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倒装句,都刻在山东人骨子里了!到底咋回事啊我们?

2023-04-07 15:58 作者:数学老师在备课  | 我要投稿

其实我已经很注意在讲数学题的时候不倒装了,但是很多时候还是不自觉的先讲一个小结论,然后紧接着补充一句“因为……”,随便点开一个我的一个视频,可能都会发现有这种情况。


我也很无奈啊,这都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很难改。而且也觉得这么说话确实更方便:先说重点,不那么重要的状语后置。我讲题的时候,尽量注意单句话不倒装,但是很难做到逻辑上不倒装。


至于“肉夹馍”这种词汇,我不觉得这里是“肉夹于馍”的意思,而是“夹馍”本身就是一类食物。


我觉得“夹馍”的含义更倾向于“夹东西的馍”,这是一种来源于制作方法的命名方式,这种命名方式在别的食物名称上也有体现,比如济宁的夹饼、汉堡店的老北京鸡肉卷,潍坊朝天锅的土豆丝卷饼。


夹馍,正如卷饼,光看名字我们就知道这是怎么做出来的。


肉夹馍主题是馍。

是什么样的馍呢?

是切开一个口子,可以夹东西的馍。

夹了什么的馍呢?

是夹了肉的馍。

如果夹了鸡蛋呢?

那当然叫鸡蛋夹馍了。


学中文的同学,应该会比较了解各种词汇的来源,我不太懂那些什么偏正结构之类的,只是以前好奇,稍有了解过。


至于更深层的,我就没再研究过了,不敢瞎说。


人文科学这种东西很有意思,有时候我们的知识经验不充分,逻辑会误导我们。


举个例子,俄罗斯和我国的东北地区地处北亚,那么冷的地方,我们照简单的逻辑推断,为了避免热量被无意义的浪费,他们说话应该比较言简意赅,不苟言笑,总的来说,话比较少才对。然而俄国的作家写长篇小说那叫一个长,东北的小品演员的嘴那叫一个逗。


这个逻辑错误就是因为知识经验太少了,多思考一下就知道,正因为他们冬天太冷太长,外边的庄稼不长,他们只能在室内活动,漫长的冬天靠聊天和阅读解闷儿,他们的语言能力不强才怪呢。

……


本来躺床上随便打两句评论的,聊到吃的就越说越来劲,就爬起来打开电脑发长笔记了。不写了,干活儿了。


倒装句,都刻在山东人骨子里了!到底咋回事啊我们?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