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940年西线德法装甲实力对比以及法军战略战术

2018-08-27 21:25 作者:A41百夫长  | 我要投稿

  有的人也许会认为,二战中法军实力脆弱,不堪一击,看似庞大实际上是一团败絮。事实上并非如此。法军战败的原因并非实力弱于德军,而是将领无能,且士兵由于自己国家多次抛弃盟友(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而士气低落,白白浪费了强大的法国坦克。为了大家能跟清楚地了解1940年西线的战争,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法德当时的主力坦克,
  首先,我们从最先进的坦克开始。当时法国是绝对的军工大国,法军当时在火力和防护方面最为强大的坦克是夏尔B1-bis重型坦克。事实上法国在1940年4月底还订购过12辆重达140吨,后部炮塔火炮口径90mm,前部炮塔火炮口径105mm的FAM F1超重型坦克,该型坦克前装甲120mm,侧装甲100mm,最大时速约24km/h。可惜并没有真正列装,所以这里不作为法国战初坦克来与德国坦克来比较。(要是真正造出来虽然无法改变战局,但是德军肯定会吃不少苦头)
  

夏尔B1-bis重型坦克

       从图上可以看出,夏尔B1-bis重型坦克装备了两门炮,位于车身的炮是75mmSA32榴弹炮炮,17倍口径,备弹77发,俯仰角-15°~+25°。位于炮塔的反坦克炮是47mmSA34型火炮,备弹50发,俯仰角-18°~+18°。按照法国人的想法,该型坦克的车身炮用于发射榴弹,攻击步兵,炮塔炮用于轰击敌军坦克。这种设计思想十分落后,坦克分散支援步兵的思想完全与古德里安快速部队要集中使用的思想相反,浪费了B1-bis优异的性能,这一点我会在讲述法德作战思想不同的部分仔细展开。不过这样布置火炮的结果也有一个好处,不论是B1-bis的车身炮,还是炮塔炮,都可以从任何一个方向轻易击穿德国当时列装最多的2号坦克。

       该型坦克还拥有在二战初期堪称可怕的装甲防护,其正面装甲60mm(45度倾斜),侧装甲40m,后装甲20mm,炮塔正装甲56mm,侧面46mm。德国坦克当时想要从正面击毁B1-bis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德军正面对抗这只钢铁巨兽的手段只有两个——著名的88mm高射炮,以及ju87施图卡俯冲轰炸机。B1-bis由于装甲厚重,战斗全重约31.5吨,机动性略差,最大时速为27km/h。当然,这种坦克还有一个比较严重的缺点,使它看起来纸面数据除机动性外全面碾压德国坦克,却无法取得压倒性的优势:B1-bis坦克使用的是单人炮塔。也许直接这样说有的人并不理解,但是你需要知道,现代主战坦克的炮塔都是三人炮塔,即炮塔内部有三个乘员,分工大致为:车长待在炮塔里,职责主要是观察战场,指挥全局;炮手也是在炮塔内部,负责服从车长命令攻击敌军;装填手也在炮塔内部,负责装填炮弹。同时期德国的三号、四号坦克便是世界上最早的三人炮塔坦克中的两个型号。现在好了,你夏尔B1-bis重型坦克是单人炮塔,也就意味着,车长同志不仅要时刻头脑清醒,指挥战局,时刻注意对坦克威胁较大的敌人,(如88炮)并且要优先攻击这类敌人,还需要同时兼任炮手和装填手,这从无形间大幅降低了坦克的战斗力。同样是一辆坦克,德军三号坦克的车长可以时刻观察四周,而夏尔B1-bis的车长则需要分出精力来射击和装填,使法国坦克那门穿透力十足的47mm反坦克炮的射速慢了不少,对车长素质的要求也高了,要精通射击,体力要好(装填需要),还要拥有一定的战术思维,同时还要擅长上课开小差但是依然可以听进去老师的课。(一心多用)不过就算如此,法国人的坦克依然占有优势,因为法国坦克火炮射速虽慢,但是多了一门车体炮可以弥补射速,车长无法随时观察四周也并不要命,因为就算德国坦克提前发现夏尔B1-bis,也无可奈何,除非德国坦克是处在其侧后的位置,不然就只能请求当时德国少得可怜的88炮的支援,或是请求空军支援。夏尔B1-bis制造了大约370辆。

  

索玛S-35中型坦克

       索玛S-35中型坦克是法国二战初期性能最综合的一型坦克。战斗全重将近20吨,乘员3人,炮塔正面装甲厚度55毫米,车身装甲厚度40毫米,最薄弱的后部也有20毫米,防护效果相当不错。S-35装备一门47毫米L/40加农炮,这是1940年西线战场穿深最高的坦克炮。动力系统是一台八缸汽油发动机,功率 190马力,公路最高时速40公里。法军一共有超过400辆S-35坦克。介绍完了法军1940年最强大的坦克,接下来说说高卢鸡的老对手汉斯猫的坦克。

  说起德国坦克,大家脑子里浮现的头一辆坦克几乎都是厚甲重炮的虎式坦克。不过在战初,德国并没有如此强力的重型坦克。当时德国最先进的坦克是四号坦克D型。


       

四号D型中型坦克


      该型坦克装备一门24倍径75mm火炮,穿甲能力较差,可以在500码(1码=0.91米)距离上击穿60度斜角的59mm装甲,这种本身就是用于反步兵和土木工事的榴弹炮,反坦克能力十分贫弱。四号D型正面装甲30mm,侧装甲20mm,后装甲20mm,整体防护水平较为一般,唯一突出一点的性能是机动性,由于重量仅为大约20吨,所以四号D型可以跑出40km/h的速度,三人炮塔也使四号坦克的性能有了一定提升。但是比起夏尔B1-bis仍然有一定的差距,更何况到1940年5月,四号坦克A、B、C、D型加起来都才生产了不到150辆。质量不如法国坦克,数量还少了。实力谁强谁弱就很明显了。

  至法国战役开始时,德国装备了42倍径50mm反坦克炮的三号坦克仅有70辆,尽管42倍径的pak38型50mm火炮使用钨芯穿甲弹就可以做到较为轻松地击穿B1-bis的正装甲,但是仅有70辆的数量且德国钨矿缺乏,使得这型坦克并没有办法发挥大作用,而其他三号坦克装备的都是46.5倍径的37mm火炮。德军坦克中半数以上都是二号坦克。


二号C型轻型坦克

      二号坦克C型,装备一门20mm55倍径机炮和一挺7.92mm同轴机枪,正面装甲14.5mm,侧面装甲13mm,后部装甲也是13mm,最大时速约50km/h。

R35轻型坦克

      与二号c型相对的则是法国装备辆超过1600辆的R35轻型坦克,这种坦克装甲较好,正装甲为43mm,最高时速21km/h,快速作战的能力比起二号坦克较差,装备一门SA18型21倍径37mm火炮,穿甲能力弱于二号坦克的20mm50倍径火炮,不过击穿一号二号十余毫米的装甲还是绰绰有余的(二号J型/一号F型除外)总体来说综合作战能力弱于二号坦克,但是与S-35和B1-bis对三号四号的巨大优势还是难以相比。

        而且盟军方面还有英军的“战地女皇”玛蒂尔达2型步兵坦克,正装甲更是达到了76mm,火炮为40mm2磅炮,穿甲能力与三号坦克的42倍径50mm火炮不相上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从坦克装备上来看,盟军在一开始就占有优势。然而盟军3000多辆坦克却只编出了仅仅几个装甲师,其余的全部以小一些的单位编入了步兵部队,作战效率大大下降,与空军的配合也不如德军,战术较为死板,防御方式是典型的沿线消极防御,虽然对于从阿登森林突入的德军装甲部队做过反突击,但是由于指挥问题,几个方向的反击没能同时进行而且规模过小,在局部地区虽然取得了战果但是并没有改变在比利时的盟军主力被围的事实。本应拥有强大突击能力的法国坦克没能成功突破德军包围,正是因为没有被集中起来使用,分散在步兵中的编制方法降低了它们的机动性,而且法国陆军自从上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就躺在胜利者的宝座上沉醉不知进取,认为依然可以用堑壕战加上英军的海上封锁耗死德军,陆军中整体思想都处于落后状态,大部分官兵对于装甲突击毫无概念,认为防守才是最优的作战方式。其实这也是有理由的,还记得一战期间法国红裤子兵(滑稽)进攻德军损失惨重,从战争初期的进攻思想到后来的索姆河战役、法军司令尼维尔元帅不顾损失的指挥方式,让欧洲主要国家中出生率最低的法国损失惨重,超过350万活蹦乱跳的青壮年变成了一口棺材里的尸体或是一个残疾人,法国人落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时代的改变都没能把绝大多数法国人的思想从落后的泥潭里拉出来,为数不多的眼光独到之人(如戴高乐)又无法改变整体战争态势,所以说,连续二十年在思想上不思进取的错误是绝对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弥补的,所以法国坦克兵的素质也无法与被古德里安洗脑的德国人相比。如果法国能够改变思想,把3000多辆坦克配合摩托化部队组成数个装甲军,并且保留足够的预备队,在德军通过阿登森林时在马其诺防线抽调兵力冒一定风险,切断冲进来的几个德国军的退路,可能二战的法国战场就会变成另外一个故事了。但是历史就是历史,我们只能做出假设,并吸取教训,发生的事情无法改变。
  关于装甲部队集中使用,德国装甲战之父古德里安曾经举过一个生动易懂的例子,假设交战双方为蓝方和红方,双方都拥有3个步兵师和3个装甲师,战场上有三分之一的地形适合坦克作战,三分之一的地形坦克作战较为困难,三分之一的地形坦克无法作战。红方将装甲部队平均分摊到步兵部队中,最终导致三分之二的装甲部队作战效果很不理想,蓝方则把三个装甲师合编成为装甲军,并且在三分之一适合坦克作战的地带使用,取得了成功的突破,从后方迂回了红方的剩余部队,最终取胜。这一个例子就很好的证明了装甲部队集中使用在合适地方的优越性。
  还有一点就是盟军沿线消极防御的作战方式,虽然以盟军的兵力,只要没有出阿登森林那样的漏洞,也不是不可能挡住德军攻势,按照德军原本以“B”集团军群为主要进攻方向的黄色方案,(即从荷兰、比利时北部横扫英吉利海峡南岸,但是同时这样会直接碰上盟军主力)会使得德军的主攻方向与盟军的主要防御方向撞在一起,德军想完成快速突破并做到包围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虽然我不敢说用了黄色方案德国就打不赢,不过至少德国不会再这么短的时间内以这么少的损失击败欧洲陆军规模第二的法国。(第一苏联)但是比起消极防御,更好的方法是机动防御,因为消极防御作战时间长,劳民伤财,而且即使拖垮敌人也很难取得决定性胜利,除非敌人自身内部出现较大矛盾。机动防御也就是不将部队固定在一条防线上,而是视情况放弃该放弃的地方,运用快速部队切断被引诱进来的敌人的后路,大量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从而不断改变力量对比,在自己占据绝对优势之后发动攻势。1943年后期绝对劣势的德军在南线采取的就是这种打法,但是由于元首寸土不让的方针没能很好实现。不过关于这一点法国战略纵深有限是一个问题,但是总比坐在防线后面消磨时间要有用的多。
  由此可以看出一个真理,只要是同一个时代研发的武器装备,(差距太大不行)都无法从根本上扭转战局,真正决定着这些的,是人们的思想、战术,以及战略。
  


1940年西线德法装甲实力对比以及法军战略战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