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夷陵之战蜀军兵力之议

2022-11-23 01:16 作者:狂战士-奥拉夫  | 我要投稿

孙权的五万人后人已经基本认同,而刘备一方的军力仍有些争议。

黄初三年正月癸亥,孙权上书魏文帝曹丕:“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要”。《魏书》的记载无疑是最准确的。

而刘备一方在干啥,《先主传》里说的是”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

而此时“陆逊部将军宋谦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斩其将”(《吴主传》),趁刘大军不在试探。

这里都没什么问题,但到了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于夷道猇亭驻营”刘备在一月到二月在秭归有没有续兵是个问题。

连营之后“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蛮军一万刘备军力在五万或以上,”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于夷陵道“这里刘备又把江北的人给了黄权,在黄权北上投魏后的人数也是确定的,在一万出头也就是说从二月到七月刘备江南大营从前军到后军有四万以上的兵力。

二月之后我们从战斗描写最详尽的《陆逊传》视角来看,”孙桓别讨备前锋於夷道,为备所围,求救於逊。"孙桓带的军队是被刘备的前锋围困了,那么刘备的前锋也是具有相当多的兵力(因为孙桓曾随军击败关羽,收五千降卒与器械,我认为刘备围困在夷道是一万左右的兵力)。而到了后面破连营时陆逊的方案“待吾计展,欲不救安东,安东自解。"就是说陆逊并没有想去击刘备的前军,而是从中军下手。到了破连营的时候“及方略大施,备果奔溃。”一万前军是直接溃逃的。”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余营。”首先陆逊军把刘备方面的部分将领斩了(等就不只是张和冯,他俩是刘备下面的大将),同时把蛮王也被斩了,蛮军这时候无首领了,只有少数的蛮族雇佣兵会接着帮蜀军,“备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有些部将“穷逼”投降,这里就比较玩味了,后人只能看到斩首的人数,但在连破四十余营的情况下,将领抵抗的被砍,抵抗不了的投降,而士兵的伤亡是毫无记载,是士兵跑的太快?还是吴军为了快速追刘备没有记人头?

马鞍山之战人数也是有很大参考性的“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从战斗结束的情节看,刘备被砍了一万多人,让士兵烧铠甲断后,根据之后吴军止于白帝,刘备收集的残存兵力在一万人左右。那么马鞍山刘备聚拢的兵力应该在两万以上。同时按《吴主宗室传》孙桓的视角”备军众甚盛,弥山盈谷“,其一孙桓能率军直接从夷道冲到马鞍山参与围剿说明蜀军溃逃的厉害,陆逊破营之快,其二刘备的兵”甚盛“是非常的多,看起来很牛。

但是马鞍山的部队是谁聚拢指挥的是个问题。中军的部将死的死投降的投降,溃逃的过于厉害导致孙桓完全没阻力就冲上来了,刘备没有准备是不会打这一仗的,直接命手下直接烧铠断后不是更好?还要等到陆逊能“督促诸军四面蹙之”。但为什么刘备有这个信心?

我的推测是,刘备在秭归接上了一部分后续部队,这一部分的人充当了后军(但这群人当时在哪是个问题),这一部分按照破的四十余营来推算最多也就是一万左右,刘备在南岸的兵马可能有五万人,总人数在六万人,所以东吴数营对人数的估计也不会有太大的误差。刘备和这一万后军将溃逃的汉军和部分蛮军收编起来,再于马鞍山打了一天一夜,最终打了一场大败仗。

还有投降的问题,夷陵之战也是给孙和刘的荆州军安家,他们姓孙还是姓刘的问题,士兵在没有指挥的时候投降也是有可能的,史书上只记载了一个断后的荆州人别督傅肜誓死不投降吴国,并不能代表全部人,黄权作为北军首领带着全部北军投魏了,将领也有投降的,不能只将战死的人列为损失兵力。

夷陵之战我没想通的是陆逊大营在江北还是在江南,江南击中军有夷道的前军阻隔,而江北有长江天险,要快速绝后路也困难,而两方江南江北兵力是否对称,若陆逊二万人放江北,三万人放江南,破四万人的连营就是局部的以少胜多,这点我没有深入研究。

另驳斥渤海小吏刘备出战两万拒孙桓,两万据守的说法,一是地理的原因,现在夷道前面是一小块平地,不存在弥山盈谷,而且主动攻城让士兵把附近的山地全占满也是违反常识的,刘备他为什么要想玩游戏一样把士兵大都排在山上?但这终究不是主要原因,因为两千年地理环境变化我们无从得知。二是兵力原因,刘备在南岸是四十余营,这是陆逊打下来的,很明确,如果拨了两万人出来,剩下的人平均到一个营的兵力只有不到500人,就算有士气差距,吴军“攻其一营,不利”,重点爆破也踢到了铁板上,还“空杀兵耳”,只能晚上发动偷袭,蜀军的战力也过于夸张了。




夷陵之战蜀军兵力之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