要把本書的一些閱讀看法寫成一篇短文,以回應那些明明身在台大,還在抱怨自己過得不夠好的人,或許他們真的該走出這個鬼地方?去經歷社會的毒打。奈何人總愛蹉跎,但因為一些契機,於是乎就打算今日完成他了,順便當作開學一個月後的紀念文。

此外,工夫在詩外是我這學期的目標。

不過本文的性質不太像是學術評論,比較像是科普文章,畢竟這類領域只是我的興趣,而非專精的內容,所以較難捋出完整的知識系譜,以及其他相關研究的比較,不過聽說黃克先的《危殆生活:無家者的社會世界與幫助網絡》很不錯,可以花時間看看。

真正的後記

俺的清代台灣開發史、近代中國社會文化史、中國史二的指閱還沒有進度,哭啊,我真的寫不完啦!!!!

累哇歷史2022.2.20 台北城南 雨 (天氣有夠冷)前半部分 完成日期

累哇歷史2022.3.6 台北城南 無雨 (最近有點回暖了) 


參考資料:

田豐、林凱玄,《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北京:海豚出版社,2020)

保羅•威利斯著,秘舒、凌旻華譯,《學做工:勞工子弟何以接繼父業?

》(台北:麥田出版,2018),李明璁導讀。


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 簡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