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文学术刊物的问题
——徐开彬,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
——以下为原文段落节选(原文是:https://mp.weixin.qq.com/s/meSKRe9s6hS74WnUL8ww9A)
国内的作者投稿后,如石沉大海的现象很普遍,很多期刊根本不给作者提供任何审稿意见。向这些期刊投稿,无法像向英文期刊投稿那样体验到学习和收获。
有些期刊至今没有投稿系统,还在用邮箱投稿,作者投稿后无法及时了解稿件的状态,只会收到类似“如果您在3-4个月内没有收到消息,请自行处理”的自动回复邮件。因此,众多作者往往希望通过熟人找编辑打听,有地位的更会直接请编辑帮忙发表。没有审稿系统,给关系稿开了一道便利之门。
有的期刊即使用了投稿系统,也多是摆设。笔者曾投过一家中文期刊,系统里显示计划3天该完成的分稿,整整2个月了也没有完成,笔者在系统给编辑留言后也没见任何进展。
笔者有位博士生,虽然他的论文从选题到成稿,笔者都把关过,但觉得自己修改的少,就让学生自己去投,用他一作、笔者二作投到省内的一家C刊《某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后来稿件变成了“责编在处理中”,一年后也不知道何时可以发表。学生打编辑部的电话问,对方说审稿通过了,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安排发表,如果有其他地方发表,可以转投。
笔者与另一位博士生合作的论文,由笔者投稿到一家期刊,并让学生当一作、自己二作(选题由笔者提供,几稿论文帮学生看并亲自改,但论文的工作量很大,学生的贡献比我大)。编辑在发表前联系我,说编审会上大家提议我一作、学生二作。既然是大家的集体意见,笔者只有同意,并把编辑的留言转给学生;学生也能理解,说论文本来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并由老师修改的,按国内习惯应该老师一作。
后来有国内的资深学者告知,由于人文社会科学文摘期刊回避学生的论文,一些期刊很在乎这些,因此不愿发学生一作的论文。其实,严肃的学者都会凭自己的判断去看相关期刊及其论文原文,谁会去看别人挑选的这种文摘期刊呢?国内却把这个看得很重。
有位海归教授朋友的论文,被某期刊匿名评审通过一年有余了,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发表。一位去年从英国回来的年轻教师,说论文被某期刊评审通过两年了,也还没有发表。
有些期刊为了增加引用量,靠高昂的稿酬邀请一些领导和知名学者发表论文,如新疆某C刊主编曾公开表示,其刊物所发表的论文90%都来自约稿。这种做法虽然保住了期刊的引用量,但不利于发掘和鼓励学术新人。文科英文学术期刊很少这样指定对象约稿。国内有些文科学者平均每年发表十多篇论文,其中很多是约稿,实际上很多论文是学生写的,这些学者对论文贡献了多少,要打很大一个问号。
国内的问题就很明显了,还处在拼数量的粗放式发展阶段。对国内的知名学者来说,不是需要发多少论文,因为他们不需要靠论文数量来证明自己了,而是要做减法,尽量少发论文,尽量只做别人做不了的论文。如果知名学者带头这样,国内学术界才会真正由注重数量转变为注重质量,中青年学者也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发表。国内不合理的量化绩效考核制在其中起到了不好的作用,助长了浮躁之风。
可见,国内的期刊现状,无论是审稿流程,还是期刊的布局、C刊的数量、对作者顺序的要求,以及喜欢大量约稿的做法,都对年轻学者的成长非常不友好,也不利于学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