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记66 | 《怪诞行为学》: 薪水和价值感哪个重要?

2022-12-30 15:03 作者:伽林公园GalenPark  | 我要投稿



继续聊 《怪诞行为学》。


本文内容来自 《怪诞行为学2》中的第二章。



动物心理学家格伦·詹森发现一种现象: 「动物们更愿意自己去寻找食物,而不愿意吃身边盘子里相同的、现成的食物。」


后来很多实验也证实,不仅是小白鼠,鱼类、鸟类、沙鼠、家鼠、田鼠、猴子以及猩猩,通常更愿意通过长时间、非直接的途径获得食物,而不愿意通过短时间、直接的方式来获得食物(有个例外,唯一喜欢不劳而获的是猫),他把这种现象称为「反寄生」。


丹·艾瑞里觉得「反寄生」现象也会在成年人中存在,特别是在工作中。工作成果是否有机会被人们看到和欣赏(即激励),对人们的积极性有着巨大的影响。


他想知道,除了工资,还有什么东西能赋予工作意义?



1.实验一:组装乐高机器人

丹·艾瑞里和同事设计了一个实验——让参与者组装多个由40个部件组成的乐高机器人。组装第一个的工资是2美元,然后工作人员询问参与者是否愿意继续组装下一个,但是工资会减少11美分(能拿到1.89美元),然后以此类推,直到参与者不想做了为止。


参与者被分为两组,一组叫「有意义」组,另一组叫「徒劳无功」组。


在「有意义」组中,参与者面前有若干套未组装的机器人零件,参与者每组装好一个机器人,工作人员会询问是否继续,如果参与者选择继续,工作人员会给参与者一套新零件,组装好的机器人会被放在一旁。


在「徒劳无功」组中,一共只有两套机器人零件,当参与者组装完一个机器人后,工作人员会询问参与者是否愿意继续组装下一个,如果参与者选择继续,工作人员会在参与者组装第二个机器人的时候,当面拆掉第一个组装好的机器人,把零件放进原来的盒子里,作为「第三个」机器人的零件。


也就是说,在「徒劳无功」组中,参与者都是反复装配两个机器人,一直到他们表示不干了为止。



实验结果表明,「有意义」组中的参与者平均每人组装了10.6个机器人,每人平均拿到14.4美元的回报。虽然随着组装数量上升,组装每个机器人的报酬下降到了1美元以下,但这个时候仍有65%的人选择继续。


而「徒劳无功」组中的参与者平均每人组装了7.2个机器人(是另一组的68%),平均拿到11.52美元的回报,其中只有20%的人组装到了该组平均数的1/2以上。


除此之外,实验还观察了每个人对乐高的喜爱程度对持续工作时间的影响。虽然大家认为越喜欢乐高,组装机器人的数量就越多。但实验发现,在「徒劳无功」组中,对乐高的喜爱程度和工作时间的相关程度几乎为零。


也就是说,如果你喜欢一件事,而且你的工作条件是「有意义」的,那么从这件事中得到的快乐就会成为努力工作的主要动力。反之,如果你把有同样热情和欲望的人放到「无意义」的工作条件下,就非常容易扼杀这项活动在他们心中可能引发的快乐。


2.实验二:完成试卷

丹·艾瑞里和同事设计了一张试卷,上面由任意顺序排列的字母组成,参与者被要求找出两个「s」字母相连的地方,一共10处,全找出来才算完成。计算报酬的方式是完成第一张试卷0.55美元,第二张0.5美元,以此类推(从第12张开始就不给钱了)。


参与者被分成三组,第一组叫「关注认可」组,第二组叫「不予理睬」组,第三组叫「粉碎试卷」组。

在第一组「关注认可」组中,参与者被要求在试卷上填写名字,并在完成试卷后交给主持人,主持人从头到尾看一遍并点头表示认可,然后把试卷反过来放在一沓已经答完的试卷上面。


在第二组「不予理睬」组中,不要求参与者写名字,完成试卷后交给主持人后,主持人不会看,直接把试卷放在一沓已经答完的试卷上面。


在第三组「粉碎试卷」组中,参与者完成试卷后交给实验主持人,主持人根本不看,也不放在答完的试卷上,而是直接当着参与者的面把试卷扔进碎纸机里。


实验发现,第一组「关注认可」组的参与者平均完成了9.03张试卷,第三组「粉碎试卷」组是6.34张,第二组「不予理睬」组是6.77张。


此外,实验还发现第一组「关注认可」组中有49%的人完成了10张以上的试卷,而第三组「粉碎试卷」组中这个数字只有17%,第二组「不予理睬」组是18%,和第三组差不多。


实验告诉我们:如果你是一个经理,想成心破坏雇员的积极性,那么只要毁掉员工的劳动成果就可以了。


如果你鸡贼一点,那么对他们的劳动成果不闻不问也可以。


但如果你想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和你齐心协力,那么你必须重视他们,重视他们的工作,重视他们的劳动成果。


这说明,在劳动生产领域,我们不能把工作简单地变成「干活挣工资」这样的交换行为。工作的价值感和意义感也会对工作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会比我们想象中大很多。


3.尾巴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劳动分工这种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对提高生产效率能起到难以置信的作用。


像亨利·福特创造的汽车流水线一样,我们把工作分解成较小的部分,可以创造局部效率;每个人都可以对他所从事的一小部分工作越来越熟练。这种方式可以减少错误,提高生产力。


但是这样的分工也可能带来危险——那就是员工会失去顾全大局的责任心和目标感,以及成就感。


工作没有了意义,员工可能会觉得自己和电影《摩登时代》中卓别林扮演的角色一样,一切都由工厂的齿轮控制,员工根本不会有全心全意工作的愿望。

如此说来,最理想的情况就是——这份工作是你喜欢的,并且这份工作是「有意义」的。

但我总觉得这种概率很小,甚至不亚于中彩票的概率。


很多令人振奋的演讲都会告诉人们:“You've got to find your passion; You've got to find what you love.”


But how?


很多人可能就是没有自己的热爱,或者说即使有,人们也不想去寻找。很残酷,但好像事实就是如此。


这可能是当代人的一种困境。


感谢你花时间读到这里。


注:以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告知删除  


学记66 | 《怪诞行为学》: 薪水和价值感哪个重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