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谈谈期待

2022-09-07 21:24 作者:末鞅  | 我要投稿

说来有趣,之前谈“孤独”的时候,我一个人小喝了点儿,坐在自己卧室的床上,关了灯抠手机。而我现在谈“期待”,竟真是在一位朋友的期待之下来写了。

那么来谈。

期待是个动词,所以有它的主、客体。我会先说,有期待的,一定是人,如果你要问猫猫狗狗有时也会“期待”投食,那就把智力高于一定水平的动物都算进来吧——但总之,这一小篇里面,还是只会讨论人的期待。

我在百科里查到的释义,是“期盼、等待”,和我脑子里冒出来的“期许、等待”大差不差:要先有个预期,然后等待这个预期所指的情况出现。当然,这里的“等待”并不完全等同于什么都不做,反而除了纯等,也可能包含一些主动的行为,以努力促成那个想实现的图景。如果最终实现了图景,主体就会感到快乐、高兴、幸福;若是等待一直进行着,主体则会陷入长足的等待之中,往往进而焦躁,甚至生怨;要是迎来“最终”的时候,图景被确定是无法实现的,主体将感受到失望——好像还掉了一点,就是尘埃落定前的短时间内,主体很可能有非常强烈的“踌躇感”,或者说是“跃跃欲试”的感觉,大概就会体现为肾上腺素大量分泌吧,总之很兴奋。

如果没有被期待,我大概不会专题地来写这个,所以我想针对性地引入一个条件——爱情中的期待。

好了,真是给自己找难题,现在仿佛我还应该把“爱情”说“明白”一点,但我并不想做这件事,因为我个人对“爱情”的理解于他人而言不见得有意义。另一方面,“期待”这个词并不平面,因此还是先说在我看来与它相关的最表象的一个动作,也就是“表达期待”。那么我重新来说:这篇的切入点不是“爱情中的期待”,而是“有亲密关系的青年男女之间对彼此表达期待”。

这明明是个稀松平常的情况,在我的观念中却是不道德(基于我个人的道德观,下同)的——人可以对非人的事物有所期待,但不该对同样身为人的个体表达期待。这么说好像莫名其妙,毕竟人又不是不能当动词的客体,况且工作单位和别的组织之中,只要有多个纵向职务,就一定会出现这种事。但问题就在这:我认为,人不应该(而不是不能)在没有任何别的前提条件的情况下,被当做表达期待这一动作的客体。

假想一个情况吧:一对情侣,男人向女人表达了自己“期待”对方做某事的想法,女人本不想如此,却因为自己在乎对方,不想让对方失望,因此做下违心的事。

这是一个很不道德的例子,因为虽然这证明了女人在意男人的感受,但这件事本身,却是男人利用这在乎,控制对方做了违心的事,因此反过来说,岂不是男人不在意女人的感受了(尽管这里的两个“感受”不见得可以简单对等)?而若如此反问女人“这样的(不在意你这类感受的)男人你真的喜欢吗”,答案如果是不喜欢,那原先女人在乎对方的基础,难道不是就这样被摧毁了吗(可往往这种期待的表达竟还是会在很长的时间内奏效!)?那么女人这样做,岂不是在“做下违心的事”上,和在“关心对方”上,都违了自己的初心,只是前者明显,而后者她极有可能不自知罢了吗?

是不是爱情我不好说,但如果赤裸裸的期待出现在了亲密关系中,我可以用上面的内容断言:至少那一刻,表达期待的人是有恃无恐地透支着对方对自己的关心,而被期待者则正面对着期待者的掌控——我说不好说这是不是爱情,因为有人觉得爱情里“就该有这些”,如果这样,我还能说什么呢?毕竟各人的爱情各不相同,有的人甚至都没有“爱情”这个概念(即“不相信爱情”)。

这样讲多少看起来太“高”,又或过于理想主义,仿佛是在说什么人世间不可能有的东西,那是因为还没给出更优解。我不知道别人有没有什么解法——我自己认为的解法,是两人应对对方不抱期待,但在与对方相处的每时每刻,都问自己“能否接受”、“接受到什么程度”、“我要作何反应”之类的问题,并根据答案行动(这里面当然也包含“我受够了,我要离开这个人”的做法!)。(对于“这种‘期待’所指向的目的该被如何实现”这一问题,我想在后面一点再展开。)

也就是说,上面那个假设里的男人,根本不该提出期待——如果不幸地,他提出了,女人也不该对其有肯定性的回应(答应并行动、拒绝但道歉等),而是应该用行动(答应但不行动、理直气壮地拒绝等)来否定这件事,以确保自己的独立性。

我对性别没有什么特殊意见,所以就算对调过来,我的解法也是一一对应的,标准不变,因为真正在这里被讨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性别在这里并不特殊。换句话说,对于典型同性之间这样的关系,或是mtf和典型女性之间、ftm和典型男性之间出柜这样拐了些弯的关系,又或是什么没被这些囊括到的,只要主体是人,我给出的都会是这套解法。

咋个说呢——表达期待其实就暗示着不满(也包藏了索取欲)或怀疑(提一嘴——我认为信任也不该是亲密关系中的一个话题,但在这里不展开,可能以后会聊),这个辩证关系,我不晓得算不算明显。所以又有另一个问题了,不被表达的期待,又算什么?

好了,不被表达的期待,其实就是我认为的“人对人的期待”在“合乎道德”的情况下最不道德的存在形式——尽管它仍有被表达出来的危险,但并不越线,因为在这里,受折磨的只有主体本身,而主体的痛苦并不见得会被客体所感知。

问题是,如果不用对对方的期待,那人与人关系中的“美好图景”要如何实现?前面已经说了,我的解法中,首先就是要对对方不抱期待,但总得有个实现方法吧?堵死了老路,总该指条更好的路吧?

前面说的都是以人为客体,尽管有些地方没有特别指出——我要说,期待并不是什么禁忌,只是应该把挑选客体的目光从人身上挪开。也就是说,比如,把“对对方的期待”换成“对‘美好图景’的期待”——这种期待既然合乎道德,表达出来自然也就没有问题,而表达之后,“美好图景”一览无遗地展现在彼此面前,对方也完全有自由去做或不去做(如果有什么“现实”妨害了这自由,那就又是不道德的掌控了),期待本身也就不带有任何问题了。

所以,我把“公式”写在这里:人+期待+非人的事物——“期待”这个动词,唯有如此,才能远离它对支配关系的生产。

好像这篇主要讲的并不是单纯的期待?不,我想关键的几个点已经指出,没有多此一举来讨论旁的情况的必要了。

我仍抱有期待。



谈谈期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