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说说现代筝派的不足

2022-09-05 21:37 作者:陈影帆  | 我要投稿

       “现代筝派”,指的是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出现的、由专业院校主导的、与传统筝明显不同的流派。它的主要特征是:双手弹筝,且双手部分占乐曲的80%以上;左手很少有吟、揉、滑、按的技巧,有的话也不超过乐曲的20%;快速指序的大量应用;曲子没有明显旋律,听起来快、吵、杂;一般离不开扫弦、拍打、敲击等技巧;演奏者多数动作夸张、表情痛苦……

       “现代筝派”发展到今天,俨然成为了“高级”、“牛x”的代名词。然而,任何事物都阴中抱阳、有利有弊,“现代筝派”亦然。下面,就来说一说它的不足。

 

一、左手在弦中段弹奏

       左手在振动弦(就是前岳山到筝码)的中间弹奏,其实是“现代筝派”的一个无奈之举,甚至可以说是硬伤。因为,古筝这件乐器最初的设计,是没有考虑左手(或者右手)在弦的中间弹的。传统的弹法,是右手靠近前岳山的部位弹奏的。因此,在弦中间弹就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左手杂音大。因为弦的振动,中间最厉害,那么,指甲触弦的时候,弦和指甲相碰,就难免发出很大的杂音。解决的办法,是用肉指,就是不戴指甲的手指来弹,但专业是不肯放弃戴指甲的做法的。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一,用不戴指甲的小指来勾弹最低音的弦。二,左手弹之前用掌侧捂弦,先消除弦的振动,再弹弦。

       问题二,就是在中间弹弦,容易造成筝码的位移和跳动:位移使音不准,筝码的跳动则产生杂音。为此,弹筝的、做筝的,都在绞尽脑汁想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把古筝做得往上弯、做大筝码、筝码底部做防滑条、筝码摆放位置后移等……但从目前来看,似乎还不能完美解决这个问题。就连业界的龙头老大、筝界一哥的DH,也常见有人抱怨存在筝码容易移动、筝弦太硬的毛病。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一劳永逸的办法,就是把筝码黏住、固定在面板上。是的,你没看错,就是这个办法最简单粗暴直接。但是,目前,“现代筝派”还不敢这么做。我就奇怪了:既然都把古筝折腾成这个样了,还在乎这个吗?而且,“现代”嘛,不就是要大胆“推陈出新”吗?还抱着这点“传统”不放干啥呢?

 

二、快速指序的运用

       “现代筝派”最称道的地方之一,应该就是“快速指序”了吧?有什么不足呢?

       从技术层面看,“快速指序”不如传统指法好学好记。传统指法虽然看起来“落后”,但它相对有规律,好学好记。比如,高低八度用中指、大指弹,分开弹就是勾托或托勾,一起弹就是大撮。高低八度六条弦的宽度,与大指、中指自然打开的距离也差不多。然后,八度内的音,一般用食指来弹。小于八度音程的,一般用抹托来弹。比如3313这个片段,33是高低八度,那就是勾托,13小于八度,且位于高低八度弦的中间,所以用抹托。就是一眼看去,我们很自然引起的反应就是“勾托抹托”。而“快速指序”则采取打破传统的弹法,比如:1523,按照传统的弹法,很自然的反应是“抹托抹托”,如果换做“快速指序”,则是“打托勾抹”。

       由于“快速指序”的无序,导致了:一是要事先编排好指法,否则很难视奏。比如学生第一次视奏《井冈山上太阳红》,第一句:

       第一拍后面61两个音符,采用“打勾”的指法,就是为了便于和第二拍前面的23衔接。还有第六拍最后的5用“勾”,第七拍的6用“托”。用“勾托”弹相邻的两条弦,中间空着个食指,是不是有些别扭?但是没有办法,这个已经是最佳选择了。

       如果换成传统的指法,不用编排,学生会很自然地弹成:

       第二个问题,就是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练习、记忆指法。一首现代曲子,首先得花比较多的时间去练习,使快速指序部分产生肌肉记忆。当然,传统曲也是一样。但显然,现代曲所花费的时间精力是要大得多的。而且,一旦没有保持持续的练习,则容易忘记指法。

       第三,是技术手段运用的问题。“快速指序”的出现,使我们有了一件弹得快的利器,这本来是好的。但是,“快”,只是乐曲表现的一个手段。乐曲毕竟还是以表达意境为主,而不是以表现“快”为主,要分清主次。但从现在新创的许多乐曲来看,却有“炫技”的嫌疑。打个比喻,“快速指序”就像核弹一样,是终极武器。有,是好事,但并不是说每次打仗都要用它。但现在的情况却是:每一个作曲的,每一个演奏的,都想突出它,想用它把听众“炸晕”……这就有点像小沈阳的裙裤——跑偏了,是吧?因此,技术本身没对错,怎么使用才有。

       我们现在有一个不对的倾向,就是衡量一个弹筝人的水平高低,主要是看她(他)的“弹拨”技巧。就是看谁能弹得快、弹得响。在这样的导向下,才有了比赛选手弹断弦、吃瓜群众反而叫好的畸形现象。

       难道曲子弹得快、力度大、难度大,才能表达意境,受欢迎?不是的。像《云水禅心》、《琵琶语》、《青城山下白素贞》、《忆江南》等这些曲子,受到广大群众和筝友们的欢迎,又有哪一首很快很难了吗?有人可能会说:现在创作的那些既快又难的曲子,是给专业选手比赛用的,不是给业余筝友弹的……那就更没必要这样做了。没有思想(意境)的曲子,跟练习曲无异,那干脆就选一段高难度的练习曲给选手弹就得了——而且这样更好比较其高低。

       还有人说:“技巧是音乐表现中最重要的基础”,不练好基础行吗?说这话的人,可能没认真琢磨过“技巧”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我们不能把“技巧”理解成单纯是“弹拨技巧”。怎么摆正“技巧”和“表现”的主次,“知乎”上的一个解答,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所以,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学习、使用一件乐器,是享受它音乐的美妙,还是掉进不停练习“弹拨技巧”的坑而不能自拔?

 

三、肢体动作

       夸张的肢体动作,也是现代筝派的一个特征。肢体动作不应该有吗?应该有。但张扬的、造作的则不可取。

       肢体动作,应该是音乐表演中的附属品,以自然、大方、端庄为美,过度了则不美。

       现在很多人对肢体动作有误解。比如,听得最多的一个理由是:演奏演奏,演在前,所以要演,肢体动作要大、要明显……我觉得持这种说法的人,真是幼稚得“可爱”。你们搞明白“演”的含义了吗?音乐如果不以奏为主,难道还以演为主?那干脆就变成跳舞,然后放背景音乐得了呗。还有,每个人都要夸张地演,还要演得一样……你以为演奏者是会议桌上的水杯,个个都得摆得一样吗?

       还有一些人,认为张牙舞爪那才叫有肢体语言,传统的就没有。也是一种狭隘的理解。

       还有一些人,搞不清肢体语言和音乐呼吸的关系,乱讲一通。还有的说,要通过肢体语言,把音乐意境表达出来……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我的看法是: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主要还是以听为主。过多的外在的因素,会影响听众的欣赏与品味,还是少些为好。

       对于现代筝派演奏中的大肢体动作,我认为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因为现代筝曲的演奏,许多地方确实是需要那么大力度、那么大动作的。但,从音乐演奏的角度来说,听众是来“欣赏”而不是来“观赏”的。所以,请别把这种夸张的肢体语言当做是优于传统筝派的东东。因为传统筝派也有肢体语言的,只不过在演奏中不需要那么夸张而已,不是吗?

 

四、技术手段、表演形式单一

       扫弦、快速双手弹奏、拍、打、敲、拉(用弓来拉)几乎是现代筝曲每曲必有的标配。张牙舞爪、摇头晃脑、表情痛苦几乎是每个演奏者的表现。我在《中国古筝网》上看到,去年第十三届金钟奖比赛,进入半决赛的十二位选手,有七八位表情是痛苦的。我就纳闷了:摄像师就不能抓拍一个表情好一点的?还是选手从头到尾就这个表情?是不是弹现代曲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表演形式上,要不就是排列一大堆古筝进行合奏,要不就是和钢琴、和手鼓、和梆子合奏。

       看一个可以,看十个就腻了,看几十个就要吐了……

 

五、不可持续发展

       如果把技巧放在古筝发展的首位,那么发展注定是有限的。从n年前,我们就已经对古筝拍打敲拉了。然后,n年后,我们依然在拍打敲拉……最近,有一首叫《伏魔》的新作,不仅有拍打敲拉,就连鞋子的动静也用上了,可谓是现代派的“巅(癫)峰(疯)”之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b站看看。

       所以,古人把音乐的重点放在意境的表达上,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技有限,意无穷”。

 

                                    2022.08.29


说说现代筝派的不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