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G来了!电视领域在继假4K假HDMI2.1之后假120Hz又会大行其道?
在多年之前的液晶电视市场,在那个4K电视刚刚开始普及的年代(18/19年?),是有可能买到假4K电视的(即四色RGBW面板的电视),消费者们还在被厂家欺骗,因为这个假的4K RGBW面板多是三星和LG生产,便宜的同时还可以宣传一波是进口的东西,资本闻着味道就来了。

这个图可以看出三星的面板实际上等于1920*2160的RGB,LG的则是2880*2160的RGB,都是假4K,因为W像素只包含亮度信息,没有色度信息,抢占了RGB子像素的空间,形成彩色图像一定是要红黄蓝RGB三元色的,用亮度子像素替代RGB不仅不会提升画面清晰度,还会降低色彩表现,这两个面板宣传为超1080P才是合理的,假4K就不多讲了,这都2022年了,没有电视厂商在用假4K面板了。

在讲假120Hz采用的DLG技术之前,我还是想先讲讲关于显示技术的一些基本的底层逻辑。

视频的每一帧画面的呈现,需要显示设备一行一行的投射出来,一个1920*1080的视频如果是逐行扫描,那么每一帧就需要扫1080行,而隔行扫描则是利用人眼的视觉暂留效应,发明了一个偷懒的方法,在第一帧的时候只扫描奇数行(即13579。。。),然后在下一帧扫描偶数行(即2468。。。)补全,高情商就是每一帧的信息量下降了,带宽压力减小了;低情商就是这什么破玩意儿?你倒是带宽降低了,我这边看不清了,清晰度下降了喂!

这也是视频资源1080P比1080i清晰的原因之一,这里的P不是Pixel,而是Progressive的意思。
为什么要讲这个呢,因为假120Hz就是把逐行扫描和隔行扫描缝合起来了,简直离谱。

运动补偿倒是和DLG技术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却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一个120Hz电视有显示120Hz内容的能力,但是片源却是24帧的,这时候电视的大脑通过“脑补”出每一帧之间的内容强行加到画面里,粗暴的让内容填满了24帧中的空间,这属于是加料行为。

而DLG则是电视面板只有60Hz的显示能力,但是又想显示120Hz的内容,奈何液晶性能和驱动电压不足,怎么办呢?聪明的厂家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直接一次扫描两行,两行的内容一样,也不搞隔行扫描那一套了,直接信息减半,还不容易看出隔行扫描那种拉扯感,效率和逐行扫描是一样的,但是信息量直接减半,这就是DLG技术的缺陷:会损失一半的清晰度,以此来换流畅度。也算是符合能量守恒定律了哈哈哈。

咱别管这偷懒的技术究竟是怎么实现的,在经历过假4K,假HDMI2.1之后,假120Hz似乎即将来袭,普通用户如何避坑才是真正重要的!
如何辨别假120Hz电视???
厂商虽然不会在明面上说,咱这电视是通过魔法实现的120Hz哦,原生就是60Hz面板哦。但是部分厂商为了不被广告法搞还是会在宣传页面120Hz字样旁边标注一个星号,拉到最下面的注释一看,也就了然了。以某信的电视为例。

这海报抓住关键词:一键开启
你见过正经120Hz电视需要单独的按键去开启120Hz功能吗???

还什么基于海信Hi Turbo 120Hz高动态刷新技术实现的120Hz高刷新率。接入HDMI水平方向2000像素信号时,打开120Hz观影变速器,通过插帧转化实现连接电视盒子、游戏主机等设备下的120Hz超高刷新显示。这拆东墙补西墙的技术不要也罢,除非你白给哈哈哈。
说一下这款电视叫海信E3G Pro,懂得都懂。

还是以海信E3G Pro为例,这款电视根本没有HDMI2.1接口,根本不能实现4K120Hz输入,那怎么显示出来的4K120Hz画面呢?无中生有?那肯定是用了DLG技术嘛。海信最近还有一款电视叫什么Ace,喔唷海报写的240Hz,好吓人哦。

然后去看官方的宣传语,(支持4K@120Hz、 4K@144Hz(OTA)、2K@240Hz(OTA)的信号输入,这240Hz画面怎么实现的你说说?

多提一嘴这电视和Redmi电视 X 2022款用的是同款CPU,素质差不多的屏幕,Redmi卖2699,Ace卖4799,多出来的钱为了这240Hz你觉得值得吗?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我们所生活的真实世界转换成电子世界去呈现会存在信息过载的现象,所以电子媒介一直都是对真实世界的采样,通过人类感官的某些特性(人眼的视觉惰性,高亮变化感知不明显啥的),减少我们感知不强的信息的采样,以此实现信息的瘦身。
在技术有限的前提下,总会有厂商想到一些歪门邪道,就不能多点真诚,少点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