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知识梳理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一、区域发展战略
概念:是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的整体谋划。
特点: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可持续性。
制定原则: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同富裕。
二、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1) 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数量多、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2) 我国不同时期的宏观发展战略

三、四大地区协调发展

(1)划分依据:国家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旨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四大地区功能定位
东部:面临新一轮的开放发展,需要构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引领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率先建设高水平的现代经济体系。
中部:中部崛起对于加强东中西互动、协调南北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把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壮大,构建产业创新、现代服务、综合交通和现代物流体系。
西部:我国西部幅员辽阔,资源丰富,需要加大开放开发力度,加强内外通道和交通枢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培育优势产业、新型产业和特色产业,更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东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政府和国企改革,大力繁荣民营经济,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增强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
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一)概况:
长江是我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河;土地面积 205 万 km2,占全国的 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 40%;涵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 11 省市。

(二)发展背景
区位优势条件:
1、资源环境优势:
a、丰富的淡水资源;
b、矿产资源:拥有储量较大、种类较多的有色金属资源,铁矿资源丰富;
c、能源资源: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如:四川自贡等的天然气湖、北江汉等的油田、四川攀枝花等的煤炭、三峡等诸多水电站)
d、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密集,是生物基因宝库,众多旅游资源和丰富的农业资源。
2、社会经济基础:
a、位置优势: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
b、交通优势:长江是货运量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京沪、京九、京广等南北铁路在此交会;建设较为完善的高速公路网(所起作用:将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内陆资源丰富地区联系起来,是承东启西的纽带)
c、工业基础:钢铁、石化、汽车、电子的装备制造业工业基地沿江分布,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长江三角洲),最具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
d、城市密集、市场广阔:区域内全国城市分布密集,数量超过全国城市数量的三分之一;人口众多、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消费需求大。上海、武汉、重庆市该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有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e、人力科技资源: 人才荟萃,科教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
3、内部空间结构:区域城市联系紧密,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
作互动的格局。
4、对外空间联系:长江三角洲具有辐射引领作用,长江经济带拥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经济衔接、对外联系便捷。
存在的限制性因素:
1、资源环境条件: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化石能源短缺,自然灾害频繁(eg.上游多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中下游多洪涝灾害);
2、社会经济基础:沿江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
3、内部空间结构:产业同质化,上,中、下游之间经济联系薄弱。
解决措施:
1、对长江沿岸的污染型工业企业进行整治;
2、对长江岸线进行生态恢复;
3、统筹岸上水上,正确处理防洪、通航、发电的矛盾;
4、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场壁垒,推动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统一融合, 避免产业同质化,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三)长江经济带空间格局示意
“一轴”——长江黄金水道(依托)
“两翼”——沪瑞和沪蓉南北两大交通运输通道
“三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
“多点”——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
(四)长江经济带战略定位
1、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2、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4、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同属华北要地,战略地位十分突出。当前区域总人口已超过1亿,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三地推行“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生态环保联动机制、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

1、自然地理背景:
(1)范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具有空间上相毗邻的区位优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2)位置:西侧是太行山脉,北侧燕山山脉,东南部华北平原,东临渤海。
(3)地形:人口、城市主要位于华北平原,地形平坦。
2、社会经济背景:
(1)人口:京津冀区域总人口已超过 1 亿,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人口规模大,密度高。(2)交通:京津冀三地交通密度大,通达度高,已基本形成交通一体化。
3. 存在的一些问题:
(1) 降水量不足: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量 400-800mm;
(2) 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地下水超采:京津冀绝大部分地区位于海河流域,湖泊主要有白洋淀,地表水资源匮乏,水污染问题严重;主要供水源是地下水。京津冀地区地下水超采现象严重,并诱发了严重的地面沉降、地裂缝等。
(3) 大气环境问题:雾霾、沙尘暴等
(4) 人口和产业问题:京津冀地区总人口超过 1 亿,是我国主要的高新技术和重工业基地之一。但是,人口和产业分布不均衡。北京和天津人口密度大,产业分布相对集中, 而河北省人口密度相对小,产业分布相对稀疏。京津冀地区许多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 缺乏有效协调。
(5) 北京“大城市病”问题突出: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教育医疗资源紧张等。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途径
(一) 交通一体化(先行领域)
目前,京津冀形成 1.5 小时交通圈,推行公交一卡通和高铁互联互通。
1、构建快速交通网(公路网、铁路网等),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2、推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客运联程联运,实现主要城市交通“一卡通”
3、加强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衔接,缩短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换乘时间

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分别具有的优势和限制性因素

(二)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
1、以联合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协同治污等为突破口,联防联控, 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2、实现资源共享,统一规划、利用及保护
3、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京津冀生态系统承载力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具体措施总结:
1、加强区域之间的信息、产品、劳动、技术等的联系;
2、推进区域交通、市场等一体化;
3、发挥各自区域优势,加快区域分工;
4、促进区域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5、加强区域环境的整治工作等。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一核、两城、三轴、四区、多节点”
1、一核:北京
2、两城:北京和天津(主要引擎)
3、三轴: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个产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主体框架)
4、“四区”:分别是中部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发展区、南部功能拓展区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每个功能区都有明确的空间范围和发展重点
5、“多节点”:包括石家庄、唐山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张家口、秦皇岛、沧州、衡水等节点城市,重点是提高其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序推动产业和人口聚集。
(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目标:
1、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控制北京人口规模;
2、形成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格局,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3、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道路;
4、使京津冀地区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增长引擎和生态修复示范区。
六、案例分析:雄安新区
1、雄安新区的区位优势:
①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地理位置优越;
②立体化的交通便捷通畅;
③坐落于华北最 大的湿地白洋淀周围,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
④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土地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
2、设立雄安新区,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①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②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利于区域的分工和合作;
④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污染严重等问题。
3、根据《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在雄安新区重点营造优美的亲水生态环境,实施白洋淀生态修复工程,构建绿色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数字城市和智慧新城。对此的理解:
①雄安新区的建设要创新发展理念,发展生态、绿色、环保、高端高新产业;
②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融合,实现错位发展;
③依托白洋淀湿地,发展生态观光旅游;
④因地制宜,进行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