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离开瓦尔登湖,他的春天才真正来到 | 读《瓦尔登湖》其四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櫱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孟子 告子章句上 第八节》
1
人性本善,但还需后天滋养。
梭罗是在名为《春天》的篇章中引述上面《孟子》中的段落的。春天来到瓦尔登湖,“只是一场柔和的春雨过后,小草便越发的青翠幽绿了”,“随着思想的升华,我们眼中的前景也一片光明”,梭罗如是说。
梭罗刚刚来到瓦尔登湖的时候,还是夏天,他在湖畔度过了两个春天。如果说第一个春天给他的更多是度过严冬的欣喜,那么第二个春天让他有更多“思想的升华”。
2
两年零两个月,湖畔的生活并不孤独,先不说纷纷来访的友人和好奇者,也不说梭罗甚至在小屋中开过20多人的聚会,单就他越来越丰富的心灵来说,他也不孤独。
两年前的梭罗,用瓦尔登湖来为自己“安心(*禅宗公案)”,是缘木求鱼。瓦尔登湖给不了他什么,他需要的一切,其实早都存在于他的内心当中了。
3
所以,他才会离去。
带着两年零两个月的生活体验,带着积存的书稿,带着先放空而后又充盈的心灵,他最终离开了瓦尔登湖。
在《瓦尔登湖》中,他劝告我们不要被所拥有的财产奴役,他用亲身体验诉说着大自然的美好,他以自己为榜样,揭示生活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这是《瓦尔登湖》的价值,也是这场“实验”的价值。
4
在没有人走过的地方开辟出一条路是最难的。这件最难的事,梭罗替我们做了。所以后来者大都追随着梭罗的脚步,亦步亦趋,顶礼膜拜。
其实大可不必。
梭罗告诉我们生活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却从来没说过生活只有一种可能性。
我并不希望任何人效仿我,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不单单是因为,在他学到我此刻的生活方式之前,我已经在以另外一种方式生活了,而且,我希望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尽可能地活出自己,并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
5
人性本善,但还需后天滋养。
养分在哪里?就在人生不断地尝试之中,就在与大自然的贴近之中,就在于自己内心的不断寻找之中。
梭罗离开瓦尔登湖,他的春天才真正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