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一定会来
话不多说,上图:

大家好,我是旆宇。很抱歉在年前没有及时更新第八章之后的内容,因为那段时间突然生病,还到处都买不到药,在苦熬好几天之后才想起快递那回事儿,然后又是三四天等待拿到药,又是好长时间后才慢慢恢复过来。想着更新了结果过年了,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稿件审核老是过不了,锁稿好多回。最后绝望了改回第一稿半点没动,突然过审了😅。
这个海报就是连载小说的封面,本人自制,水平有限。因为篇幅限制,上传时封面裁掉了主体,只留下四个大字。这次将它的全貌发出来,给大伙儿献个丑。虽然它糙得可以,但我希望表达的,都在这张海报上了。1、主体财神像是全文主线,在海报上它占比很大,有点擎天柱撑起骨架的意味。2、它的背景是一双戴着手铐的拳头,一是我希望展现少强学校的学生那种被束缚却无法逃脱、无法诉说的无奈,二是我对整件事幕后黑手的警示:所有试图用不光彩手段改变他人的人,必将受到应有的惩罚。3、它的最上边的图层是一副金边铁网,它捆缚着整张图,除了对无处逃脱的加强,还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侧写。4、接下来是文字,顶部那句“明虽灭尽,灯炉犹存”,是我无法释怀那些学校这么多年潜藏在大众视野背后野蛮生长,就算拔掉一个,还有好多仍在肆意妄为。底部是作品中出场的人物名称,因为不断增删修改加上现在还在中期写作里,人物名称可能会改变(大方向主角不会变,小角色可能会)。
抱歉因为隐私我只能隐去自己姓名,一方面我不会因为一部作品扬名立身月入百万,另一方面作品好就行,不必纠结作者姓甚名谁。这部作品我从2018年3月26日开始策划写作,这么长时间增增减减,加上本人……比较佛系,拖了很久,另一方面我希望踏踏实实展现我那个世界的沉重,不想写的得轻浮,以免对不起曾经或正在此类学校中成长的孩子们。

起初《血账财神》这个故事是我大三要做的微电影剧本,已经完成六百多镜的分镜头剧本、买了三脚架、小摇臂、重滑轨、寻找制作了相关道具后,开机两天宣告夭折。因为学校给的时间很短,六百多镜是个很难完成的任务,前一年我完成了一个四百三十八镜的处女作,虽说拿到了奖,但我很怕把它翻出来看,更不敢给人看,即使觉得自己终于完成了一个属于我的作品,但它真的谈不上好(大冬天拍摄,实际拍摄只有五天,全程固定机位没有调度,它只是完成任务了而已)。所以当我做出这第二个故事的时候,我希望在运镜上有很多的改变,所以器材都买了,但是六百多镜是个巨大的负担,而且当时是夏天,山上巨热强光很多根本无法拍出想要的感觉,同学们没有经历过角色的生活,演绎特别吃力。最要命的是实习在即大伙心思都不在片子上了,在做了被证明的无用功后,我被迫放弃原片计划。
然后我将原来不到两万字的短片不断改变,一稿完成时加上边角料已经十二万字,现在的二稿还在它的基础上增加其中的重点故事,当然会有些新的人物进来。最大的改变是我将原本的单一主角变成了群像戏,这样或许可以更好的更全面的展现那个群体,并且加入了家长、学校、记者、警察、律师、社会等等方面的人让他们一起丰富故事和内核。因为有些事,不是单方面说得明白的。我现实生活中没有接触过此类学校出来的学生,所有的创作基础都是搜集的新闻资料,所以如果关心新闻的朋友会发现,《财神》里很多事情可以找到现实新闻对应,我虚构的是故事走向和人物转变,骨节上的那些学校中的事,基本可以找到原型。另外插一嘴,有一个角色是有明确的现实原型的,就是汉宁市电视台深度报道的大记者谭靖芸,她的原型是《新闻调查》的柴老师,进过非典病房的那位。她是我最喜欢的调查记者,让我确定了我的大学专业,也感谢她让我看到了新闻调查的深度、力度、广度、厚度及温度。
所以,《财神》可能会很苦,因为那些美好,我是不相信的。刚开始做它是因为豫章书院出事,但我比它的发生更早注意这个行业,虽然年纪小,但是从2002年左右的杭州西湖万国英“西点男孩学校”、2007/8的临沂杨永信电击网瘾治疗,再到豫章书院、成都嘉年华、武汉新长征……等等等等,这么多年来这么多机构,这么多无处安放的无奈故事,一路伴着我长大看过来,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它们如过江之鲤踊跃而出,所以开始想要寻找那个答案,后来我无奈地发现其实只要一句话就足以概括原委:利益驱使,有需求就有市场,存在即合理。
我是不愿意看到教育变成一门生意,就像不愿意看到吴京把爱国变成一门生意一样,但很可惜,教育早就是门生意了。在这门生意中花钱换来学位证的最后时光,我终于搞明白了大学四年我在学的其实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是我的专业赋予我的,是我发现的这个世界或许不会变的真理,所以我是打算把这句话当成一碟醋努力分享给更多的人看到,才包了《血账财神》这盘饺子,这句话是:你我看到的,是有人想要让你我看到的。
电影,一定要是非分的事才可以。这是姜文访谈节目中的原话,小说,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