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Ani Kuri 15 早上好 今敏 分镜及访谈

2022-03-13 18:39 作者:salyukafka  | 我要投稿

原载于DVD的解说书,访谈的标号注释和括号内黑字为原注,蓝字为译注

分镜


访谈

想做经得起高清观看的画

——短片,您是第一次做吗?

今:以前,做过30秒的CF(广告影片),但没被播放(笑),这片是事实上的第一个短片。这次听闻《Ani·Kuri 15》的企划,绝非不赞同企划的宗旨,但对于没做过的事我是有兴趣的。于是决定这次参加进来。

——除了《早上好》以外,还有别的作品的点子吗?

今:想了很多东西。无论哪个,都是以前为漫画想过的点子。比如,摆放在壁橱中的五月人偶(五月五日庆祝男童节所摆放的武士人偶),带着人偶们乘上鲤鱼旗逃跑。于是皇上皇后人偶追他们,形成动作戏,起名叫做《怪哉消失的那天》,去探索孩子消失的怪哉。另外还有个点子叫《东京电视》。这个的内容是以看电视的视点,描述从地方出身的年轻人,到东京开始单身生活。使用快进等手法,展现每日的生活,最后到结婚并从房间搬出去。当然了,电视什么的是为漫画用所想的点子,相当于当下的用电脑看女性独居之类的作品吧。这个点子的优点在于视点是固定的,所以用同样的layout就能搞定(笑)。

——那可占了大便宜呢(笑)。

今:但还是没选择《东京电视》,因为角色的动作全都成了碎片式的,没法画归纳起来的动作。这会让作画的人感到无聊吧。而且这次,先定下来工作人员,再定点子。作画是铃木(美千代)女士来助阵。做完《盗梦侦探》后,和铃木女士在酒席上谈了谈。她说对她而言,接下来想要在包括草图的各方面,对自己的画进行再确认。那么,与其做机械出场、有特效的东西,还不如好好描绘人的动作的内容。毕竟日常的举止,对于草图以及动作的训练是最合适的。由此出发定下了点子。

——仔细描绘日常举止,就是目标之一。

今:实际上我在导演《PERFECT BLUE》(※1)时,感觉到不从日常描写出发就不成。连身边的东西都画不来,哪能画不是身边的东西。背景也好,作画也罢,以身边存在的世界为参照的对象进行描写才能形成训练对吧。这次的企划,老实讲,对我个人来说做什么都行。但是,考虑到相关的工作人员,还是得有日常描写。那么NHK发来带有预算的委托,用我的点子做出的结构,最终就落脚到《早上好》这里了吧。

——《早上好》,是从哪里来的点子?

今:这个,也是重复利用的点子哦(笑)。《PERFECT BLUE》快做完时有个类似“做动画吧”的出书的企划。我来从头到尾解说一部短片的制作的书,为那本书所画的分镜就是《早上好》的原点。时期和《PERFECT BLUE》接近,因此分镜上用了《PERFECT BLUE》的主角雾越未麻,以及她的房间。结果,该企划失败了,但这次我觉得拿来用下也行吧就用了。毕竟是10年前的分镜,所以没有照搬,而是包括角色变更等,在分镜阶段进行了大幅的更新。

——女性单身居住的房间里一下子放了这么多小物件,看到这个影像感觉和《PERFECT BLUE》有相联系的地方,是有这样的背景吧。

今:《PERFECT BLUE》时,以当时最大的努力,欲求描绘房间的内部,但当时的制作工程还没数字化(※2),没法像这次这样多次使用Harmony(动画的一种处理手法,以粗线条将作画的部分与背景融为一体的上色方式,亦译为调和处理)。这部分,想重新多探索下。

——今导演的分镜,画的非常细致。为什么要画到这种地步呢?

今:这是因为,想在分镜阶段从layout,到小物件的设定,都给做完。那么画面顺势就画的细。您懂的,普通的分镜,画的粗一些。动画师看后,体会到演出家的意图,然后画layout。然而,最近我的导演作品中,将分镜扩印后,就这么直接当作layout使用。

——为什么开始了这种风格呢?

今:这要回溯到《PERFECT BLUE》。那时候,我画的分镜比现在粗一些——不过比世间一般的分镜要细多了——而动画师新画的layout,几乎都没法用。约1000个镜头中,我自己就完整修改了900个。修改了背景的原画,那么它上面的角色的动作就不得不修改,所以总之把不像样的张数改正了,结果这甚至阻碍了演出方面的工作。为了改善这点,接下来的《千年女伶》(※3)中,画了稍微细致些的分镜。如此一来必须修改的layout,全片减到一半以下。再到《东京教父》(※4)时画的更细致了,结果layout几乎不用修改。到了《盗梦侦探》(※5),layout的修改只是寥寥几个镜头而已。经过这样的过程,就变为画现在这样的分镜了。

——分镜,是将铅笔画的画扫描后进行合成的吗?

今:对的。如果把角色画在背景上,角色下面的背景就没法画了。所以背景是背景,角色是角色,分开画,然后用Photoshop(※6)合成。要擦掉角色遮挡的那部分背景时,制作角色的轮廓遮罩,以去掉那部分。为此,角色的画就必须将线条仔细的连起来,于是分镜的画变得越来越细致。我也觉得差不多得了(苦笑),但老实讲,我不晓得比这更有效率的方法。说起来,刚才没提到,接受这次的企划的理由,还有一个。

——那是什么理由呢?

今:一言以蔽之,对应高清(※7),或者说蓝光对策。《盗梦侦探》,DVD和蓝光两样都出了,在和杂志合作的企划上,有两次用蓝光看《盗梦侦探》的机会。我惊了。心想,不妙呀。不只是“画的东西全都看得到”,连“没画的东西都显现出来了”。我绝非轻视高清这东西,而是真切的感受到,必须有经得起高清的画面制作方法。

——在蓝光上看到的画面的哪部分让您最惊愕?

今:背景。背景上远处的东西,是根据空气透视法则将色彩画的朦胧的,但(用蓝光)可以说看的一清二楚,希望看成远景的东西看起来不像在远处,甚至纸张的纹理都似乎能看得到。以前退居于画面深处的东西带着“你好呀!”的气势跃然纸上,我这边心说“你小子不用出头呀”(苦笑)。尽管如此,《盗梦侦探》还是经过各种了摄影处理,所以缺点不容易看出来的吧。那么我想,多思考下这方面的事情,思考经得起高清考验的画面制作方面不也挺对的嘛。作为这样的尝试,这次的企划恰到好处。

——具体而言,在哪部分进行了挑战呢?

今:对策之一是,可以用数字的力量对画面进行晕染。但是,动画的画面全都对焦是基本。所以模糊化这东西,用不好的话会碍眼。那么怎么才能显得好看呢。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对Book(※8)的模糊化的程度施加各种变化而形成有纵深的画面,从分镜的画面设计阶段开始,就设置成在前景放置小物件的画面构成。

——看到分镜的第二个镜头上写着“将小物件分成多片赛璐璐来画,各自加上模糊”的指示。

今:是的。背景加了模糊会显得自然,但更麻烦的是用Harmony(※9)画的小物件。Harmony是有实线的东西,一旦加上模糊,线会变粗而显眼。在摄出(※10)的阶段,为避免这一点而进行了调整。比如对画面进行设计时,定下来有花束时就对花束对焦,而深处的东西的模糊值是1.5,更深处的模糊则为2,定下了类似这样的规则。在此之上所考虑的是,和镜头的距离相近所以模糊程度相同的东西,如果不能作为素材成对出现就不行。另外为了模糊化看起来有效果,给被摄体加上花纹之类的东西,不在焦面上且容易看懂。在些这方面下了功夫。

——谈到“摄出”,今导演会亲自做摄出吧。这有什么理由吗?

今:首先,还是先解释下一般的摄出是什么为好。现在,我虽然不晓得各公司的制作现场怎么做摄出,但手绘时代的摄出是指,摄影师仅将能够摄影的素材汇集起来进行确认的作业。先看看赛璐璐和背景是否以必要的状态汇集起来了,要加特殊效果时,看看该素材是否汇集起来了。确认后交给摄影师。另一方面,我这边的情况是,《东京教父》时我趁着制作工程的数字化的机会,变为自己做摄出了。我的做法是,也会确认素材,但在摄影前会在完成的素材上亲手添加各种东西。举个例子,背景。虽说BG(背景)在检查的阶段已经OK了,但于其上覆盖角色的时候,有时会发现新的问题。比如,角色重要的侧脸,有时会奇怪的画有显眼的东西,或者背景明亮时头发的黑色会突出,反过来背景暗时发色会沉下去。此时要施加修补。对于头发,通过调整光照,发色沉下去的话就加背光,让头发的轮廓显现出来。就是说,我的摄出是指,在摄出的阶段,添加细致的修改,最终使画面的意象完成的作业。

——就是说根据这样的意象,摄影指导进行实际的作业。(这次的)摄影指导和《盗梦侦探》一样是加藤(道哉)先生吧。

今:对的。这是对于摄影指导来说“不成为这样的画面可不行哦”的作业(笑)。但当然了,摄影的阶段,也会添加各种东西。这次提议了,就做烂镜头拍的感觉的影像吧,所以越是靠近画面的边缘越出现RGB的分色。

——出现了色差(※11)。

今:对的。如此一来色调稍微出来了点,而且画面的密度感增加了。……用DVD看了最近的电影,画质好的过头了,连画面的边缘都看得过于清晰,让人有点疲劳。但是,这样卖弄的密度感让我觉得很寒酸,通过添加来破坏添加,或者说添加的过多而看起来没有起伏,反过来感觉密度感让人察觉不到的程度才刚刚好。

——此时恰是高清的意义出来了。

今:对的。理念上在于,画的非常细致,并且看不太出来(笑)。当然,作为这次电视播放时的效果,目标之一在于让突然看到的人无法看一次就搞懂的密度。于是这人会觉得“啥玩意,刚才的?”,然后想再看一两次(笑)。

——要做这样的影像,对绘画的才能有相当的要求。

今:与其这么说,不如说,制作画面就是这么回事吧。

——身体透明的效果在《PERFECT BLUE》时很难做,数字化才容易做到的效果。

今:是的呢。身体透明是在《盗梦侦探》中用过的手法,所以在其延长线上得以再尝试。顺带一提“透明”这个想法,相较于动画,不如说是从插画的工作来的。我以前做插画,让背面的东西透明,贴上材质等事情让我做得很开心。于是到了《盗梦侦探》时,就想积极的把这样的想法放进去。可是,《盗梦侦探》毕竟是长篇,无法全面的导入。于是导入了一部分就停止了。透明的处理,不知所措的地方非常多。比方说,透过透明的手臂看到透明的身体时,该怎么显示?这些细碎的处理,不得不停下来一个个思考。此外,为了让透明的效果有效的显示,须要下相应的功夫。

——那是什么样的功夫呢?

今:透明效果出来的好的时候,透过去的那边,墙壁或者窗户的“直线”能看到。如果后面是纯色的墙壁,那么透明的效果基本出不来。但另一方面,脸的后面有这样的线的话会看不清楚。用分镜做layout时,要考虑这样的东西。反过来长镜头时,人物背后的线太多会显得烦,所以只放置墙壁。

——刚才提到“用添加来破坏添加”,《东京教父》时,也包含这样的目标吧。

今:不,《东京教父》时,只有背景的信息密度而已。而角色,更着眼于偏向漫画式的,所以有点不一样。这次想通过让角色透明,使得角色的信息量也增加。就一般的观点而言,背景的密度越是提高,和密度低的赛璐璐角色相匹配就越难。我自己做摄出,对于这个困难的部分,无论如何都想形成画面。……所以这次,近似于意象式的在全部18个镜头上画18张插画的过程的作业。反过来说,说是插画,或许也可以说是复杂的摄出(笑)。

——完成的作品对高清的应对,怎么样?

今:确认了,做到这份上的话在大屏幕上观看也没问题。可以说掌握了窍门。所以真的希望大家不是在DVD或者家里的电视上,而是在高清大银幕上观看。后者才是最合意的状态。以最合意的状态上映,是在NHK内的高清屏幕上试映时。那时也好看到感觉“到这程度就不对了”。

——全片中有钟意的镜头吗?

今:这次觉得“反正没有坑”。

——是说,全都心想事成。

今:是的呢。要在其中举例的话,作画上好的是第5个镜头的起床表演,摄影处理上好的是第17个镜头的蒸汽。相反在摄出上遭罪的是,第16个镜头的皮肤上沾的水。如果按一般方法对其上色的话肤色会变成白色,而两者都上色的话就有点怪。搞了很多次。

——最后具体怎么处理的?

今:将流淌着的水分解为上色的部分,轮廓线,以及高光。然后在水的轮廓线外侧放上遮罩,并模糊化而变粗。如此一来,向着内侧就有了点模糊的感觉,看起来有点膨胀。再放上高光,也对其进行上色但很淡,呈现透过光的发光方式。这三者叠加起来,流淌的水的感觉就出来了。

——关于主角的表演,有什么主题吗?

今:本来的主题是“太困了所以身体有一半起不来”的内容,所以表演想表现“困意”。困的时候,脑袋有沉重的感觉,所以起来的时候,头还没转过来还别在后面。另一方面,第4个镜头和第5个镜头是用动作匹配剪辑连接起来的,第4个镜头在狭小的画面中,不得不成为脑袋别过去的画面。而这样一来头在纵向的转动变成了相当难做的动作,不得不画成展现普通的角色时不会出现的角度。所以一开始交上来的原画,画成了更容易画的角度。于是,我说希望头的朝向稍微变一些。……此外,这次决定了全都做成2格(※12)。

——2格啊。

今:2格的话原画的张数比普通情况要求的更多,但毕竟片长短,就这么做了。不过,2格用起来很舒服。

——2格能做到有密度的表演,但3格也有3格的好处吧。

今:那倒是。虽说3格有3格喜欢之处,但若用2格进行日常描写,动作上会出现“甜甜”的东西。这让人心情愉快。虽说有意思,但同样的秒数的表演,2格看起来迟缓,而3格看上去快速。而且2格的动起来,一旦静止下来,看上去像是冻住一样突然停下来。而用3格,没有这样的不适感。所以让2格静止下来时,在前面会加入3格的动作。现在基本上习惯于2格了,3格看起来像停住了(笑)。

——听说这次,女配音演员并非专业的,而是学生啊?

今:说是演员,只有一句台词,非常抱歉。我每月去一个叫Art College 神户的学校教一堂课,她是配音学科的孩子。我教的是动画学科,试音时配音学科的几个人参加了,从中定下来的。

——台词只有一句,但对应细致的动作配上了各种气息的声音吧。

今:这次,是需要各种气息表演的作品。麻植美由树小姐,虽说在配音学科,但相较于声音的工作,她是更想成为演员的人。而所谓想当配音员的孩子,不小心用了这种叫法,这样的孩子的表演,不适合这次这种希望营造生活气息的内容。很不相称。试音的时候,她突然说“可以坐下吗?”。她说(角色)站起来时的那声“嗯”,如果自己身体不动起来的话就发不出来。这点我觉得挺好。气息的表演,很多人演成了很轻松的行活儿。比方说,头感到沉重所以说“唔~”的时候,听上去想吐槽“你这不是头晕说的‘唔~’,而是‘唔~’这个符号吧”。这个意义上,和画相同,都是基础的问题。作画也是,惊叹的说会成为如此这般的原画,结果相应的画出来却变成奇怪的东西。演技也一样说“这样的场合要这样”,不是以日常的观察为基础进行表演,而是重复业已被概念化的东西。至少能对身边进行好好观察吧,看了各种作品,我总是做此感想。

——请说说您看到做出来的东西的感想。

今:这次想的是,团队方面一人负责一部分。虽说上色让几个人做了,但原画是一人,背景一人,中间张一人,色彩设计一人,摄影一人。动画基本上是集团作业,所以觉得有这种就算短也能说“这里我自己承包了”的工作不也挺好的嘛。一共18个镜头,能做完的。这个意义上,它成为下了功夫而得以接受的画面。

——那么,这次的经验就能运用到下一作了吧。

今:那当然咯。无论谁,都不希望下次比之前的作品差。这次培养出来的方法当然会被活用。但是,我心中可以说还有些许疑问,有不得不思考的东西。即90分钟100分钟的长篇作品,能否全面适用这次的做法。长篇,如果作业方面不张弛有度就有无法克服的难关,所以和这次的“时长短彻底承包”完全不同。因此,不知道以这样的密度能不能将长篇的全片做下来。但是,另一方面也在于,轻松做出来的镜头,毕竟只能是轻松做出来那样子的镜头。要举出《盗梦侦探》中反省的地方,就是这点。要做耐看的东西果然要费功夫,所以我在思考怎么将其运用到长篇的作业中去。当然,也有以不足为妙的,制作有趣作品的方法,但我不是会做那种东西的类型。


【关于其它的Ani Kuri作品】

前田(真宏)先生和河森(正治)先生的作品,两者都让我觉得“做的真好呀~”。前田先生,把片长不可能包住的东西硬是压缩了进来。而河森先生,真的是喜欢这样的东西啊,可以说要向这种一贯性低头行礼。另外新海()先生,高明的使用1分钟的方法让我印象深刻。

※1 《PERFECT BLUE》

1998年公映。以竹内义和的《PERFECT BLUE 完全变态》为原作的同时,仅取偶像、心理惊悚这些共通的“主题”展开原创故事。虚实混合叙事大胆使之成为话题。今的初导演作。

※2 数字化

从1990年代后半开始,“上色”及以后的工程变为在电脑上进行。这就是动画制作工程的数字化。一直以来的“上色”工作,都是将中间张的线转画到赛璐璐(透明的醋酸盐胶片)上,然后从赛璐璐的背面用赛璐璐绘具涂色,但数字化后,变为中间张经扫描后用专用软件上色。此外,将赛璐璐和背景组合起来,用摄影机一格格拍摄的“摄影”,也变成了将扫描了的背景和角色在电脑上合成的作业。不过,习惯上还保留有“摄影”呀“赛璐璐”等词汇。数字化的优点,可以举出上色失误的轻松修改,从摄影台的物理极限(镜头运动以及赛璐璐重叠的张数限制)中解脱出来等。

※3 《千年女伶》

2002年公映。以前的影后回忆过去的采访中,她的记忆和出演过的电影内容混合到了一起。根据“和《PERFECT BLUE》一样,拍错觉画一样的电影”的要求做出来的原创故事。

※4 《东京教父》

2003年公映。女高中生,原自行车运动员,人妖,从这三个流浪者捡到婴儿开始的圣诞(&跨年)故事。由于是流浪者的生活,所以半透明的垃圾袋经常出现,而这半透明的表现凭借数字化成为了可能。

※5 《盗梦侦探》

2006年公映。对于筒井康隆的同名小说,取其精髓的动画化。精神科医生千叶敦子,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作为驱使共享梦境的装置DC mini的梦侦探红辣椒活跃着。面对给别人看恶梦、使之精神崩坏的事件,红辣椒发起挑战。恶梦中无机物展开的游街,与平泽进的音乐相结合,令人印象深刻。

※6 Photoshop

Adobe Systems发售的,图像编辑的代表性软件。另外,动画的摄影方面,同一公司的图像处理软件After Effects被广泛使用。

※7 高清

相对于现行(2007年)的NTSC制式电视所播放的720×480像素,高清拥有1920×1080像素。因此,画面表现能变得更为精细。

※8 Book

置于角色的前景的,单剪出来的背景素材。

※9 Harmony

指将赛璐璐上画的事物以和背景相同的笔触进行上色。也称为赛璐璐Harmony。

※10 摄出

摄影确认的简称。实际的作业参考文中解释。

※11 色差

光根据波长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折射率,对白色点光源进行摄影时,点像的周围看上去有着色的模糊。这称为轴向色差。

※12 2格

电影的1秒由24格构成。为了填满这1秒而画12张画,对每张摄影2格的手法称为“二拍一”。以此类推三拍一就是指,1秒用画8张画填满。

Ani Kuri 15 早上好 今敏 分镜及访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