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交流分析笔记:心理游戏

2019-04-08 12:19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心理游戏有几个特征:

心理游戏具有重复性,它像命运轮回一般,多次出现在生活中,如一位女性A谈了好几段感情,每一次找到的对象最后都是以“弃她而去”为结尾的,虽然心理游戏中对象和环境可能会变,但是游戏模式不会变(如最后总是以“被分手”作为结局)。

心理游戏出现的时候,个体往往很难意识到这是在重复进行某种模式,直到游戏结束,才又感慨——我怎么又陷入了这样糟糕的情境?并且,在游戏结束的时候,总是以扭曲的感受作为结局,如之前的例子,A总是以童年时那种“被抛弃感”作为成人感情关系的结局。

在心理游戏中,关系中的人都在做暧昧交流,在表层交流下的心理交流才是真正起作用的。

图源:wallpaper wave


 

在心理游戏中,卡普曼创造出了戏剧三角形用于解析游戏。在三角形中,共有三种角色: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

迫害者压制、贬低他人;拯救者同样认为他人低人一等,不过会从这个更高的位置帮助别人;受害者则认为自己低人一等,需要找迫害者来打压自己或拯救者来帮助自己,以证实“我一个人是无法继续”的信念。在三中角色中,都存在漠视:迫害者漠视他人的价值尊严,拯救者漠视他人自我帮助的能力,受害者漠视自己自我救赎的能力。

譬如,A事事都会去帮助B,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父母一样照顾着B,此时,A是拯救者,B是受害者;B在一开始的时候,还挺喜欢被照顾的感觉,但久而久之,就发现,一直处于被照顾的状态也意味着有很多事情自己没有话语权,很多事情都被A直接决定了,B时常感受到不满但是却又无奈,此情境中,A是迫害者,B依然是受害者。最后,B实在受不了A的独断,决定与A决裂,A觉得很受伤(为什么自己从头到尾都在照顾B,却还是遭至了对方的讨厌?),于是,A成了受害者,B成了施害者。

在心理游戏中,彼此都产生了扭曲的感受,并在角色转换中不断地进行心理游戏结局的反复上演。在上面的例子中,A可能在成长过程中一直以小大人的父母自我来生活,而B则是以儿童自我生活,他们的脚本中存在互补的内容,且都有一个被写好了的过程和结局,如A的“我会不断地帮助他人”(因为别人“无能”)脚本,而这种过分的照顾他人让他人产生被掌控、甚至是被羞辱的感觉,最后对方因此而离开A

 

为了打破心理游戏的循环,我们最好使用正面自我状态的选择,直接跳出三角形。更容易的做法是,去发现自己或他人的心理游戏,当意识到自己进入心理游戏之后,玩游戏的次数和强度都会降低。


参考书目:《今日TA:人际沟通分析新论》


交流分析笔记:心理游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