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杨宁】1.孔子文学理论 1(逐字稿)
接下来我们就进入到孔子的文学理论当中去。我在这里比较强调一点,我们在学习今后,包括我们今后在学习任何一个人的文学理论的观点的时候,都要有一个意识,就是任何一个人的理论观点都是有他的针对性的,所以在学习他的观点,学习他的文论主张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了解他是针对谁说的,他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下说的,你才能知道文论的观点它的背后的核心意义是什么。
我们首先来看一看,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我们要了解孔子,首先要了解孔子诗教的文化背景。当然在这个里边我们首先要对孔子简单的进行一些介绍,但是作为中文系的同学,我相信大家已经在之前大一到大三的课程当中,大部分都已经接触到了孔子的相关的基本介绍,孔子姓谁,名谁等等,他的出生地等等一系列的。我在这里边要强调一点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第一讲要从孔子开始讲起?一般认为老子是要早于孔子的,因为我们有一个很明显的证据,《史记》当中有一记载有人认为是孔子向老聃问礼这样的一个故事。但是后来这样一个观点就是在上世纪古史辨派基本否认这样观点,他们认为,如果大家了解的话,以顾颉刚为代表的上世纪的古史辨,他们有一种观点,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老子的成熟年代基本是在庄子之后,甚至是在战国末期。当然了,这样的一些观点近年来,后来又被推翻了。当然,关于孔子跟老子之间的关系,《史记》当中虽然有记载孔子向老聃问礼这样的一个故事,但是孔子事实上见没见过老子,这件事情还一直在学术界存疑。因为《论语》这本书当中一直没有记载这件事情。因为如果说孔子真的拜访过老子的话,《论语》当中不可能不记录这样一个重要事件。当然也不是说一点没有,在《论语》当中有这么一句话,《论语》述而篇有这么一句话叫做“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那么这个意思就是什呢么?我只阐述前人的思想,但是我却不够不去创作,所谓的“述而不作”,对吧?“信而好古”,就是以信的态度去追随、爱好、喜好古代文化。最后这句话就很有意思,“窃比于我老彭”,那我觉得我自己可以同一个叫老彭的人可以相比了。接下来关于学术界就对于这句话当中就有一个,这个老彭指的是谁?就有这么一个问题。有人说指的是老子和彭祖这两个人。也有人说这指的是老子,因为老子出生于彭城,所以说孔子将他称为老彭。后来也有人经过详细的考证就指出来“老聃”,这个“聃”字和“彭”字在当时的方言当中读音是一样的,所以老彭就是老聃,而老聃就是老子。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你不用管孔子到底见没见过老子,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来,孔子对老子是相当敬重的。
那么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现在基本如果是认定了老子早于孔子,首先应该从老子的理论文学理论讲起,为什么首先从孔子的理论讲起?我在这里要强调一下,孔子的理论是具有非常的重要的,是非常重要的,它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中国整个古代文学理论的一个起点,是一个逻辑的原点。你只有理解了孔子的文学理论,你才能够理解后面的很多的中国古代文论当中的诸多的概念命题。所以在这里面我想以孔子的文学理论开篇,是没有任何的疑义的,是可以的。从历史上,我们不敢说它就一定是起点,但至少从实际上来讲,从逻辑上来讲,它应该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原点。
在这里,我也要说一句题外话,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孔子应该,也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老子不可能比孔子更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观点?因为认为孔子应该是早的,老子应该是在后面的。为什么有这样?因为他们认为,他们看到老子的书当中哲学的辩证法思想极强,于是他们就觉得按照历史的发展的规律来看,显然肯定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哲学思辨程度由弱到强的这样一个规矩来,老子应该是在孔子之后的。但是这样的一种思想在我看来也未必是合适。为什么呢?老子的思想虽然具有非常极高的哲学品质,思辨性极强,但并不意味着《论语》里面没有极高的哲学品质。所以说,在这个过程当中,那些认为老子应该晚于孔子的人,可能没有看到《论语》里面已经具备了极高的哲学品质。
所以接下来我们带着这样的一个理解,我们来去看孔子的文艺理论,以及他诗教的一个文化背景问题。当然在这个里面,我首先,本来一般来讲,我在上节课就关于课程说明的时候,我没有给大家列太多的参考书。为什么?因为我想在每节课的时候给大家列一些参考书目。那么首先,既然第一节课涉及到了孔子的文学理论,我们就来说孔子的文学理论的一些参考书。当然大家当然都知道,孔子的文学理论主要存在于哪本书呢?《论语》当中。孔子述而不作,所以他基本上我们现在能够找到的确定的,就是能够代表孔子言论思想的主要就是《论语》。当然后来,大家如果对文献学稍微了解,在曾经上海博物馆有一个关于孔子的战国时期的竹简,挖掘出了一个战国竹简,我们经常管它叫,简称叫做上博简。上博简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发现,里边第一篇就叫做孔子诗论。孔子诗论要不要讲?当然,如果目前学术界认为,就是孔子诗论也是能够代表孔子的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的著作,但是在我们这学期的课当中不讲。为什么呢?目前关于上伯检的真伪性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疑问的。有人认为比如盗墓者是伪作的。当然目前我个人也是跟整个学术界的观点是一样的,觉得包括像孔子诗论,像上博简,基本的应该是真的,包括大家如果了解的话,清华简、上博简应该都是真的。但是为了避免很多的争议问题,所以孔子诗论我们先不讲。
我们主要的是以《论语》为主,这就涉及到接下来我们要说的,既然我们要读《论语》,我们《论语》的有哪些参考书目?《论语》的阅读参考书。作为中文系的同学,首先我觉得大家,你要想读《论语》,从入门开始,从简到难开始,首先你要读的是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当然也有人认为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写的不怎么样,但是我觉得目前可以说是大家都比较公认的,虽然他们这本书没有什么太多的新意,但是它是一个较为规范的入门的读书。而且作为在座的中文系的同学来讲,你应该是从高中时候就已经开始看过这本书。当然了,如果有同学如果还没有看过,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是必看的。当然,如果说进一步进阶的著作,大家如果了解的话,可以看一下何晏的《论语集解》。这本书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关于《论语》的一个注本,它保存了汉魏的很多的经师的代表性的关于《论语》的观点,非常有参考价值。后来北宋的时候,邢昺又为它作书,辅助于理解,非常好。这是《论语集解》,这是稍微的进阶一点的书目。除此之外,如果大家还有空余的话,我觉得这本书也是大家需要准备的,就是什么呢?朱熹的《论语集注》。那当然了,如果大家看的话,就是看中华书局版本的,就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这本书,作为所有的文史哲专业的同学,一定要是必看。这本书,我觉得应该,作为各位同学是要每个字每个字认真看的。并且如果你想了解的更深刻,可以同时参考朱熹的《四书或问》,《朱子语类》当中关于《论语》的部分的内容,那么这样的话会帮助你对于朱熹对于《论语》的解读。虽然也有很多的争议性的问题,但是它基本上可以是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关键是它最大的问题,它影响极大。所以大家有空,这本书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了,除此之外,黄式三的《论语后案》,这是清代的一个著名的学者。《论语后案》的好处是什么?他完整的收录刚才我说的何晏的《论语集解》和朱子的《论语集注》,他把这两者都给它收集到一块去了。这样的话,就可以感觉你要想买这一本书,基本上前两本书都能够看得到。
当然,如果你要是再稍微的想要对《论语》有更深入的了解的话,推荐大家看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这是清代的研究《论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代表作。当然它有很多的较为繁琐的比较考据,但是深入研究你是必要读的,而且是现代以前可以说学术界公认的比较好《论语》的注本。刘宝楠先生可以说是家学非常深厚,他曾经主持过广陵书院。而且有趣的,特别有趣的是刘宝楠你去看清史稿,当中对刘宝楠有这样一个记载很有意思。他最初治学的时候,他的兴趣是在《诗经》和《周礼》上。后来有一次他和当时的几位知名的学者一起约到一起,说我们每个人专治一经,然后就开始抽,抽签抓阄。结果呢,他打开自己抽选的题目,一看是《论语》,于是就开始研究《论语》。但是没有想到,研究《论语》之后也成为了一个大家,可见刘宝楠的专业学术功底之深厚。好,这是关于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当然如果大家学的还不够,关于《论语》的学习还是不够的话,推荐大家看程树德的《论语集释》。这本书考据要比刘宝楠更加的繁琐,引证的材料更加丰富。如果不是深入研究,建议你不要去看。而且这本书如果大家去看,中华书局已经把它出版出来,它是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当中的一种。据说,我看到的材料说这本书当中所引用的书目,关于《论语集释》当中引用的书目有600多种,一整个140万字,可以说是从汉到清比较详尽的资料。而且程树德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可以说是写于抗日战争时期,他可以说是在困病当中写成的这本书,非常是难能可贵。所以如果你要是从《论语集释》的角度去入门,或者理解《论语》,显然是非常的,对你的理解,是对你《论语》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如果再有了解的话,推荐大家可以看看杨树达先生的《论语疏证》。为什么要说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比较特别,它特别强调的是什么?就是考证。而且它往往是《论语》的前后文相互考证,或者是先秦的一些古书的相关内容,与《论语》当中各章的互证。当然,如果深入研究,尤其是做古汉语研究的话,会觉得非常有收获,但如果入门,你恐怕很难有体会。
当然,除此之外,比如我再举几个例子,这几个例子就不建议大家入门读,但是也都是大家有空去可以看一看。一个是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他这本书可以说是力求还原,把孔子作为一个正常人来去呈现他,所以在解释上,在《论语》的解释上就比较变通。除此之外,还有大家比如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李泽厚的《论语今读》。但是后面这几本书,我现在后面列的这三本书,大家一定要知道它不是,建议大家一定要在先读完前面几本书的基础上,再去读后面这几本书。因为它的解释有的时候并不能代表学术界的基本的共识。所以有的时候,读书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注意,有的时候你先读哪本,后读哪本就很重要,如果你先读了一些旁门左道的东西,接下来你就有些观念在你的脑海当中一旦建立起来,你就很难再跳脱出来,所以一定要入门,要从正的开始。最简单的还是就是从《论语译注》,杨伯峻《论语译注》开始。好,这是关于参考书的情况。
接下来我们来说孔子所面临的文化背景。接下来我们来说一下,还是孔子诗教的文化背景。关于孔子诗教文化背景,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个问题,孔子当时面临的一个社会情况是什么?你只要理解了孔子当时面临的一个社会基本情况是什么,你才能够理解孔子为什么会提出关于诗教这样一个理论。那么孔子面临的情况是什么?很简单,大家都知道,就是四个字,礼崩乐坏,礼坏乐崩。这个情境可以说是所有的先秦诸子的一个共同的处境。那么礼坏乐崩具体而言,它的一个基本的特征是什么?简言之,礼乐文化流于形式。什么叫做礼乐文化流于形式?就是从周代建立起来的,周公制礼作乐建立起来的第一整套的礼乐文化,它不再鲜活,它不再真诚。那么这个社会上就会形成了两种人,一种人就是他人欲横流,他非常真实,但是这个人不道德,就是他想什么他就直接去做。另外一种人,就是他很道德,但是他不真实,这种人就很虚伪。这两种人的出现,就会导致这样当时的社会情况呈现出来一个整体状况,就是礼坏乐风。当然面对这种情况,孔子肯定要怎么样?要拯救这种社会情况,那么孔子就发起了他的拯救。
孔子拯救社会的方式基本上就两个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是一体两面的,一个是复古,一个开新。所谓的复古,就是要回到周礼,不单是要回到周礼当中的每一个细节,而且要恢复到周公制礼作乐时候那个伟大的精神实质。他所谓的复古,简单而言,它是形式上的复古。而他所谓的开新,应该是指的是什么上的开新?应该是指的精神上的开新。所以在孔子拯救社会的方式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他特别强调两个方面,一个是外在形式,一个是内在精神的两者是否能够恰如其分的统一到一起。这是孔子面临的社会情况,导致他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那恰恰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孔子开始提出了他的观点。当然我们从《论语》当中很多地方都能找到这一点。当然里边我说一句题外话,就是有的时候很多同学就会,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假设孔子突然间穿越了,孔子活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看我们天天用电脑手机这样的一个生活,那孔子在今天这个时代会不会批判我们这种用电脑、用手机天天的借助工具理性来完成自我的,填补内心的空虚的这种方式?会不会批评我们现在生活当中的这种物质生存呢?我觉得是不会的。不会,他绝对不会批判我们现在用电脑、用手机的这种现象,他不会说电脑手机就要扔掉。孔子的所做的一切的方式是在现实的物质生活的基础之上,告诉我们如何建构精神生活,就是他不是简单的认为手机、电脑这些东西不重要,而是说你用了这些东西之后,怎么样才能够充实好你自己的生活,而同时这种生活又跟整个中国文化,或者传统的文化精神有着内在的统一性,这是孔子所要做的。这是我们关于孔子的社会文化背景。
如果大家了解了孔子的这种社会文化背景的话,接下来我们再去看孔子的文学理论,你就会知道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文学理论的相关的内容。首先我们看,既然这礼坏乐崩,导致礼乐文化流于形式,形式和精神发生了分裂,那么在探讨问题的时候,孔子首先要解决就是文艺的内容与形式关系。关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关系也有很多重要的概念,希望大家在做笔记,记住。
第一个叫做“文质彬彬”。文质彬彬出自于《论语》当中的《论语》雍也这篇,原文当中说的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然后君子”。什么意思呢?翻译过来。“质胜文”,那么这里边就有几个重要的概念。一个叫做“质”,“质”指的是什么?人的内在品格。而“文”就稍微的偏外在一点,指的是人的外在仪表。“质胜文则野”,“野”指的是粗鄙。如果一个人的内在品格超过了胜过了他的外,内在的方面胜过了他的外在仪表,他就会显得比较粗鄙。“文胜质则史”,如果他的外在仪表超过了他的内在品格,他就会显得比较的虚浮。文质彬彬,“彬彬”在这里边,我们现在当中有一句话,我经常说这个人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给人感觉就像是什么,好像这个人很斯文。而事实上来讲,在原意,“文质彬彬”的意思就是人的内在品格和他的外在仪表相表现得非常恰当,这样的人才能够成为叫做君子。接下来里面,我们简单而言,我们就要对一个重要的概念进行解释,因为“文质彬彬”似乎在这句话当中体现的很重要,它是一个成为君子的一个重要的表现的基本形态。就是你怎么能够标志你成为君子?你必须要做到文质彬彬。
关于“文质彬彬”的解读,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去理解。首先它指的是什么?指的是一个人,你既要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又要有“礼”的外在文饰,内在品格与外在。那么进而言之,他要求的是什么?他要求的是人的外在仪表与内在品格要相互,要兼美,要同样都很重要,要配合得非常恰当。如果我们再去把这个问题稍微抽象化一点,我们会发现“质”指的是内容。而“文”指的是什么?是形式。接下来放到文学作品当中,“文质彬彬”指的就是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的统一。这是关于“文质彬彬”的一个理解。
在这个里面,我要给大家稍微的进一步的对它进行一下解读。为什么?因为刚才我这个解读当中,大家要注意,我解读有些缺陷,可能刚才我在解读的时候,大家有同学可能也都听出来了。当我在说“质”指的是人的内在品格。品格,内在品格给人感觉是非常好的东西,至少它是一种精神性的、有道德感的一些东西。外在仪表就是外在的装饰,你的穿衣打扮,你的谈吐气质。接下来,人的内在品格与外在品格,我们再看原话,“质胜文则野”,“野”是粗鄙的意思,这个在历朝历代几乎没有任何的争议。那么问题来了,一个人的内在品格如果超过他的外在仪表,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内在品格特别好,外在仪表不够的话,怎么就会显得粗鄙呢?显然这个时候我们对于“质”这个概念的理解稍微的有点偏差。“质”可能未必是这么简单的指的是好的东西。
所以我们首先提出第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质”有无善恶的问题,“质”是不是一定是好的东西?在这里面,我们首先强调了,“质”不是一定指的是好,它代表的就是你内心当中的一个内容的呈现。简单而言,“质”它是一种直接性思想的呈现,思想的直接性呈现。而“文”在这里面,它特别强调的是什么?是一种间接性。换句话讲,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肯定要表达我们的诉求,表达我们愿望,表达我们理想。但是“质”的这种表达方式,直接性的表达方式,就是我不经过一个别的外物去表达我自己,我不经由一个他者去表达我自己,这是我们对于“质”的一个理解。不经由他者表现的自己,这就是“质”。而“文”指的是什么?这个是强调的是一种中介性。什么叫做中介性?就是我自己的内在,我是不能够自己表现自己的。比如一个艺术家,当他在表达他的艺术诉求的时候,他是把他的艺术诉求放置在一个艺术作品上,把他的自我从某一个层面对象化,然后让这个作品,经过这个对象化的作品把自我展现出来。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特别强调的是什么?就是人的内在气质是经由一个中介者传达出来的,文强调的是中介性。所以按照我们有些教材当中的理解,就是说如果把“质”仅仅简单地理解为内在品格,“文”仅仅理解为外在仪表还是不够。我们要把“质”理解为一种直接性的表达方式,“文”理解为一种间接性的表达关系方式。在这个时候文质关系就比较清明,就清楚了。
为什么呢?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文质彬彬?他就强调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在质中要展现真实的自我,要真实地显现自我。但是对不起,你真实的自我的展现要经由一个中介反应折射出来,或者我们说的再稍微的学术化一点,再复杂化一点,哲学化一点,就是真实的自我的显现必须是经由一个我们所不是的他者所呈现和折射出来。所以你会发现其实也就呈现了为什么文的一个特点。我们经常说中国古代的诗歌经常要呈现出意象,我要表达思想感情,我们不能直接说我的思想感情,我要给它呈现出一系列的意象。这些意象东西是什么?这些意象就是一个个的中介,也恰恰是这些中介的呈现,导致我们的思想表达不是那么的直接,不是那么的露骨,恰恰有一种含蓄内敛的感觉。而这个过程当中,或许文学、艺术,那个文学性就呈现出来了。大家就要知道这样一个问题。这是我们关于质的问题。
进而言之,我们再去探讨一个问题,探讨一个问题,就是文质的轻重关系问题。“文质彬彬”一看应该说是文质并重,两者都非常重要。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觉得,如果我们把“质”比喻为直接性,“文”比喻为间接性,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去理解的话,你会发现哪个更为重要,或者在孔子面对的时代当中,哪个更为重要呢?从某种程度上讲,相比之下,或许“文”更为重要。因为乍一看,就是我们好像觉得孔子更多强调的是内在,强调的思想性,但事实上来讲,孔子特别强调的是形式的恰当性。比如我饿了,我想吃东西。那么我饿了,想吃东西,这个东西它本身无所谓善恶。但问题是你之所以做得好,做得坏,关键在于你以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出来。比如我饿了,想吃东西,我看见别的人桌子上,你宿舍的同学这桌子上有苹果,我直接抢过来,这个行为本身,这个表现方式那就是恶的,或者是不太好的。所以关键饿了想吃东西,这个质,直接性的质,这个自我本身的这种诉求,内在的欲望没有问题,但是关键在于文。文的这种间接性的中介形式是否恰当,直接决定了到最后君子的成德与否,君子的整体精神风貌的呈现。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要理解文质轻重关系,什么东西可能更重要呢?文很重要。因为文,它意味着什么?一种要表达真实自我的一种恰当形式。好,如果你理解了这一点,你可能就对我们之前说的“文质彬彬”概念有了更好的、更深入的理解。
接下来我们来说下一个概念,还是关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关系。讲的是什么?尽善尽美。尽善尽美源出自于哪呢?《论语》的八佾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那好,它这里边举了两种音乐,一个是韶乐,一个是武乐。那么韶,为什么他这里边提到这两个音乐呢?显然两种音乐不太一样。韶乐,在孔子看来,韶乐的内容是比较,内容和形式都是比较完善的,因为它既尽美,又尽善。而谓武,虽然尽美,但是它不没有不够完善。为什么?因为武乐更多的是歌颂武王伐纣的,所以它内容上不够完善,虽然更美。如果我们通过这个句话的比较,“尽美矣,又尽善也”,“尽美矣,未尽善也”,恐怕是达到善更加容易,还是达到美更加容易呢?显然,达到美似乎更加容易,而善似乎更难。而为什么善更加难?善指的是孔子仁政德治以及仁义礼乐为中心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
所以在尽善尽美的观念主张,他的一个核心主张,我们要理解他依旧强调是内容、形式并重。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特别强调的是什么?提倡的是一种美善并重,形式和内容相互统一的这样的一种思想观念。从艺术上看,它提倡的是一种雅正中和之美。这就是关于尽善尽美,依旧是探讨的是形式与内容。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也提出来了美指的是形式的话,如果说美指的是形式,那么善指的是内容的话,可见在这个过程当中,哪个,美跟善?善是很难达到的,善是很重要的,善是核心,或者说内容是核心。这一观点又跟他的“文质彬彬”两者之间的关系又形成了一种对照关系。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在文艺内容与形式关系当中,孔子又提出了什么样的概念呢?叫做辞达问题。孔子本人是非常重视表达技巧。孔子对表达技巧的重视有很多地方我们可以看到。比如《礼记》当中引用了孔子当中话说过一句话,叫做“情欲信,辞欲巧”,也就意味着你的思想、语言表达一定要有高超的技巧才到位。同时特别在《左传》当中,又引用孔子的话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但是这种对于表达技巧的强调,虽然很重要,但是孔子又主张不能过分的修饰。比如《论语》卫灵公当中,这就涉及到我们这节课说的一个概念,就是叫做辞达,辞达而已矣。辞达就指的是文学作品只要能够准确的,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作品的内容就够了,不必增加太多与内容无关的文饰。为什么?其实还是很重要,就是文,文质关系当中这个文表达不在于,表达的目的是为质服务的,但是表达的目的并不要超过于这个中心,就是说你的思想内容的表达,你的外在形式的表达,最终是要为内容服务的。如果你的思想表达太多、太复杂,以至于它太过厚重,在理解的过程当中它超过了对于内容的理解,在这个过程当中就会出现问题。《论语》当中有这么一个非常著名的一句话,叫做“巧言令色,鲜矣仁”。可见孔子是,一方面虽然重视表达技巧,但这种对于表达技巧的重视一定是以思想内容为统领的。如果不能够表达出核心的思想内容,那显然,孔子思想对于表达的技巧重视有过分之嫌。这是我们关于孔子内容与形式方面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稍微的回顾一下。我们第一个部分特别强调的是什么呢?孔子的论述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与形式关系,这部分第一个就是文质彬彬。文质彬彬这是一个重要的名词解释,期末考试要考。那么文质彬彬,当中一方面它背后简而言之就是内容与形式关系问题。但是内容与形式关系当中这个里边有一个很重要,就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搭配,质更多强调的是直接性,文更多强调间接性。第二个,尽善尽美。在这个里面,善很重要,美相对来讲可以说是为善进行服务的。第三个,辞达。这三个方面共同体现出了孔子对于文学艺术内容与形式关系的一个探讨。而内容与形式关系就是我们文学理论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命题。好,关于内容与形式关系,我们就先讲这么多。
接下来我们来看孔子,刚才我们说的是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接下来我们来看孔子的论文艺与政治与道德之间的关系,这个是孔子诗教的一个非常重要内容。首先第一个就是孔子论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论语》当中有说过这么一句话,非常有名。第八章,泰伯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句话的核心是什么?孔子看到了诗的教化作用。什么叫做兴于诗?他认为修身要首先从学《诗经》开始。大家要,基本知识都知道,所谓的诗指的是不是诗歌,而是《诗经》,兴于诗。立于礼指的是什么?虽然要从学诗开始,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要遵守很多日常生活的礼仪规范。接下来成于乐,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最后完成,还要通过音乐的陶染。当然这个乐不是一般的乐,不是刚才我们说的武乐,而是更多的是沁透了人的精神的一种先王的雅乐。
这个里面你可以看到,从诗开始,从乐结束,可以从《诗经》的掌握,到各种礼义的约定,从感性认识进入到理性认识,最后立身行事,可以说是体现出了一种诗教传统。这个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诗经》最开始是入门的,但是你会发现我们学诗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审美,而是为了立身。这是我们可以看出来孔子对于诗歌道德修养的,《诗经》的道德修养意义的价值的一个认识。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认识,就是《诗经》为中国传统所塑造的,与其说是一种“诗艺”传统,不如是一种“诗教”传统。
为什么说《诗经》它被重在诗教?跟我们课堂刚开始强调的有关系,为什么孔子那么强调的诗教,还是跟刚才我们要强调的,这跟孔子所面临的时代有关系,因为他面临的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诗教很重要。当然也会遇到一个问题,你既然要教化就教化嘛,你为什么要通过《诗经》,尤其是通过《诗经》这样的一个艺术作品来去进行教化呢?很简单,因为大家如果有经验的话,就知道诗歌本身与生俱来,《诗经》经常会有一种什么性?诗歌具有文学性,而这种文学性经常会导致使人陶醉,而这些东西恰恰是正人君子要警惕的。比如今天的一些很多家长严格控制孩子课外阅读,不让他读一些乱七八糟的作品。为什么?尤其是不愿意让他们接触太多的这些口水的诗歌、流行歌曲。为什么?因为他生怕孩子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养成一种多愁善感,狂放不羁的性格。所以你要知道,诗教绝对不是要培养一个人成为海子、顾城这样的朦胧诗这样的人,他想培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具有道德楷模式的诗人,是西装革履的人,是规规矩矩的人,也就是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中最不像诗人的诗人,这才是诗教的一个核心。那么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就是说他虽然从学诗开始入门,但对不起你学诗,不要走向多愁,不要走偏门,不要多愁善感,不要太过浪漫主义。要走向什么?要走向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的基本的道德教化的一个传统,道德教化过程当中,这个才是诗教的一个重要的核心。
好,接下来我们再看《论语》是如何,孔子是如何论述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他就说过这么一句话,《论语》的子路篇有这么一句话,叫做什么呢?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这意思是什么呢?诵诗三百,如果孔子说读《诗经》三百篇,授之以政,交给他政事,不达,却办不通。使于四方,如果派他出使国,出使外国,不能专对,又不能独立应对,虽多,亦奚以为?虽然读的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要知道他特别体现出了什么?就是当时人们在政治、外交活动当中《诗经》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或者说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为了体现一定的礼节,都要借助赋诗来呈现。所以《论语》当中就有这么一句话,叫做“不学诗,无以言”,这个背后他想传达的是什么意思?就是通过学习《诗经》,可以加强一些言辞的应对和表达能力。因为《诗》指专指的是《诗经》。在春秋时代,《诗经》可不仅仅被看作是一个政治教科书,而且在社会交往当中,甚至是在社会的外交的行为当中,经常会被引用,甚至吟诵《诗经》当中的诗句来对答,甚至经常会有吟诵《诗经》不当导致战争的这种情况。所以就会导致的什么?他会特别强调的是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关系,确切的说就是《诗经》为政治服务的这样一个关系。
关键到这儿,我们可以再去进一步追问一个问题,“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凭什么这么说?如果我们穿越到孔子的时代,我们就是不信邪,对吧?我就一句诗都不肯学,又会怎么样?难道我还说不了话了吗?这个时候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个问题扯的稍微远一点。在我小时候,有的时候,在我上初中的时候,特别爱看故事,有时候会看早年的,特别早的一个版本的外国小说。看的多了,有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些特别奇怪的规律,比如在俄国的小说里边,或者还有在英国的小说里面,作家本来是俄国人,英国人,你会发现在一些对话的后面,语言的对话后面经常会有一个注释,而找到这个注释,往往都有同样的一句话,叫做原文为法语。那这个时候我就会稍微的有一些疑问,英国人和英国人讲话,俄国人和俄国人讲话,你为什么还要用法语?后来大家渐渐的,你就会明白一个道理。当时法语是上流社会的一个通行语言,是一个透透处处透着高贵的语言。所以作为本土语言的英语和俄语都是下里巴人讲的,弥漫着市井气息,显得不是那么的高大上。上流社会最重视的一个行为就是社交,如果你不能操持一口非常流利的法语的话,你即便打入了这个社交圈,你也很快会被挤出去。那么同样的道理,放在孔子的时代,诗就是这个法语,就是混迹上流社会的一个必备的技能。不学诗的人真的就是无以言,这个无以言不是指的说你说不出话,这个无以言是你只能被排挤出来一个社交圈,你只能和那些市井小市民为伍,这实在是太伤君子的体面之处了。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可以体现出来,所谓的诗,所谓的刚才即便我们说的法语,虽然都是语言,但是它们可不都是日常语言,它们讲起来可有一种闪亮的发光的那种 Bling Bling 的感觉。
而我们再去具体而言,你会发现诗歌当中的语言,尤其是《诗经》的语言,又不像日常语言那么的实用,不像法语那么的可以实用,所以更会显出一种超脱感。所以我们在这里不妨把诗歌理解为一种语言当中的奢侈品,它就是爱马仕的包,是在给你在晚宴上用的。也恰恰是这些包和这些东西不太使用,它们才显得格外有价值。所以在这个里边,你会发现《诗经》的一个特点,恰恰是因为它没用,它才有它的值钱的理由。把没用这两个字浓墨重彩的标榜出来,才是它们比钱更值钱的理由。所以上层人士如果要想维护自己高高在上的地位,必须要知道一件事情,就是奢侈品是靠不住的,再昂贵的物件也会是那种暴发户轻轻松松可以买下来的。一个人能够凭借运气和能力爬到社会金字塔的顶端,但是无论他有再高的能力,再多的运气,也没办法以暴富的速度获得贵族的修养。所以只有那些自幼养成的深入骨髓的言谈举止文化趣味,才是守卫贵族阶级的最后一道壁垒,虽然虚不可见,但实实在在是难以越的一个鸿沟。这个里面大家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孔子讲“不学诗,无以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