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池袋「老炮儿」是怎样炼成的,记《无头骑士异闻录》十周年

2020-04-17 15:18 作者:动画学术趴  | 我要投稿


作者/思考姬
编辑/彼方


作为「群像剧」,《无头》可是认真的。


一转眼,距离《无头骑士异闻录》(以下简称《无头》)第一季动画开播,已经过去十年。
当年横空出世的这部动画,以抓耳的OP,清新脱俗的角色人设,豪华的声优阵容,一开播就赢得了广泛瞩目。

故事讲述了,向往都市生活的少年龙之峰帝人接受好友纪田正臣邀约,离开乡下来到大都市东京的池袋上学。

「想在池袋混,就绝对不能招惹的几伙人」,尤其是被誉为“最强”的平和岛静雄和情报头子折原临也这两个人。

唯恐天下不乱的临原折也

然而,帝人不仅接连被上面两个麻烦人物盯上,还亲眼目睹了站在池袋传说的顶峰之物——“无头骑士”塞尔堤·史特路尔森的真身,此外各路其他势力也开始鼓动起来,仿佛要在池袋这座城市上演一场魔幻又现代的战争……

头盔下空无一物的摩托骑手

故事简介看起来是十分清楚了然的。然而,动画却全然不是如此,其采用了群像剧的「七嘴八舌」似的叙事风格,节奏相对慢热,结果一票观众连第二话都没挺过去。

看似路人的人物,戏份越来越多

然而「真香」体验却在第三话之后开始生效了:所有人物登场完毕,人物之间的奇妙化学反应终于开始,比如临原折也的“边笑边踩手机”,暴躁老哥平和岛静雄的“徒手举起自动贩卖机”等演出,精彩到可以出圈。

动画中后期,近20位角色之前的冲突纠葛,如多米诺骨牌般逐渐推倒开来,并最终形成一种妙不可言的高潮图像,让观众们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观看动画的「爽感」。

这,也就是「群像剧」独一无二的魅力,而作为群像剧,《无头》可是认真的。

它更应该叫做《DuRaRaRa!!》

《无头骑士异闻录》,乍一看好像是以无头骑士作为主角的一个故事。

然而《无头》的粉丝们,却都热衷于把它叫做《DuRaRaRa》(丢啦啦啦),这不仅是因为其动画名称的日文原文“デュラララ!!”直译就是“DuRaRaRa”,而且,以《DuRaRaRa》这个题目,来开启这部动画也才是正确方式。

日文原作标题“デュラララ!!”

而如果你熟悉《无头》的轻小说原作者成田良悟,你甚至不需要看他的作品题目,也能知道他将要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出来。

成田良悟,1980年生于日本东京都,其出道作就获得了第9回电击小说大赏金奖,可以说是一鸣惊人,而这部轻小说,正是《BACCANO!》(在意大利语中有“大骚乱”之意,国内翻译为《永生之酒》)

《BACCANO!》登场人物众多,有名有姓的角色就30多个,让人初观眼花缭乱,同时成田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正叙或是倒叙, 而是把完整的故事,撕碎成七零八落的章节片段,再以混乱的顺序,像拼图碎片一样摊开在看客的面前。

在成田把满满的伏笔与细节呈现出来时,看客们越来越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

直到最后,成田将故事的时间顺序重新理顺、事件真相大白的那一刻之前,观众们的胃口也被他调到了极限,并最终获得一种深沉的爽快感。

这种叙事方式正是成田良悟作品最吸引读者的地方。而作为成田第三部长篇小说的《无头》,无疑是延续了这一花哨的创作风格。

首先,《无头》的主角不仅不是无头骑士,甚至不是任何一个人,它描绘的是生活在池袋这个

舞台上的,一众怪人的同一时间内的「日常」。

这些怪人们因为一些偶然或必然的因素,而卷入到同一个事件之中,他们的反应和活动,被剪辑、拼贴在动画的同一集中,显得混乱又神秘,同时又颇有新鲜的冲击感,而这种feel,就是其本来的标题《DuRaRaRa》的含义。

我当时正在跟主编通电话,他催我说,小说再不决定题目,就来不及上线宣传了,于是我就顺口跟他说道:“那个,因为小说里面有Dullahan(无头骑士的英文),那题目就叫做Dullahan…Dulla…Dulla…lala吧?”

“很有冲击力不是吗?”

——成田良悟在采访中透露题目的来源时说道


盖·里奇手法

在创作中使用如此花哨的群像剧叙事手法,并不是成田良悟的原创。英国导演盖·里奇早在电影创作中,就已经用这一手法多次惊艳过世人。

群像剧作为一种创作手法,首次进入大众视野,是在第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大饭店》(1933)中。

全片以柏林的一家豪华大饭店为人生舞台,表现五组人物在同一天之中的离奇遭遇。导演埃德蒙.古尔丁的叙事手法虽然中规中矩,但因为采用了群像剧这样一个崭新的(在当时看来)故事展开手法,让观众耳目一新,在当时引起很大反响。

《大饭店》以三线交错的方式上演着人生的悲欢离合

随着这部电影的成功,后来越来越多的电影,小说,甚至在电视剧和游戏中,也开始采用了这种群像剧的手法。

火遍全球的《复仇者联盟》系列也属于群像剧

其特征是:交错描绘在特定的同一个场所,同一时间,因为同一件事而聚集起来的众多角色的故事。

然而,并不是将几段独立的故事组合在一起,就可以称为群像剧了(那样的应该叫做作品集锦)故事与故事之间,必须有某种必须的联系。比如,这些独立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更大的故事的组成部分、或者相互之间有直接的影响。

而英国导演盖·里奇,可以说将群像剧这一手法玩儿到了极致,直到今天,谈及故事结构,盖·里奇以群像剧手法拍摄的犯罪喜剧片——《两杆大烟枪》仍旧被人津津乐道。

豆瓣评分9.1

该片于1998年8月28日在英国上映,讲述了毒贩、街头混混、劫匪等几组人之间的荒诞缘分,近30位主要角色之间戏份交错纵横,导演运用快速剪辑、跳跃剪辑等手法,为观众带来了传统叙事无法带来的激爽感。

另一方面,除去花哨的多线叙事手段,配合台词、情节精准响起的音效与音乐也让观众十分“上头”,无论是人物登场,还是高潮混战,音乐与音效仿佛是从「上帝视角」配入,不断地在回应着同样拥有「上帝视角」的观众的心情,“嗨,一同看着这群傻瓜混战吧”!

最重要的是,如此花哨形式并不是哗众取宠,观众在观影完毕之后,收获的却是始料未及的英式黑色幽默

《两杆大烟枪》在剧本、镜头、表演、音乐等诸多方面让观众没话说,电影虽然幽默搞笑,但又并非是喜剧般的以滑稽的语言动作博取观众的笑声,而是以其出乎意料的情节达到令人始料未及的黑色幽默。是黑色电影的佼佼者,绝对不逊色于昆汀·塔伦蒂诺的黑色电影。

——媒体评价

而正是这一份黑色幽默的底色,让影片彻底升华。此后,盖里奇又拍摄了几部类似风格作品,而他在其中展现的手法越发成熟,甚至影评人专门把此种手法称为了“盖·里奇手法”。

在影片中充斥了无厘头的英式对白和匪夷所思的巧合,酷炫镜头、快速剪接和英式摇滚,这些招数就被称为盖·里奇手法。

而这样的盖·里奇式的手法,深深的影响了《无头》的轻小说作者成田良悟。

成田良悟本人非常喜欢群像剧和B级片儿,同时也非常热衷于参与作家之间的交流。此外,由于在高强度写稿压力的同时不忘记打游戏,导致他的健康也经常出问题

花哨而富有冲击力的形式,当然容易学到。但身为日本人的成田良悟可没有办法玩转英式黑色幽默,出道作《BACCANO!》(以1930年左右的纽约为背景)虽然得了奖,但是一位严厉评委一针见血的评语,还是让他很心虚:

“你并没有去过纽约吧?关于纽约的描写,都是你想象出来的吧?”

——在《BACCANO!》进入电击小说大赏金奖评选时一位评委说道

“那为什么我不写下身边熟悉的东西呢?”,再次开始创作时,成田良悟不禁这样想到。

于是,他开始以最熟悉的地点为小说舞台,即自己家乡的繁华街——池袋,而这次开始,盖·里奇手法也让他慢慢磨成了成田手法。

每天大约有100万人流量的繁华街「池袋」


《无头》独特的群像风味 

“作家分为「情节派」与「live派」,我就是典型的live派……”

“我把我在写小说时候的心情,原原本本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好像「角色们自己在动了」的时候,就是写的最顺利的时候。”

——成田良悟

成田在创作小说时,是个live派,不预先设置好情节,而是完全靠角色之间的碰撞,来推动剧情的发展。

而依靠角色之间的碰撞来推动剧情,就需要尽可能多的角色,才能挖掘出更加多面的情节,故事也可以更加深入。当然作品总是要有结尾,也就需要将故事控制在一定的时间内完结才行。因此,成田一般将故事人物设定为10-20名左右。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角色众多,他创作的故事却没有主角。

对于一般作品来说,作品的主角是不可或缺的,是故事的核心,情节基本都是围绕着主角来进行的。

《文学少女》系列可以说是青春群像剧,但是其各个篇章都由不同的当事人+同一个女主来组成的独立故事,彼此之间虽有联系但是并不强烈。因此更接近的类型该是以“文学故事”为主题的奇幻故事集

但是在群像剧中,故事是由多个人物之间的碰撞来推动的,群像剧真正的「核心主人公」的存在,并不是某一个角色,而是当所有登场人物集结在一起的那一刻时,才是核心角色诞生的开始。

《无头》所有人都是主角,所有人都登场的那一刻,故事的「核」才诞生

全员都是主人公,造成的结果就是,对于观众来说,群像剧比起一般作品,对于登场人物的「移情」非常困难,“故事一会儿演这坨人,一会儿演那坨人”

而这正是群像剧想要达到的效果,因为群像剧以「重大事件为主轴」,通过多个人物之间的碰撞来推动剧情,最终将重大事件的形态拼接完成,完整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呈现出巨大的冲击力。而观众对于角色移情越困难,那对于整个故事中背后的巨大事件的掌握就越容易。

不过,这样以「大事件第一」的群像剧,可是和「人物第一」的轻小说描写方法是冲突的,如果稍微侧重于某个人物描写,突出该人物的「萌」,群像剧的「核」就必然会受到影响。

但是,成田却将《无头》中的一个角色——塞尔提·史特路尔森本人,作为了该群像剧背后的大事件。说的极端一点,就是成田将群像剧的「核心大事件」这一幕后核心元素,拟人成了一个角色!而这个角色,就是无头骑士——一名阴差阳错生活在池袋的英国妖精。

无头骑士,或名杜拉罕(Dullahan),是爱尔兰民间传说中的一个人物、怪物。传说中杜拉罕生前本是一位勇猛善战的骑士,后来在战场上阵亡,首级也被敌人割去。但他死后精神不灭,骑着一匹无头的亡灵战马重新出现,寻找自己失去的头颅。

失去了头颅的赛尔提,为了寻找头而来到了东京池袋。而身为真正「怪异」的她,也正是动画第一季前半段故事中背后的「大事件」。作为角色的她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展现出了群像剧原本所无法展现的单个角色之「萌」,而身为「大事件」本身的她,又让拥有着上帝视角的观众,对于故事的掌握也更加清楚明了。

赛尔提与深爱着自己的怪医生

这样将群像剧的核心——「大事件」,符号化为一位充满萌要素角色(尽管没有头)的手法,可以说是成田良悟独一无二的创造了。而这样新鲜构造所展现出的独一无二的韵味,也是为什么《无头》系列会让无数ACG粉丝们念念不忘的重要原因了。

结语

将轻小说创作手法+群像剧精妙结合,正是成田良悟冲破传统轻小说路数的手段,当然动画版中极其踩点的配乐,也让这部动画作为「群像剧」的完成度,几乎不输给同类型影片。

在看腻了太多爽文、爽番之后,不妨再次回看《无头》,笔者相信,在那20多位问题人物的情节碎片,在最后一刻拼接完毕时,定会让观者获得无与伦比的精神高潮。


本文来自「动画学术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池袋「老炮儿」是怎样炼成的,记《无头骑士异闻录》十周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