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盔甲

2023-05-08 13:39 作者:雪狼皇-21号  | 我要投稿

《考工记》记载: “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注: 削革里肉,但取其表,合以为甲。”而类似的描述,我们也曾在很多古墓中发现类似做法的铠甲。 而在重装骑兵出现后,原本不需要防护的腿,就成为影响骑兵作战的一个不利因素 不过,说皮甲有出土,其实跟没出土也差不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到目前为止,国内仅仅出土了两件商朝皮甲的遗迹,请注意,不是实物,而是遗迹,同时比较悲剧的是,这些遗迹都仅仅是皮甲的一个角,根本无法反映铠甲的全貌。 甲衣的形状,前胸下摆呈尖角形,后背下摆呈平直形,周围留有宽边,也用织锦或皮革制成,上有几何形花纹。整件甲衣前长97厘米,后长55厘米。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后腰等处,都缀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状为四方形,每边宽大处理厘米 据《唐六典》记载,当时的盔甲有明光、光耀、细鳞、山文、乌锤、白布、皂绢、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耀、锁子、山文、乌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绢、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在铠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兜鍪 兜是一种形同口袋,非整盔塑造,有一定可变性的头盔,大多数兜鍪除了能保护头部的防护外更能护全头、颈、喉、而且兼护部分面部及肩部。战国之前头盔都称之为胄,战国后随着技术革新,也给头盔赋予了新的名称"兜鍪(doumou)"。 而到了隋朝,世界各国之间有了初步的联系,这个时期便出现了以野兽为造型的兽头兜鍪,主要是以狮头为造型的狮头兜鍪,融入中国后狮头逐渐被更具中国色彩的虎头取代。这种虎头兜鍪对民俗的影响也很大,以至于之后民间盛行给男童戴虎头帽以求健康平安的意愿。 唐朝后,处于中国历史巅峰的封建大帝国,无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项都空前强盛繁荣,在技术上积极汲取了国外先 进技术融入汉文化,逐渐发展出具备中国特色的兜鍪。在兜鍪的盔饰上多以鸟翅最为常见凤栖兜鍪。 五代后,兜鍪的风格进一步发育成熟,装饰本身也富于实用性,盔饰上凤翅已与后世相近,不再像盛唐那样为满足视觉欲望而做的纯粹艺术造型。同时也出现的兽角獠牙等形象的兜鍪,并且对日式兜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夏、金时期拥有丰富的铁矿和更好的冶铁技术,锻炼出质量较高的铁兜鍪。开始流行在完整的铁笠帽的帽檐边缀铁帘的笠状重檐兜鍪 到了明朝时期,逐步发展成为了明军大帽,甚至成为了高级贵族的标配。在元朝统治时期,兜鍪、钵胄和笠形盔同时存在。 缨枪、盔顶、盔体、眉庇、顿项5个部分, 但随着政权的稳固,清朝高层开始逐步奢靡,例如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的头盔上,加装了珍珠、珊瑚珠、红蓝宝石、盔缨缀貂尾等宝物,并且采用了掐丝镂空工艺,非常精美华丽。为了显示威严,盔枪被大幅度加长。上行下效,清朝各级军官的盔枪,都开始逐步加长。有的清朝军官,开始在盔枪上镶嵌各种装饰物,出现了玩物丧志的苗头 作为一种装饰物,过长过高会导致头盔的重心倾斜。尤其是在骑兵冲锋的过程中,对于头部视野的影响很大。到了清朝统治的末期,随着科技的刺激,各种火器得到了充足的发展。清朝军队的棉甲和头盔,已经不足以抵御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19世纪后期,清朝开始了著名的洋务运动。清朝开始对军队进行改革,组建了新军部队。新军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头盔、棉甲,而是采用了普鲁士样式的军服。至于清朝旧是军队,仍沿用原来的棉甲、头盔。1912年,清朝灭亡以后,传统的棉甲和钵胄被撤销,盔枪自然也随着退出了历史舞台。在北洋军阀时代,很多军阀在穿礼服的时候,喜欢在帽子上加装盔枪充当装饰。随着时代的发展,盔枪彻底告别了基层一线部队 [1]《考工记》 [2]《吕氏春秋·贵卒篇》 [3]《宋史·兵志十一》

盔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