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5轻型轰炸机参数
中文名
轰-5
外文名
Harbin H-5
次型/级
轰-6
研制单位
中国航空工业哈尔滨飞机制造厂
研制时间
1963~1967年
服役时间
1967年4月
国家
中国
飞机类型
前线战术轰炸机
首飞时间
1966年9月25日
仿制原型
苏联伊尔-28(IL-28)
衍生机型
轰-5甲、轰-5鱼雷机、轰侦-5等
退出现役
2009年5月
乘员
3人
长度
16.77米
翼展
21.45米
高度
6.20米
机翼面积
60.8平方米
主轮距
7.4米
前主轮距
6.67米
空重
1289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21200千克
动力系统
两台WP-5甲型涡喷发动机,单台推力26.48千牛(2700公斤)
载油量
3800千克
载弹量
3000千克
最大飞行速度
902千米/小时
实用升限
12500米
航程
2400千米
作战半径
560千米
翼载荷
348.7千克/平方米
推重比
0.25
起飞滑跑距离
980米
着陆滑跑距离
930米
武器
炸弹舱在机身中部,头部一门固定航炮HP-23机炮2门,尾部两门活动航炮HP-23机炮2门,可携带4颗400公斤或12颗250公斤炸弹,也可携带小型战术核弹。机翼下有8个挂架,能够挂火箭弹、炸弹。



轰-5(英语:Harbin H-5 Light bomber,北约代号:Beagle,译文:猎兔犬)轰炸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哈尔滨飞机制造厂(现为中国航空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参照苏联伊尔-28轰炸机,改进设计并试制生产的一种喷气式战术轰炸机,该机可在各种复杂的气象、地理条件下执行前线战术轰炸及攻击任务。
轰-5轰炸机于1963年1月开始研制,1966年9月25日首架轰-5在哈尔滨试飞成功。1967年4月,轰-5轰炸机通过国家鉴定,投入批量生产,随后装备中国空军部队。该机于1984年停产,总共生产545架。
轰-5已经于2009年5月全部退出中国空军现役战机序列。中国政府曾计划获取苏联授权组装生产伊尔-28轰炸机,但在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后,无法获得全部技术资料,中国航空工业部门只能通过已经引进的伊尔-28,进行测绘、仿制和局部改进伊尔-28的设计。由于哈尔滨飞机厂有维修护理苏式轰炸机的经验,逐渐积累了相当的技术基础,中国航空工业管理部门将自行仿制伊尔-28的任务下达给了哈尔滨飞机制造厂,并将新机代号定为轰-5(H-5)。 轰-5是中国首次研发的轻型喷气式轰炸机。在设计中,设计人员以苏联生产的伊尔-28为基础,根据中国航空工业的实际情况和使用部队的具体要求做了大量技术改进。
轰5 在伊尔-28 的基础上更改量达 40%,主要更改是:(一)将苏联原机两半扣合的结构改为普通结构,减重 110 公斤。(二)机载设备则尽量与当时同期仿制的新型轰6 轰炸机通用,如采用轰6 的尾炮塔,引起了机尾结构的一些变化。经过这些修改,轰5 的战术技术性能有了一定的提升。除基本轰炸机外,轰5 还有鱼雷轰炸机、核弹投放机、HJ-5(轰教5)教练机和 HZ-5(轰侦5)、HD-5(轰电5)侦察、电子对抗机等机型。
轰-5于1963年1月开始研制,1966年9月25日,首架轰-5在哈尔滨试飞成功。1967年4月,轰-5开始量产,随后装备部队。1984年,轰-5停产。轰-5基型衍生出了轰-5甲,加大了航程,减小了起降滑跑距离。
中国服役
轰-5轻型战术轰炸机,采用两台涡轮喷气发动机,平直翼型,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一种前线轰炸机。机头的玻璃舱是领航员及轰炸手座舱,为导航和光学轰炸瞄准提供了良好视野 。轰-5是中国空军最早的核武器载机,既可挂载核弹,亦可挂载各种航空炸弹,正常载弹量1000公斤,最大载弹量 3000 公斤,即250公斤炸弹12枚或500公斤炸弹6枚。机上还设置有自动驾驶仪、 机械操纵系统和电传动操纵系统, 以及各种比较完善的电气、仪表、无线电等特种设备,保证飞机能在各种气象条件下飞行。轰-5飞机除了标准型外,后来又发展成系列,有侦察型、训练型等。
轰-5采用了两台涡喷-5甲型涡喷发动机,该发动机是歼-5使用的涡喷-5的改型。涡喷-5甲发动机是沈阳航空发动机厂(黎明机械厂)试制的,1957年9月8日涡喷-5甲发动机(轰-5轻型轰炸机的动力装置)经国家鉴定验收,转入成批生产。涡喷-5甲发动机,单台推力26.48千牛(2700千克)。苏联空军的伊尔-28最初使用BK-1A离心式涡喷发动机,单台推力2700千克。苏空军还曾在伊尔-28机身两侧加装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以增加起飞推力。中国研发的轰-5未见安装助推相关设备。航电武器
轰-5轰炸机上主要航空电子设备设备包括轰炸雷达、自动领航仪、敌我识别器及各种通讯导航器材等。轰-5机组包括3名乘员,领航员舱在机头,驾驶员在其身后气泡形驾驶舱内,机尾有与前方不连通的通信射击员舱。
炸弹舱在机身中部,正常载弹量1000千克,最大载弹量3000千克。机头设有一门固定航炮,机尾炮塔有两门活动航炮。炸弹舱内携带4枚500千克或12枚250千克炸弹。翼下还有8个挂架,可挂火箭弹或炸弹。机头机尾各装两门23mm机炮,总备弹量为650发。
与伊尔-28相比,轰-5飞机修改了机翼、后机身和尾炮塔的结构设计;选用了新型的轰炸雷达和瞄准具,提高了轰炸精度;采用了跟随性好的新的炮塔操纵系统,增加了航炮的备弹量,并提高了航炮的射速和射程。
改进要点
轰-5根据中国航空工业制造的实际和国内配套的条件,在伊尔-28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修改设计,总变更量达40%,主要更改是:在机体结构上,将苏联伊尔-28飞机的两半扣合的结构改为普通结构,达到全机总体减重110千克。发动机采用涡喷-5甲取代苏制BK-1A离心式涡喷发动机。机载设备则尽量与当时中国同期仿制的轰-6轰炸机通用,如采用轰-6的尾炮塔,引起了机尾结构的一些变化。经过这些修改,轰-5的战术技术性能有了一定的提升,尤其是雷达探测距离加大,新瞄准具扩大了瞄准角和观测角,轰炸精度和敌我识别能力也提高很大;新炮塔系统电气操纵随动性好,备弹量增加,射速大、射程远 。
轰-5(H-5),基本型;与伊尔-28相比,轰-5飞机修改了机翼、后机身和尾炮塔的结构设计;选用了新型的轰炸雷达和瞄准具,提高了轰炸精度;采用了跟随性好的新的炮塔操纵系统,增加了航炮的备弹量,并提高了航炮的射速和射程。
轰-5甲(H-5A),轰-5甲,是中国航空工业哈尔滨飞机制造厂于1967年9月根据国家下达的任务改装的一种核武器运载机。保密代号为2152 。轰-5甲(H-5A),轰-5甲,是中国航空工业哈尔滨飞机制造厂于1967年9月根据国家下达的任务改装的一种核武器运载机。保密代号为2152 。
1967年9月16日,国防科委、国防工办下达将4架轰-5飞机改装为核武器运载机,作为核试验和装备使用的任务。122厂于1967年底和1968年2月分两批完成各两架改装任务。4架飞机于1967年装备空军7401部队,1968年又补充2架。1968年4月25日,5架轰-5飞机转场20基地,5月4日~6月9日,进行核训练弹试投,共组织任务飞行22架次,获得了投实弹的有关数据。12月27日,成功地完成了我军首次轰-5飞机的空投核试验。
轰侦-5(HZ-5、RB-5),轰侦-5是空军部队以伊尔-28侦察机为蓝本,以轰-5为平台仿制改装而成的侦察机,可在中、高空和昼夜间条件下执行战术空中侦察任务。轰侦-5比基本型航程增大;轰侦-5飞机,填补了中国空军中短程侦察机的空白。根据空军遂行航空侦察任务需要,122厂于1965年开始在轰-5飞机基础上研究改进和设计轰-5侦察机。1970年1月,空军决定在轰-5甲飞机的基础上改装轰-5侦察机,先按照相型改装。经与三机部协商,轰-5侦察机的主要改进项目:在轰-5飞机原有照相设备基础上,于弹舱内增装2部带有像移光学补偿机构的大型中高空航空照相机航甲12-75,使轰侦-5飞机的大型照相设备增至4部,另外还可装雷达相机1部,相机通过摇摆架操纵可进行2~3条航迹的空中照相。在左右机翼上增装整体油箱,使飞机最大载油量由轰-5飞机的6068千克增至8868千克,航程增大47%,作战半径增加50%,飞机最大航程增至3058千米,最大续航时间增加1小时23分,达到4小时31分。飞机无轰炸军械,射击军械与轰-5飞机相同。轰侦-5的研制始于1970年12月,1977年设计定型。
轰教-5(HJ-5)
轰炸教练型。主要机载设备轰炸雷达,自动领航仪,敌我识别器及各种通讯导航设备等。轰教5飞机,结束了中国轰炸机教练机长期依靠进口的历史。
轰电-5(HD-5),轰电-5很少见于官方的报道。中国空军的轰电-5能执行软压制对方防空系统的能力。原来轰电-5准备加装YJ-5反辐射导弹,由于改型研制导弹下马未成,而YJ-91导弹则体型弹重过大,轰-5挂载较为吃力,实际使用效果不明。更多的用途是类似美国的EA-6B一样,从事电子对抗/干扰任务 。
轰-5鱼雷型,1965年,海军航空兵提出在轰-5飞机上改装挂鱼雷的要求,1966年开始改型设计。主要改进项目:可在机外挂3枚鱼雷或2枚大型鱼雷和2组弹舱内副油箱。
1969年11月30日,轰-5鱼雷型由王文英首飞成功。到1980年为止,共交付海军35架。为部队改装伊尔-28飞机100多架,部队反映良好。
轰-5鱼雷型装备了普通直航鱼雷和“鱼”-2空投火箭动力鱼雷。其中“鱼”-2鱼雷是仿制苏联PAT-52鱼雷的产品,1960年前开始试制,1971年正式装备部队,命名“空舰”-1(KJ-1),后规范命名为“鱼”-2。弹径450毫米,长3.89米,重627千克。该鱼雷投放后在减速伞作用下缓慢入水,随后起动火箭发动机,速度高达60~70节。虽然“鱼”-2射程仅5000米,但是由于速度高,舰艇基本上无法躲避。在最初的规划中,曾计划生产2000枚该型鱼雷,随着时间推移,轰-5面对的舰艇防空火力越来越强,基本上不可能接近投弹。且“鱼”-2没有制导能力,命中率低。为此,1976年海军希望“鱼”-2能由突防能力更强的强-5发射。
轰-5鱼雷型在装备部队之后,还承担了一些科研试验任务,为新机研制和部队训练服务。主要试验机有“鹰”式武器试验机和仿“飞鱼”拖靶飞机。
轰-5雷达试验机,网络上曾经出现过轰-5改装的歼轰-7雷达试验机照片。歼轰-7装备的JL-10A“神鹰”脉冲多普勒雷达,首先在轰-5试验机上试飞试验。中国试飞院的这张照片,显示了轰-5轰炸机头部,改装了歼轰-7的机头和雷达。这反应了中国在军机研制中,因地制宜、小步快跑的务实策略,利用和挖掘老旧机型的潜力,投资少、研制风险低,为新型机研发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和经验储备。
实战运用
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美国给台湾国民党空军装备了P-2V侦察机。P2V-7侦察机频繁在夜间入侵中国大陆,中国空军多次派战机升空拦截都告失效。嗣后中国空军研究采取“神灯”战术,即用轰-5在敌机前上方空投照明弹,将夜空中的P2-V侦察机照亮,米格-15战斗机在敌机后方尾随攻击。1964年6月11日夜,中国空军石振山机组驾驶轰-5飞机,实施“神灯”战术,配合中国海军航空兵四师中队长陈根发驾驶米格-15击落了国民党空军P-2V侦察机一架。
轰-5装备空军
1968年12月27日,中国空军空十师一架轰-5核武器运载机,执行了核试验任务,成功地投下1枚原子弹 。
1974年1月20日,3架轰侦-5侦察机完成了对西沙群岛的空中照相任务
1971年,中国经海运向罗马尼亚输出了首批总共4架轰-5散件,并由中、罗两国的技师在罗马尼亚巴库(Bacau)进行组装。该型机这后被送到第38搜索航空中队,是罗马尼亚的独立靶机单位服役。1974年,罗马尼亚又接收了第二批共8架轰-5。时隔5年,罗方又接收了第三批共2架轰教-5教练机。罗马尼亚空军除了拥有中国制造的轰-5/轰教-5外,还拥有苏联产的IL-28/IL-28R(侦察型)/IL-28T(反舰型),轰-5和IL-28在同一国服役颇为罕见。罗马尼亚空军只剩下轰-5能够继续飞行,执行侦察和拖靶任务。
中国还将轰-5飞机用于军援贸易,其中罗马尼亚空军14架(轰-5飞机12架,轰教-5飞机2架),柬埔寨6架(轰-5飞机4架,轰教-5飞机2架),朝鲜20架。
轰-5喷气式轻型轰炸机,机动灵活,可用于近距离支援地面部队作战,具有中型轰炸机不可替代的作用 。该机体型较小,造价低廉,便于大量生产装备。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工业经济和国防科技实力都比较弱的时期,能够在一个原来只能维修飞机的哈尔滨飞机制造厂研制成功轰-5轰炸机,实属不易。但是,毕竟轰-5飞行速度较慢、载弹量偏小、作战半径不大,而且动力、航电水平较低,都制约了该型轰炸机的实战运用。中国后来陆续研制装备的轰-6、歼轰-7、歼-16等新型对地攻击空中装备的出现,弥补了轰-5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