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们兴宁人为啥不说自己是梅州人

2023-09-12 20:55 作者:听读写背记  | 我要投稿

兴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兴宁以前就叫兴宁,县名由宁江而得,快1700年历史了,从没改过名,最初的区域包含兴宁五华全部及龙川紫金一部分。

上世纪三十年代是广东省兴梅专区兴宁县。那时,汕头和周边各县大部分被日军占领,兴宁成了粤东的政治经济中心。兴梅专员公署设在这里,管辖兴宁、梅县、平远、蕉岭、五华等县。经济畸形繁荣,与韶关和江西来往频繁,纸醉金迷,商业很发达;纺织和酿酒、造纸、制笔墨等手工业也颇为兴盛。它又是军事中心,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闽粤赣边区司令部就设在兴宁县城郊神光山下。新中国成立后,政治挂帅,兴宁和梅县的地位倒过来了。

叶帅的故乡是梅县,梅县就跑到兴宁前面去了。即使在梅县,原来公认梅州中学比东山中学办得好,但东中是叶帅的母校,各方大力扶持,自然把梅中抛在后面。地区招牌变换几次,现在叫梅州市,兴宁归其代管。兴宁曾经长期叫县,1994年也改称市。政治变幻改不了百姓的习惯,依然称自己为兴宁人。

在以前其实是没有梅州这一说法的,梅州建市比较迟,1988年梅州市才正式成立。梅州地区在以前是叫作"嘉应州"、"兴梅专区",梅州市这一建制只是最近几十年才设立的!兴宁人尤其老一辈的本地人对梅州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1994年,兴宁县撤县设市(县级),是广东省辖县级市,只是省府委托梅州代管,法理上并不隶属梅州,是别人的东西(叫你帮忙照看一下)。

兴宁人一般不会说自己是梅州人,因为兴宁是一个独立的城市,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特点,与梅州市其他地区有一定的差异,某些文化以及客家话语调与梅县五华都不一样,自成一派!虽然兴宁被梅州代管,但兴宁人更倾向于自我介绍为“兴宁人”,而不是“梅州人”。不管对本省还是对外省,我都说自己是兴宁人,人家说不知道,我只说我是客家人。

兴宁人和梅县人是同源的人吗?兴宁人和梅县人口音差那么多,祖上就不是同一个地方来的,能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吗?听得懂惠州话,听不懂梅县话,自然就没认同感。过去兴宁、五华属惠州府,其它几个县的属潮州府。说话的语调也是,兴宁话与惠州客家话最为接近。兴宁和五华的感情好过跟梅城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不止一次听我们兴宁的本地人说过为啥不自称梅州的,他说:“看身份证是广东兴宁市。当然是兴宁人啦!梅州是个倒霉之猪,霉字当头不吉利。”“我是兴宁土生土长的,梅州是梅县那吗?四十多年了我还没到过梅县,哪来的认同感?”“与其现在认梅州还不如像几十年前那样认兴梅专区,兴宁和梅县组合起来的专区!兴宁有什么不好,以前还是说兴梅专区,还是兴字打头!”

不是兴宁人对梅县人比较有意见,是当初建国时期到80年代,兴宁的工业比梅县发达,让梅县人脸上挂不住,心里不平衡,让梅县人妒忌,毕竟在那时梅县才是州府所在地。

兴梅之间的矛盾还有一个就是,相当一部分梅县人对兴宁的歧视(这可能源于兴宁做生意的较多和兴宁本身较自大(劣根)的原故),“兴宁拐” 可以说几乎都是梅县人在说。梅县人大多不喜欢兴宁的 。据梅县人说兴宁人最坏,只会吹牛逼。

梅县人觉得兴宁做生意的多,无商不奸。但现在谁都知道梅县拐了。因为他拐走了全市太多的资源了。

兴宁在梅州代管前都是这一区域的老大,但自从80年代地方设地级市后,原来的区域老大但不是地级市所在点的原因,被新建的地级市吸血式的政策,兴宁的发展是节节败退,可用资源锐减。

兴宁地理位置优越,地处粤东最大盆地兴宁盆地(梅州唯一盘地),按理兴宁有粤东北最大的盆地,也是该地区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的区域,最适合做地区的经济和交通中心的。但无奈梅州梅县居上,大部分优势资源都被吸取到梅州城区。

现在是一切好资源都要往梅城搬!以前的国道、机场,哪个不是从兴宁人肚子里抠出来的?火车站,不是梅县搅局,轮得到龙川?高铁,好选不选,选个梅汕高铁这块鸡肋。兴宁有稍微好一点的东西都被梅县拿走了(参考兴宁一中降为第二批次招生,明明一中与东中基本一个级别的好不好)。

作为地级市应该多多关照下属县市,都把资源集中在市里,容易造成区域发展不平衡。看看机场的选址就知道了,宁愿在大山里做跑道也不愿在兴宁地势平坦的地方选址,成本多高呢。

梅州一碗水端不平,有好处都是梅州的,别的县最多是吃点渣,有时甚至连渣都没看到。

梅州心中只在乎梅县好不好,其他各县发展还是得靠自己。

希望兴宁未来发展越来越好,不用再仰人鼻息,不用再寄人篱下。


我们兴宁人为啥不说自己是梅州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