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乒乓那些事儿 ——(四十六)世界杯王楠绝地翻盘 全运会小张黑马狂奔
这一章是过渡章节,字数不多,还请见谅。
—————————————————————————————————————————
1997世乒赛之后国乒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开始准备迎接全新的时代。
首先是人事变动,张燮林老爷子逐渐淡出一线,黄飙开始担任乒乓球队的领队,迈过了人事关卡蔡振华和平稳过渡的陆元盛开始分别担任国乒总教练和副总教练。
调上来的临时工李隼凭借王楠的出色战绩站稳了脚跟,开始逐步成为女乒的主要教练之一。
男队那边,九十年代初国乒的两大支柱之一的王涛,1995年世乒赛夺冠的奇兵丁松,曾经的希望之星林志刚,曾经爆冷刘南奎的熊柯开始逐步淡出国家队,以马琳和王励勤为代表的80一代开始走上舞台的中央。
女队那边,世乒赛第一轮就出局的朱芳和龚跃春退出了国家队,乔云萍完成了政治任务之后也出国打球,一代天后邓亚萍也开始逐渐淡出了国家队,世乒赛后国际上除了马来西亚公开赛和澳大利亚公开赛之外没有什么出战记录。
在这种情况下,女乒更新换代的速度开始提速王楠,李菊和杨影开始在国际赛场之上高频率出现。
1997年上海的女子世界杯单打赛,国乒派出了王楠、李菊和王晨的阵容,这次海外兵团的表现不错,陈静倒是也来了,不过小组赛一出线就被耿丽娟3:0淘汰出局。
这个可以理解,一来陈静亚特兰大奥运会之后一直在打酱油,心思不是很在乒乓球上;其二当时陈静和肖战的感情亮起了红灯,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技术上陈静此时的实力都不算高。
所以陈静输给天天在北美打球老搭档的耿丽娟还真不是什么稀奇事(陈静1987年第一次参加世乒赛和耿丽娟配的女双)。
小组赛不敌齐宝华的王晨则是不得不与李菊提前遭遇,此时的王晨已经完全不是李菊的对手,1:3止步八强。
而小组第一出线的齐宝华也没好到哪里去,碰上了从新西兰跑到日本打职业联赛的李春丽。

这位论起辈分资历说起来是和曹燕华一辈的运动员,不过1982年亚锦赛李春丽表现不佳,单打八强都没打进去,女双混双决赛全数告负。
不过这也不能光怪李春丽发挥不佳,让她和童玲攻削配跟曹燕华黄俊群打,这和弃权真没啥区别。
不过亚锦赛单打上的糟糕表现也让李春丽提前告别了国家队。
一般情况来说李春丽的故事也就到这儿结束了,可能许多年后当有人想了解乒乓球历史时才会知道国乒曾经有一位叫做李春丽的运动员。
但是命运就是这样,给你关了一扇门,一定会给你开一扇窗。
1987年李春丽收到新西兰马纳瓦图华人联合会的执教邀请的时候,李春丽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其实早在1982年访问新西兰时,李春丽和当地的华人有所接触。即便五年过去她依然记得新西兰人民的热情以及相比国内乒坛更加轻松的氛围。
她相信那里将是她退役执教的一个好去处。
并不出人意料的是,李春丽立即成为了整个新西兰最会打乒乓球的人,在她参加的第一次新西兰全国锦标赛里,她就以几乎秒杀全场的实力轻松夺冠。
随后的她更是缔造了连续九年新西兰全锦赛不败的可怕记录。
但是在新西兰横扫千军固然有趣,然而对于一名李春丽这样的职业选手来说,这对她实力的提升毫无作用。
直到1994年,她才因为受邀参加日本的职业比赛而不再参加新西兰的国内赛事。
而在日本联赛,李春丽逐步打出了一片天,也获得了一次世界杯的参赛资格。
小组赛,李春丽连克童飞鸣和柳智惠两位名将杀入八强。
八强赛面对击败了王晨的齐宝华,李春丽让齐宝华见识了一下日直弧圈(我还头一次知道中国有打日直的职业女选手)的BUG,3:0横扫对手爆冷进军半决赛。
当然,李春丽的神奇也就到此为止了,对阵王楠,李春丽打了王楠一个21:13后,被以同样的比分连扳三局淘汰出局。
而李菊则是击败了爆冷陈静的耿丽娟,二人成功会师决赛。
决赛就王楠3:2战胜李菊夺冠,决胜局李菊8:0领先都没有拿下来,王楠也成为后邓亚萍时代里第一位拿到女单世界冠军的运动员。
其实这场球就能看出来两个人的比赛风格,李菊大开大合,女子技术男性化的打法状态好时见谁锤谁,全无敌手;而王楠则是单面进攻性弧圈之中韧性最强的(个人认为非削球和防御型弧圈里最难缠的就是马琳和王楠),结合21分制的比赛长度,如同给了无限复活的机会一样(21分制时代王楠大比分落后扳平的经典真是不少)。
但是和刘伟一样状态大起大落是李菊致命的弱点,这在后面也是她和王楠之间慢慢拉开距离的一个原因。
对于运动员们来说1997年世乒赛和世界杯是高端玩家的舞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鲤鱼跳龙门的捷径是1997年的第八届全国运动会。
说起来每届全运会都会杀出来黑马,1983年五运会焦志敏一路黑马狂奔摘走女单冠军;1987年是乔红一路狂奔到决赛,刘伟超神发挥带领山东夺冠;1993年七运会是15岁的王楠打掉刘伟乔红把自己送进了国家队。
1997年全运会爆冷的大咖轮到了张怡宁。

其实六月份举办的八运会团体预赛就爆出冷门,男队没啥动静,反而是一群丫头轮番爆冷,16岁的河北队小将牛剑峰战胜了从日本赶回来勤王的乔红,13岁的白杨淘汰了1992年亚锦赛女单冠军,当年的邓亚萍克星——唐薇依。
到了决赛阶段,各种爆冷满天飞,乒乓世界1997年04期能搜到两篇文章,一篇叫做《老将新秀竞风流》,一篇叫做《名将为何落马多》,可以想见那一年比赛的爆冷程度。
赛前女团预测的夺冠热门中河南队和八一队止步八强(这也是日后被称为乒乓球队专属记者李武军老师的第一篇登上《乒乓世界》的采访,男女八个夺冠热门,六个打进四强,全数杀进八强,李武军老师的乒乓球水平可见不弱),邓亚萍尽管信心和霸气仍在,但是毕竟练的少多了,球有些生疏,团体赛打的不好,四分之一决赛对阵山东,邓亚萍又一次输给了刘伟,争夺第五名的时候邓亚萍竟然输给了自己1997年世乒赛的手下败将,香港队削球手王晶(这应该是香港第一次参加全运会)。
当然熟悉历史的都知道最爆冷的莫过于来自北京的张怡宁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她成为了又一位团体赛中一球不输的人。
北京队当时是王晨打一号,张怡宁打二号主力,崔晨梅坐三号主力(日后大名鼎鼎的北京F4里,李佳薇1996年去了新加坡,刘佳当年3月跑去了奥地利,吴雪没入围);湖北队乔红回国勤王担当一号,三剑客中的另外一人胡小新倒是也参赛了,不过人家这时候户口迁到了广东中山代表广东而不是湖北,补上来的正是当届让人眼前一亮的程蔚;山东队刘伟和乔云萍这两对老冤家;河南邓亚萍领军,张辉辅佐;江苏阵容更是豪华,三个世界冠军杨影,李菊,邬娜加上14岁的直板正胶新秀张莹莹,赛前就雄心勃勃的把目标锁定冠军。
进入半决赛的是北京,湖北,山东和江苏。
北京半决赛对湖北,上来就是张怡宁对从日本赶回来的乔红,没人觉得张怡宁能赢。
乔红第一局打的张怡宁没脾气,21:5获胜,第二局张怡宁回敬了乔红一个21:8,决胜盘双方打的很激烈,张怡宁挽回了乔红的两个赛点后以23:21取胜。
乔红倒下后湖北就没得打了,苏燕和程蔚两个人0:2告负,北京队进入决赛。
另外的半决赛上,分别从日本和德国赶回来的刘伟和乔云萍差点掀翻江苏队,杨影被刘伟打的一点办法都没有,17:21和11:21草草缴枪,李菊不轻松的以21:18和21:19战胜了乔云萍后邬娜和李芬苦战3局才赢下来,第四场李菊对刘伟也仅以两个22:20获胜。
决赛上又是张怡宁打头炮,对手是杨影,和前面赢球的方式一模一样,大比分输掉第一局后连扳两局,给了江苏队一个下马威,无奈这个时候的王晨在和李菊,杨影的竞争中已经尽落下风,打起球来也是信心不足,一人丢了两分,张怡宁还没来得及上场打第五局,北京就1:3告负获得亚军。
许多年后当周树森回忆起这场比赛之时,还是颇为遗憾,表示如果进了第五场,北京队有六成可能夺冠。
这个吗……我个人感觉见仁见智,毕竟后面的单打上张怡宁输得就是李菊。
彼时的张怡宁不会想到,五年之后的釜山,这样的剧情又来了一回。
不过张怡宁因为女子团体比赛赛不败的战绩而获得了那次全运会的团体赛最佳女运动员和八运会乒乓球最佳新人奖。
也获得了第一次参加洲际大赛的机会。
男团那边打进四强的队伍不让人意外,意外的是最终的结果,广东队把去年的剧本又演了一遍,这次立下大功的是马琳,广东队卫冕了全国冠军。
男双赛场赛上孔令辉这次没打双打,阎森和王励勤又分兵作战,王涛刘国梁顺利捧起了男双冠军。
混双赛场这次既没有王者,也没有爆冷,杨影秦志戬乱战杀出捧起了冠军。
女双赛场终于有了个靠谱搭档的邓亚萍与张辉合作战胜了卫冕冠军李菊邬娜获得女双冠军,不过小将牛剑峰和满丽合作在女双四分之一决赛上大爆冷门淘汰掉了刘伟乔云萍,牛剑峰的出色表现也引起了国家队的注意。
之后在当年举办南斯拉夫乒乓球公开赛上,牛剑锋获得了自己的第一座巡回赛女单冠军。

女单那边团体表现不好的邓亚萍当了一次大预言家,扫了眼对阵表就说杨影走不到最后,果不其然杨影在四分之一决赛1:3不敌王楠,而邓亚萍则是迅速调整状态一路横扫卫冕女单冠军(只有王楠赢了一局),王辉表现出色,一路削倒了王晨,邬娜和李菊三名世界冠军杀入决赛,为自己争取到了主力位置。

插几句题外话,这届比赛时,萨马兰奇几度邀请邓亚萍参加2000年奥运会,并表示如果夺冠,自己再给她颁一次奖。
邓亚萍表示我考虑考虑,至于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这里插一个作者有些较真结果没往上一章写的故事,女双决赛结束之后杨影下场蠢萌地问了场外的李隼一句话,这句话的奇葩程度以至于李隼当即断定,杨影没有成为领军人物的心气与素质,王楠的机会来了。(因为作者找到的资料里没写李隼有去世乒赛)
这句奇葩的话就是:“拿一个和拿七个有什么区别啊?”
李隼告诉王楠,杨影从此再不是你的对手了。满足于一个世界冠军的人,与要拿奥运冠军成就大满贯、立志做到最好的人,动力相差太多。赛场上拼的就是一口气,这口气早早地松懈,就谁也拼不过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68一代中的削球手何千红被八一队从德国叫回来救火,团体赛带领八一队获得第七名,单打第一轮抽到邓亚萍以1:3告负,第二年转过头来人家就进了德国籍让国乒头疼了。
男子单打比赛,王涛王者归来,先后战胜了自己的老搭档卫冕冠军吕林,又战胜了当年的一哥,世乒赛八强马文革,半决赛3:0横扫冯喆,决赛决胜局两分险胜马琳再一次捧起了男单冠军。

虽然王涛的国际比赛成绩差了一点,不过六块全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记录至今无人打破。
全运会打完,老将们的人物就完成的差不多了基本就是国家队挂个名然后天南海北的打联赛了,主力们还得接着打。
全运会打完第三天,尹霄指导带着双子星赶赴国乒男队九十年代的福地——法国尼姆。
说是福地还真是一点都没夸张,之前三次在法国尼姆举办的世界杯里,国乒男队三次拿到了最后的冠军。
不过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这次双子星最终还是栽了。
小组赛双子星打得就挺紧张,孔令辉输给了罗斯科夫,刘国梁输给了格林卡。
这两位都是反手出色的选手,前者是老朋友了,正值自己职业生涯的黄金期;至于后者……你还是先接着打酱油吧。
而偏偏这两位碰上的对手都不算好打,孔令辉碰上了从未战胜过的瓦尔德内尔,刘国梁则是碰上了曼彻斯特的二号男主角——萨姆索诺夫。
在1997年世乒赛男单决赛负于瓦尔德内尔之后,萨姆索诺夫痛定思痛,也开始技术改造,球风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单面进攻型弧圈向两面防御型弧圈转变,防守反击取代了积极抢拉成为其主要的得分手段。
虽然此时小萨的技术改造尚未完全完成,不过对付刘国梁这个直板快攻问题还是不大的,以长球限制住刘国梁的速度,拖过前三板,大斗相持球。
以这二位1997年的状态,刘国梁拉弧圈能拉得过萨姆索诺夫那就是见鬼了。
小萨3:1淘汰刘国梁杀入世界杯半决赛。
而孔令辉面对老瓦则是在以往控制为主的战术上,大胆抢攻,猛冲正手。
事实证明孔令辉世乒赛确实是累着了,体力满格的孔令辉这一场把老瓦打了个晕头转向,3:0横扫瓦尔德内尔进军半决赛。
半决赛体能充足的孔令辉对阵正处于技术改造的萨姆索诺夫没有丝毫问题,3:1报了世乒赛被淘汰的一剑之仇打进决赛

而另外半区,法国队的勒古爆冷了罗斯科夫,老金依旧是八强游,普里莫拉茨也是顺利打进决赛。
曾经有人问了我一个问题,在足球世界杯的赛场上如果可以让你在小组赛送走一支队伍,你会选哪只。
我的答案是:意大利
大家可以看一下意大利队的八十年代以来的大赛成绩只要他们冲出了小组赛,基本就是稳拿四强,1998年、2002年和2016年两个点球一个黑哨,唯一一场意大利淘汰赛90分钟以内输球的只有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
原因很简单,淘汰赛打意大利实在是太难了,在没有得分压力的情况下,你很难针对它,人家既有钢筋混凝土一般的防线,又有充满灵性的进攻手,那真的是相当全面。
同样,乒乓球圈最让大家头疼的莫过于普里莫拉茨。
人家特长可能不是很突出,但是技术可以说是相当全面。
不过孔令辉并非没有优势,起码孔令辉的速度和变化上是优于普里莫拉茨的。
第一局孔令辉17:16领先的情况下被对手21:19翻盘,第二局孔令辉18:14领先结果又是着急输了个22:20。
孔令辉这个终结比赛能力看得我真是一眼难尽。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孔令辉最后一局是越打越没谱,越打越着急,而普里莫拉茨则是游刃有余,3:0击败了孔令辉,捧起了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二座世界杯男单冠军。

世界舞台上国乒此时并不风光,不过亚洲杯国乒还是没有什么对手的。
作者写了四十几章,各位读者们应该发现了一个规律,奥运会、亚运会和世乒赛作者是肯定要详写的,世界杯和亚锦赛基本就是说个大概过程,至于亚洲杯和即将诞生的总决赛,除非是某位大咖初登赛场,否则一般是不会提的。
1997年的亚洲杯,初登登场的大咖是张怡宁。

实话实说,张怡宁这第一次大赛之旅实在是有点多灾多难。
由于这次亚洲杯的举办地实在是有点偏,所以国乒的同志们要先转飞机再转汽车,才能到达本届亚洲杯的举办地印度普那(也写作浦那)。
由于当时北京没有直飞孟买的航班,所以只能去香港转机,跟着香港队一块儿走。
结果十几个小时的航班到了孟买因为天气问题差点没能降落,还跑去卡拉奇停了一段时间,晚点了六个小时才赶到了孟买,又办了两个小时手续,13日五点才出机场。
结果人家接待人员一直在机场等着,看了看表表示:“旅馆还剩四个钟头,要不你们先去睡会儿?”
说真的,我真想知道这个负责接待的是哪位神仙,等了最少六个钟头还能如此淡定,与当年英国战巡分队司令见到德国装甲巡洋舰时镇定自若下令先开饭颇有几分相似。
四个钟头歇完,大伙上车接着睡,三个小时后才发车,八个小时后才跑到普那。
160公里的路,跑了五个钟头,到了酒店放下行李,就跑去抽签。
说真的,就这么个折腾法,别说打比赛了,就是旅游都撑不住。
16岁的张怡宁哪见过这种场面,身体也撑不住(早年老张的身材被人吐槽过豆芽菜)小组赛就输给了小自己两岁的桑娅婵没能出线。
四分之一决赛,印度的场馆漏雨漏电,幸亏林志刚反应快,叫着大伙儿一起快走,要不然大家就得一块触电。
本来主办方想把男子的两场四分之一决赛推迟(中国香港的梁柱恩对阵中国台湾的刘翼德;郭刻厉对阵中国台北张雁书),结果两岸三地的同志们一致决议:
不推了,早打早算完。
已经等了两个钟头了,再推下去天知道还有什么幺蛾子。
主办方也挺佛系,那就等吧,一等又是三个半钟头,等到了晚上八点半才打上比赛。
好在最后也没什么大事儿,王晨击败了金芬植,郭刻历力压印度球王巴布尔,国乒再次包揽了亚洲杯冠军。
而彼时的张怡宁不会想到,十二年之后当她双满贯在手,以八块单打金牌和王楠并列成为乒乓球历史上获得单打金牌最多的运动员之时,她距离全满贯真的就差这座看起来难度最低的亚洲杯。
而在十一年后的日本札幌,让张怡宁抱憾亚洲杯的那位选手,将逐步成为后张怡宁时代女乒最头疼的对手之一,并将在莫斯科再度击碎女乒九连冠的梦想。
而此时,这位刚刚进入黑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她并不知道她的未来也足够精彩。
—————————————————————————————————————————
求个素质三联,我力争下周三之前把1998年亚运会写出来。如果总阅读量到1万8,点赞到1700,我就提前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