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炎院士致中医药界学长与师生们的一封信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研发生产更多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特别是要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今年的教师节,中医药学人欢欣鼓舞,感到一股和煦的暖流激励着投身中医药事业的斗志。党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鼓励学术带头人与后学们明纲正道、传承大成智慧,重始源、哲学思维,回归原象创生性,开放兼容中外科技成果,在东西方文明互鉴的历史范畴中,推动启迪健康生命理念,面向人类未来复兴中医药学再创伟业。
文明互鉴是历史的必然。东西方文明不同质、不通约,存在差异性,同时也必须认真对待共同性的研究。世间一切事物在遵循自然法则的前提下永不停息在“变”,有碰撞、有矛盾、有分合,也有共筑。针对医药学而论,维护健康生命的理念,应永远以“和合”为导向。

中医药学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哲学思维,“无有相生”,“揆度奇恒,道通为一”是“不变”的自然法则。综观宋明理学周敦颐、邵康节先生诠释太极图称:太极不动为一,“一”不变,一生二,而二则神,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神数象器混沌一体永恒在“变”,自然与社会复杂巨系统在恒变。中医学理体现“象思维”的自觉性与原象的创生性。神者“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又“阴阳不测之谓神”,得出“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于实践中“取类比象”,天人合德“即类求象”,象与器之数不可胜数,器为技术设备也蕴有形而上学内涵。
回溯西方工业文明自文艺复兴之后,倡导“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理念,以牛顿、爱因斯坦为代表曾有过科技发明井喷式的发展,促进了经济、文化、体制机制的进步。叔本华、胡塞尔、海德格尔学习中国孔孟老庄哲学提出了天地人神混沌一体的整体观、宇宙观。进入21世纪初,史蒂芬·霍金修订黑洞假说并提出信息守恒定律,以生物信息比特计量运算推进了生命健康医学由幽玄隐喻黑箱朝向彰明宏观白箱转化的研究,带来了科技文明互鉴的新机遇。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提出时空、动静、刚柔、邪正、显隐、白黑等既对立又关联,亦此亦彼,正反相抵,同步消长,辩证统一,周期转化的阴阳符号系统是最贴切、最好的中国哲学内涵的系统符号。表达顺逆、显隐、幽玄、彰明之间都存在“冲气为和”的第三相限,即“中”“正”“和合”,是生机、是动能、是生命力。中医临床医学的原创辨证论治的共识疗效,必是“阴阳中和”纠偏复衡的硬道理,展示了华夏哲学思维引领的原创优势。
华夏哲学思维以“象数易气神”一体突显生命科学特色。在中医药学事业的发展中,学科建设以学术研究为制高点,起始端是哲学思维的引领,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体现中国生命科学的特色,注重治未病与辨证论治大成智慧特色的整体观实践性的深化研究。以我为体,为我所用,我主人随,继往圣之绝学,传承学理与临床疗效。求索原发创生性,抓紧回归太虚原象,着力拓宽创新时空当是学科创新体现特色的重要内容。
学科建设重在人才培养。在文明互鉴的新背景下,必须立足前沿紧跟科技文明发展的新趋势、新问题、新机遇,在长学制、广兼容、多维度人才培养的高地上,抚育、选拔在国际学术界有话语权有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年轻一代中医药学者们是传承创新的主宰,明明德、致良知、担重任,引领导航先声。我辈学长们热切期待后学热爱祖国、复兴民族,务本纳新,恪守中医药学特色优势,自立于世界生命科学之林。
强化学科建设需要认真找准学科发展的痛点,牢牢抓住着力点,求索学术闪光点,为构建新概念、新学说,构建传世的守正创新学派,必当明确痛点的原因与影响,认真补短板。中医药学近三百年来就是摆脱传统,淡化国学,追逐西化,原象思维被搁置,基础理论研究缺乏原创作品,临床诊疗勿论病情需要,多是中西药并用。难以做到先中后西,能中不西,突出观察辨证论治与复方配伍的疗效。
自然法则“有无相生”“物极则反”永恒不变。人世间、自然与社会事物永恒在变、互变。学者“识常变”顺应自然才能“担大任、育大才”。目前,中医药学界应该敏锐地认识到信息守恒定律的提出、天体物理学与量子力学的科技成就将会对促进中医药学现代转化研究打开一扇窗。“中医贡献医案最著”,还包括中医师们系统诊疗的临床资料,无疑是个体化非线性的大数据。怎样构建大尺度细粒化的数据库,如何运用数据库进行经验重建,提升推广临床共识疗效?亟须现代计算数学与前沿计算机构架研究,认真寻求个体化转化医学疗效证据的门径。
关心农村全科医生的培养。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重点还在农村乡镇,必须加强各级各类乡村医生的培养。结合乡村振兴,强力建设农村卫校学科,造就一代扎根农牧区基层的明医。(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王永炎,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