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的下落,一个失踪案件,演变成政治事件,包裹了真相(二)
明成祖一定是一段连珠炮的提问,他一一进行回答。漏下四鼓乃出已经到了四惊天了,胡营才退出。说没有找到的话,没有更多消息的话,不可能谈这么久。也没有必要大老远跑到这儿来,专门跟朱棣进行汇报。朱棣什么结果?至是已是是到这个时候,朱棣心中的疑团才彻底的解开。
当然不久之后,朱棣就去世了,你想想,他一定是得到了建文帝某种确凿的信息。这些内容清晰的记载在明史当中,很多人都讲说明史是清朝修的。一定是抹黑明朝的,到底可不可信?纵观二十四史,其实明史绝对是比较上乘的一部作品。尽管当时清朝是满族统治,所有做明史的人。都是非常认真,极为严谨,每段史料也经过反反复复打磨和推敲,最终才形成定论的。当时的大清相国张廷玉在上明史表当中曾经讲过这部名史。是团队当中收集了上百年来关于明朝所有的信息,叫几百年之定论。
九一代之旧闻这几句话其实并不夸张。特别是写到建文帝这一段,朱一尊就记载过,当时大家争论是非常激烈的,反复对照建文帝的这样一段本纪和其他的笔法。发现建文帝这段本纪和其他笔法是有明显不同的。然后不断的剔除毛刺,最终形成大家认为更合理的方法修正了明成祖当中。一些不合适的做法,这些都应该值得尊重的。评价任何历史事件都带有一定的当时的历史观。
比如说最早版本的明史当中就明确的讲。晋文帝已经死了,当时什么原因,就是因为在康熙朝初年的时候,流传着一个明朝没有死的珠三太子,整整一百多年,闹得大清朝是不得安宁。在这种大背景情况下,清政府方面当然希望在明史当中的明确的讲,建文帝已经死了。这样的话能够觉明朝移民致仕的这样一个念想。能促使人心死定,这件事还真是有关系。朝廷当中明确传出信息,主张建文帝已经被焚死亡,这种说法更有利于时局的稳定。而名师馆这边呢专门召集大家开会,说大家到底对这件事情怎么看,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有了那么多的史料,在这摆着,很显然应该是存疑。否则的话,朱棣为什么派胡滢四处找人?
有那么多的江湖传说,明成祖自己都不确定,我们为什么不能让他存疑?还有一小部分人认为啊这个事儿应该写出亡,也就是出逃了,但是没有更多的史料就明确的证明建文帝就出现在哪儿哪儿。这样一来呢成为存疑的就占了大多数。当时明使馆当中,有一位叫王鸿旭的大臣,他明确的讲,当时就应该说建文帝被焚死了。这样呢才符合朝廷的需求,你看看他就是不坚定的这一派明史稿的主笔,是当时的大史学家万斯同,他来主笔的。
这个原稿由谁来进献?恰恰是由王红旭,王泓旭是什么官职?他是户部尚书所有的蓝本,经过他的手献给皇上。他个人为了朝廷的需求,在没有征求大家意见的情况下,擅自把底稿改成为建文帝,焚死上交给皇上。一旦这样的话。其他人就没法再修改了,什么时候事情发生变化了?一直过了康熙,雍正两朝到了乾隆年间乾隆皇帝的时候。都三太子这件事早就已经掀不起大风浪了。包括乾隆皇帝本人也认为这件事情是存疑的。就在乾隆四十二年,也就是一七七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